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83页(837字)

以人类心理学和人类语言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建立在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之上,借用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对人类语言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揭示言语生成、语言习得、言语思维、言语接受的普遍规律。哲学家笛卡儿、洛克以及心理学家冯特、巴甫洛夫等人对语言与心理、语言与人脑、语言与思维作过大量的研究和论述,他们的一些论点已成为现代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基础。1936年,美国心理学家坎特在《语法的客观心理学》一书中最早使用了“心理语言学”这一术语。1946年,美国学者普科在《语言和心理语言学》一文中专门论述了建立心理语言学的问题。1953年,美国印第安大学在各边缘学科协作的基础上,举办了“心理语言学”讨论会,与会者共同讨论了语言学、心理学和情报理论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问题。1954年,美国学者奥斯古德和赛比奥克共同出版《心理语言学》一书。从此,心理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宣告成立。从心理语言学的发展过程看,它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行为主义时期。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借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认为语言的习得和使用是在外界的操作和强化下完成的,代表人物有斯金纳、龙菲尔德等人。二是转换语言生成学派时期。1959年,以笛卡儿理性主义为基础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派在美国开始崛起。他们向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提出了挑战,认为语言为人类所特有,并具有生成性。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三是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修正时期。这一时期,乔姆斯基等人对转换生成语法作了修正和充实。其中心任务是对语言的内容即语义如何在人脑中形成的过程进行研究。其后出现的“生成语义学”又提出了人脑具有先天语言机制和程序机制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一、语言习得;二、内部语言,即人们思想时使用的无声语言;三、言语形成,即编码过程;四、言语接受,即解码过程;五、语言记忆,即语言的输入、存储与输出;六、语言知觉。

上一篇:写作心理学 下一篇:作品分析心理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