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中国蚕桑技术手册》第183页(4339字)

(一)蚕种冷藏前的准备

1.冷库消毒 秋种出库浸酸结束后或在蚕种入库前1个月,必须对蚕种冷库的所有用房(如内、外库房,低温室、晾种室等)、各种用具及周围环境、道路等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库房消毒后应及时通风,排除药味,并用吸湿机逐库除湿。消毒后进出库房、低温室等要坚持换鞋,保持洁净,防止污染。

2.设备检修 对所有的制冷设备、动力、阀门、水泵及管道进行一次全面的拆洗和检修,在蚕种入库前20日左右检修完毕并试车运转,达到主机、辅机、备用动力等运转正常,管道畅通,绝无渗漏。

(二)春用蚕种的冷藏

1.蚕种验收 蚕种送抵冷库后,根据种场的送种清单,逐批点数蚕种,检查包装质量,按《蚕种检验办法》的有关规定,以批为单位抽样检验卵量、卵质,当发现不符合要求时,应会同有关场、有关人员及时处理和纠正。

2.单式冷藏法 仅适用于春用蚕种的冷藏。蚕种送到冷库后,用5-7.5℃(41-45°F)保护,当胚子发育到甲胚子时改用10-10。5℃(50-51°F)保护,待胚子多数发育到丙1并有少数达到丙2时入库冷藏(只作1次性冷藏,直到出库为止)。冷藏温度以2℃(36°F)为中心,出库前20日以3℃(38°F)为中心,出库前10日以4℃(40°F)为中心,上述3阶段冷藏温度上下允许开差在0.5℃(1°F)以内。冷藏期限70-90日,以不超过90日为宜。各省(区)的入库、出库时间:浙江1月下旬至2月上旬入库,4月中下旬出库;四川1月下旬至2月中旬入库,4月上中旬出库;江苏2月中下旬入库,4月中下旬出库;河北3月上中旬入库、辽宁3月下旬至4月上旬入库冷藏,5月出库。

3.复式冷藏法(中途出库感温式冷藏法) 适用于春用蚕种、越年夏用蚕种、越年早秋用蚕种(即夏改早秋用蚕种)的冷藏。

(1)冷藏标准:蚕种送达冷库后用5-7.5℃(41-45°F)保护,当胚子发育到甲胚子时入库冷藏(第1次冷藏,也叫前期冷藏或甲胚子冷藏),冷藏到一定的时间(根据春、夏、早秋不同用种时间适当伸缩)后中途出库感温,待多数(90%以上)胚子发育到丙1胚子时再入库冷藏(第2次冷藏,也叫后期冷藏或丙1胚子冷藏)。冷藏温度:春用种前期(甲胚子)和后期(丙1胚子)冷藏温度均以2℃(36°F)为中心;夏用及夏改早秋用种前期(甲胚子)冷藏温度以0℃(32°F)为中心,后期(丙1胚子)以2℃(36°F)为中心;不论春用、夏用或夏改早秋用蚕种,发种前20日冷藏温度以38°F为中心,发种前10日以40°F为中心;上述冷藏温度上下允许开差在0.5℃(1°F)以内。

(2)中途出库感温处理:根据前期冷藏不超过90日,后期冷藏春用蚕种控制在30-60日、夏用和夏改早秋用蚕种控制在30-70日范围内的要求,分别安排感温时间。各级蚕种复式冷藏的中途出库感温处理标准,以浙江为例列入下表。

用50-51°F(10-10.5℃)保护,感温所需的时间,一般春用蚕种约12-18日,夏用蚕种和早秋用蚕种(夏改早秋用种)约7-12日。感温期同应解剖胚子,出现丙1胚子后隔日解剖1次,当丙1胚子达到30%时每日解剖1次,丙1胚子达到90%以上时,为入库再冷藏(第2次冷藏,后期冷藏)的适期。对胚子发育不齐的批或品种,可适当延长在41°F中的预备感温时间。夏用及早秋用种出库感温时气温较高,感温中要防止蚕种接触55°F以上的温度。

4.胚子解剖:抽取解剖蚕卵要有代表性,每个样本应抽取20-30粒蚕卵。将配制好的苛性钾液(浓度15-20%)注入烧杯内煮沸,取下烧杯后立即把解剖材料浸入碱液中,约经5-6秒钟蚕卵呈赤豆色时取出,在温水中洗去卵面碱液,再移入盛有温水的培养皿中,用吸管吸水冲射,使胚子与卵壳分离,将胚子用吸管吸出,放在载玻片上,每个样本要取完整的胚子10-15个,用40-60倍显微镜观察,记录胚子的发育阶段及其个数,为适时入库提供依据。

5.催青孵化试验 在甲胚子入库时,以批为单位抽好孵化试验的样本(一般每批2张),比一般大批蚕种早1月左右(浙江约在1月20日前后)出库感温,当多数胚子发育到丙1时入库冷藏,至3月中旬出库,按标准催青,调查孵化率和张种收蚁量,写出书面报告,供蚕种配发时参考。

