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文书大典

悼念文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中国文书大典下卷》第1875页(2901字)

【简介】:

悼念文有广狭两义。就广义而言,它既包括举行悼念祭奠仪式时的诵读文章,又包括刊登在报纸、杂志等传媒上的书面悼文。本书所言的悼念文,是狭义的,专指后者的那些书面悼文。

悼念文属于抒情文章,可用记叙方式拟写,也可用散文体裁写就;可以质朴无华,叙事中抒情,千回百折,对死者倾诉衷肠;也可以敷衍华丽,感情炽烈,一泻千里,咏叹中暗寓人生哲里。但悼念文不管以何种样式和方式写,都必须注意三点:一要切合死者身份,力戒剿袭滥抄;二要感情真挚,力戒俗套虚意;三要措辞恰当,力戒过分称扬。

【范例】:

悼念孙瑜同志

张世珠

孙瑜同志走完了人生历程九十年的坎坷道路和我们永别了,但他作为全国着名的电影艺术家和他在电影事业上的伟大成就却永留在人间。

我和孙瑜同志是1960年认识的,当时我在贵州省当文化局长。我们排演了一出黔剧《秦娘美》,该剧歌颂了黔东南地区一对侗族青年在旧社会的封建统治下忠贞的爱情和他们反对封建恶霸的顽强斗争。上海的海燕制片厂准备把这个戏搬上银幕,派来了孙瑜同志担任该片的导演。孙瑜同志为了拍好这部电影,以六十岁的高龄亲自来到贵州,并到偏远的黔东南山区深入生活,子解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观察分析黔剧团每一个演员的表演水平,并和我们共同探讨该剧的主题思想、历史环境和人物性格。在我们初次的交往中,我觉察到孙瑜同志的性格稳重、沉静,不多说话。他并不以电影界的老前辈而自居,对人谦虚,和蔼可亲,处事谨慎。根据中央文化部的安排,贵州省组成黔剧演出团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巡回演出时,孙瑜同志还一路随团生活,和演员们同吃、同住。

在北京演出的时候,有一天忽然国务院派来一辆小车接孙瑜同志,说周总理请他到家里吃饭。直到这时我们才知道在天津南开读书时他和周总理是同学。但在平时我们相处中,他从未对人讲过。可见他人品之高尚。他醉心于艺术,从不把他和国家领导人的历史关系用来抬高自己或寻求什么方便。直到电影《秦娘美》拍制完成,前后我们相处一年多的时间,孙瑜同志不仅给我而且在贵州的文艺界朋友中,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我调上海市委机关工作。来到上海后我第一个去看望的就是我的老朋友孙瑜同志。当时他住在湖南路一间破旧的小房子里,一家七八口人挤在一起,一只小煤球炉摆在门外做饭兼烧开水用。他不好意思地把我让到一张白天坐人、晚上睡觉的破旧沙发上。我当时心里非常难过。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中国电影界的老前辈竟落到如此田地,这是“文化大革命”使他受到冲击而带来的后果。但他总是像过去一样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很少谈论他自己的苦衷。我对于孙瑜同志当时的处境十分同情,后来终于设法把他的住房作了一下调整,为此他总是对我表示谢意。

在我和孙瑜同志结识的整整三十年中,使我深感到不论在人品方面还是艺术方面,他对我来说都是一位忠厚长者和永远值得学习的老师。他以毕生的精力贡献于电影艺术事业,与世无争,与人无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仍然逃脱不了两次挨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心情舒畅了,精神振奋,他想在电影上再干一番事业,但是年纪不饶人,由于年事已高,他有些力不从心了。直到逝世前的一个月,我去看望他时,他已是九十岁高龄,又刚刚受到老伴去世的精神打击,体力显得不佳,谈话有些吃力了,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和我谈论着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和开拓。孙瑜同志这种忠于艺术、忠于事业的不懈精神,是给艺术界的后来人留下的永放光彩的精神财富。

孙瑜同志和他在电影事业上的成就永垂千古。

怀念梅安老师

岁月如流,张梅安老师离开我们已经30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至今仍历历在目。我曾不止一次地和南通师范的校友在交谈或通信中说过:50年代初在通师工作的5年,确切地说是我学习锻炼的5年,对我后来的成长、工作起了十分有益的培训作用,其中梅安校长给我的影响和帮助尤为深刻。

老师信仰马列,爱国爱党,追求真理,矢志不渝。南通解放后,老师任南通师范副校长,1952年秋起任校长,1956年7月,实现其“高山仰止,景行行之”的夙愿,参加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此后,先生曾任省文联副主席、市人大代表等职,并曾被评为省优秀教师。

梅安老师对自己要求很严,酷暑寒冬,手不释卷,学政治、钻业务、关心时政,学习笔记随身带,及时摘录,坚持写日记,几十年如一日。老师常和我说,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才能做好工作,为人师表。他订阅的报刊也是比较多的,繁忙工余,早起晚睡,阅读文学名着。当时通师的老师有很好的学习风气,这与他的带头作用是分不开的。梅安老师希望语文老师讲授时的语言要准确、洗炼,具有示范性,要经得起语法分析。短篇范文,要基本背熟,讲解分析才更得心应手。要求别人做的,他总是首先自己带头做好,不管是上课,作报告,还是大小会发言,总是详细准备,甚至对校刊、板报,以致一个通知,一张启事,他几乎都要担任义务校对。他身患高血压,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但对别人,却关怀备至,经常提醒我们要关心师生的健康与疾苦。我一度肺部和肝区不适,他常常督促我及时用药,注意休息。我每次出差,他总要关照校医帮我把药配好。我的办公桌上常常堆满了书刊文件,老师谆谆地向我介绍了两句名言:台上不可多书,胸中不可少书。这两句话我视如珍宝,也不知又传授给多少朋友和学生了。

老师学习师范,毕生执教,深得广大师生尊爱,真乃一代师表。

吊革命者豫才

曹靖华

豫才先生别我们而去了!听到这极凶恶的消息,只觉心头欲裂,窒息得出不上气来!他的死,使那些吸血鬼及其爪牙都在那里狞笑!但千百万被践踏的大众都感到无比的重压!他之伟大,不是几句话所能包括,也不是在这心头破裂的时候所能叙述!

豫才先生死了!他之死,使中国不愿做奴隶的千百万群众失掉了一位最伟大的导师!使世界上被“法西斯”屠户宰割的弱小民族与无产阶级丧失了一个最真挚的朋友!

豫才先生死了!豫才先生的精神与思想永远在中国千百万为生存而斗争的大众的心坎里活跃着!不愿作奴隶的人们,我们听到豫才先生之死,我们千百倍的加强我们的意志,为着整个的民族解放而斗争!继续着我们导师的精神为整个民族解放而斗争!豫才先生的心已化作了千百万颗心,在千百万不愿作奴隶的人们的心坎里活跃着。

上一篇:挽歌 下一篇:祭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