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视光学手册

睫状体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视光学手册》第9页(1869字)

虹膜后部逐渐变厚,形成一较厚的肌层,这就是睫状体(ciliary body)。由纵剖面看,它呈三角形,其底部前接虹膜根部,顶部向后延续为脉络膜;外表面对着巩膜,内表面与玻璃体(vitreous body)相邻(图1-11)。

图1-11 睫状体纵剖面示意图

睫状体的内表面为黑色,而脉络膜是褐色的。在它的内表面约有70条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称为睫状突(图1-12)。睫状体前1/3的肥厚隆起称为睫状冠(ciliary crown),其隆起处的颜色比凹陷处淡。在睫状冠与锯齿缘之间,内表面扁平且光滑,称为睫状环(ciliary ring;又称睫状体平坦部)。它具有黑色的条纹,从锯齿缘的齿部走向睫状突之间的凹陷处。

图1-12 睫状体的结构

睫状体底部的最前端与巩膜突(scleral spur)相连。晶状体则通过环绕其四周的睫状小带(悬韧带)与睫状体相接,两者之间的距离约为0.5mm。

1.5.1 睫状肌与调节

睫状肌由纵纤维、辐状纤维及环纤维组成(图1-13)。借助于睫状小带,睫状体与晶状体连接,以调节晶状体的屈光力。

图1-13 睫状肌的纤维结构示意图

(1)纵纤维(longitudinal fibers) 又称Brücke肌,或称子午线肌(meridional muscle)。其前端附着于巩膜突,后端附着于脉络膜上腔。其功能尚不清楚。当纵纤维收缩变厚时,有助于放松睫状小带。

(2)辐状纤维(radial fibers)在纵纤维的内侧,肌纤维采取斜行走向,向内向后逐渐散开,然后过渡到环纤维。其特点是结缔组织间质增多,且呈网状。

(3)环纤维(circular fibers) 又称Miller肌,或括约肌。环纤维靠近睫状体底部。作为一种括约肌,收缩时,使睫状体的底部靠近晶状体的边缘部,使睫状小带放松,有弹性的囊膜使晶状体变得更为凸起,以利于看清近物。因此环纤维产生眼近用时的调节,它无相对的拮抗肌。一般认为晶状体回复为扁平状态是通过睫状体基质中的弹性纤维牵引睫状体向后,使其恢复原来的形状,并绷紧睫状小带,导致晶状体被拉平。

1.5.2 睫状突

睫状突大约有70条,呈放射状排列于睫状冠的中心。睫状冠长约2mm,睫状突与晶状体赤道部相距0.5mm。其颜色接近于白色,由许多旋绕着的小血管组成。血液向后流向脉络膜静脉,并通过涡状静脉离开眼球。在睫状环(睫状体平坦部),睫状突血管与脉络膜的血管连接,非常像脉络膜本身的血管层,但这里没有脉络膜毛细血管(choriocapillaris)。

睫状突的毛细血管以滤过方式在基质中分泌组织液,然后经睫状上皮主动运输到后房,产生房水(图1-14)。

图1-14 房水的分泌

1.5.3 基质层

睫状体的肌纤维与血管包埋在胶原纤维与弹性纤维(elastin fibres)基质中,使其被固定在适当的部位,并具有橡皮般的硬度,当睫状肌松弛时,就能使睫状体恢复原来形状。

1.5.4 基膜

脉络膜的基膜(basal lamina)向前延伸一些距离进入睫状体,分散于基质层中形成散在的弹性纤维。

1.5.5 上皮细胞层

睫状体内面覆盖着双层的上皮细胞。一层紧靠着基质并具有很浓的色素;向后,它与视网膜的色素上皮细胞相接,并像后者一样,在其外面有一层基膜。

上皮细胞层的内层无色素,直接起源于视杯的内胚层。因此,在其内面即房水与玻璃体侧有一层基膜。这一层通常被称为内界膜(the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它继续向后连接于视网膜的内界膜。

上一篇:视光学手册目录 下一篇:角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