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8页(471字)

荀子·正名》指出:“性(生)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这就是说,人由阴阳之气相和而生,人的感官与外物接触,就自然而然地产生感应,这就是人的本性。这里所说的“感应”,是人心对外物产生的反应,包括人的所有认识和情感。古代思想家看到被人格化了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同人的情感变化之间有一种“同类相动”的对应关系。这种思想被称为天人感应论。这种天人感应理论同美和艺术的创造有紧密关系。《管子·五行》中说:“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当剥去关于“天”的观念中的神学的外衣而作为天地万物的代表时,这种理论就显出和艺术理论关系的直接性,对审美和艺术创造发生影响。可见,作为美学和艺术理论范畴之一的“感应”,是建立于同类相动基础之上的物我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交流过程。感应可分为四种模式。一是以物为本、由物而心的物本感应,造成客观性的审美表现倾向;二是以心为本、由我而物的心本感应,造成主观性的审美表现倾向;三是物我双向接近、双向选择的平衡感应;四是主体感官与客体表象之间沟通的形式感应。

上一篇:至乐 下一篇:真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