6.蚕种出库配发 蚕种出库(出内库)后,先在45-50°F(7-10℃)的外库中保护,普通种不少于12小时,原种以上各级蚕种不少于24小时(胚子发育不齐的品种在外库的保护时间可延长到2-3日),然后正式出库(出外库),将蚕种移入低温室中用59-63°F(15-17℃)保护待运。发种由专人负责,凭蚕种配发清单,经发种、领种双方核对无误后出运蚕种。蚕种出运应掌握在丙2胚子时进行,高温时应在早晚出运,力避日中高温。

(三)秋用蚕种的冷藏

1.防病隔离 春制秋用蚕种(毛种)送库时,正值夏用蚕种(净种)大批出库,两类蚕种保护的低温室和出入通道应严格分开,两类不同的蚕种分别放置,防止病原扩散,污染净种。

2.点收蚕种 蚕种送到冷库后,根据送种清单逐批逐架(线架)点收,逐场编号。点收后的蚕种放入低温室保护,温度75-77°F(24-25℃)、干湿差3-4°F(相对湿度约80-85%),避免接触80°F(26.5℃)以上的高温,注意通风换气。

3.适时入库 各类蚕种入库适期见下表。

4.冷藏标准 入库后40日以内,冷藏温度以40°F(4.5℃)为中心,40日以后直到出库浸酸以38°F(3℃)为中心,温度上下开差不得超出1°F。各期蚕种的入库冷藏,都要先在外库10-13℃(50-55°F)保护12小时,再入内库冷藏。

(四)黑种冷藏

在长江流域等蚕区,黑种冷藏是作为弥补秋种不足的一种临时措施而采用的。即,当入库秋种数量不足时,采用春制蚕种黑种冷藏法来补足。方法:将产卵后未满10日的原种和产卵后未满30日的普通种,放在中间温度60°F(15.5℃)中保护2-3日,然后入库冷藏,冷藏标准与上述秋用蚕种相同,但冷藏时间宜长,原种不少于60日,普通种要冷藏到晚秋,然后出库浸酸。冷藏时间不足,孵化不齐。

珠江流域蚕区春制秋用和秋制春用二化性蚕种多采用固有色冷藏(黑种冷藏)。蚕种入库前,在68°F以上温度中保护的时间越长,蚕卵滞育程度就越深,解除滞育所需的冷藏期也越长。入库适期要根据用种日期区别对待,适当伸缩,一般来说,早用种早入库,迟用种迟入库(见下表)。

(五)已冷藏蚕种的中止冷藏

秋用蚕种入库冷藏后,因秋期蚕种需要量减少而造成蚕种过剩时,可把已入库冷藏的蚕种出库,中止其冷藏,改作春用蚕种。中止冷藏的期限,一般品种冷藏期不超过10日,含多化性血统的品种不超过7日,冷藏期越短损失越少。中止冷藏的蚕种,出内库后先放在外库10-13℃(50-55°F)保护6小时,再移至中间温度12.5℃(60°F)保护2日,然后与春制越年种同样保护,冬期单独浴种,分别装盒,不能与未经冷藏的蚕种混合。

(六)蚕种浸酸后的冷藏抑制

1.冷藏抑制的适期和期限 不论是即时浸酸种还是冷藏浸酸种,浸酸后冷藏抑制的适期有二:即丙1胚子和丁2胚子。丙1胚子可冷藏抑制1个月;丁2胚子冷藏抑制时间以7日为限。三秋(早秋、中秋、晚秋)用种,可利用丙1胚子耐冷藏的特点,事先有计划地定日定量出库浸酸,掌握丙1胚子冷藏,在1月之内可随时出库供种。

2.即时浸酸种浸酸后的冷藏抑制 即时浸酸后蚕种保护在78°F(25.5℃)中,经18-20小时即可到达丙1胚子,经30-40小时可发育到丁2胚子,均为冷藏适期。原种的早秋用种采取即时浸酸后丙1胚子冷藏抑制,比短期冷藏后出库浸酸的实用孵化率高,安全可靠,值得提倡。

3.冷藏浸酸种浸酸后的冷藏抑制 浸酸后蚕种在78°F(25。5℃)中保护,经20-22小时,可达到丙1胚子,经36-48小时可到达丁2胚子,均为冷藏适期。

4.冷藏抑制温度 不论是即浸种还是冷浸种,浸酸后一定要正确掌握胚子的发育进度,做到适期入库冷藏。冷藏前必须经过中间温度50-55°F(10-13℃)保护6-8小时。然后入库冷藏,冷藏抑制温度为39-41°F(4-5℃)。冷藏抑制期限丙1胚子不超过1个月,丁2胚子不超过7日。在冷藏抑制期满后出库时,也须经过中间温度保护6-8小时,然后才可移入常温下催青。

(七)多化性蚕种的冷藏

1.多化性黑种的冷藏 多化性品种需每年在秋季繁殖黑种越冬,其冷藏处理与二化性黑种基本相同,但要特别注意掌握冷藏适时和冷藏期限(见下表)。冷藏温度参照二化性黑种冷藏标准。

2.多化性生种的冷藏 多化性生种冷藏的目的在于抑制胚子发育,调节用种期。方法:蚕种浸汤后用75°F温度、相对湿度75-80%保护,经20-24小时入库冷藏,冷藏时间以15日为限。冷藏温度为41°F(5℃),入库和出库均需经过2小时的中间温度保护。

上一篇:蚕种的浴消和整理 下一篇:蚕种的浸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