日内瓦学派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10页(884字)

又称为“意识批评派”,兴盛于20世纪40、50年代的一个文学批评流派。这一学派的大多数成员在日内瓦大学任教,故被人称为“日内瓦学派”。日内瓦学派的主要成员有:塞尔·雷蒙、阿尔伯特·贝京、让·罗塞、让-比埃·理查德、乔治·布莱和希里斯·米勒。日内瓦学派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独特的意识形式的语言体现。米勒说:“对布莱或雷蒙来说,文学不是存在于歌或小说词语中的意义的客观结构,不是一个转向自身的‘信息’的自我参照组织,不是作者无意识中隐藏的情结的非自觉性表现,也不是对那种将某一社会合为一体的交流或象征的潜在结构的揭示。对他们说来,文学是某种心灵状态的具体表现。”由此,日内瓦学派激烈反对形式主义批评以及美国的“新批评派”的客观研究文学作品的方法,强调文学批评的主观意识性。从起源上看,日内瓦学派的基本主张可追溯到19世纪浪漫主义的“表现式批评”,即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作者个性的揭示和表现,并认为对作者个性的认知,是阅读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和价值。日内瓦学派在发展过程中,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日内瓦学派像胡塞尔探讨纯粹意识活动中的“意向性客体”那样,竭力去发现具体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作者本源上的自我,或者说,作者的意识——与他的“经验的”、或传记的自我有关,但并非完全一致——渗透整部作品,并显示为这部作品“内容”的主观对应物。所以,在日内瓦学派看来,文学批评的途径就是对本文进行“内在”阅读,其目的在于把握体现作者意识活动的本文的“深层结构”,即作者的心灵,或称作者的纯粹意识。在这里,阅读批评者的心灵是一片空白,他的唯一任务就是寻找作者意识的本源。布莱在《阅读现象学》中说:“当我需要阅读时……我是按照作品对读者所要求的完全承诺去读”,于是,“我思考他人的想法……不过,我是把他人的想法当作我自己的想法去思考。我的意识似乎是按照他人的意识而活动。”日内瓦学派虽不像“新批评”、“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等学派那样声名赫赫,但其对文学艺术中心理问题的现象学阐释方式,对日后阐释美学的兴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维列鲁学派 下一篇:神话原型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