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害虫及其防治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中国蚕桑技术手册》第85页(14054字)

(一)昆虫类

1.桑瘿蚊

(1)生活习性 广东一年3-4代,春天即开始为害,浙江一年5-6代,以秋季为害最厉害,安徽江苏与浙江相似,山东的稍异,一年4-5代。四川两种类型均有。

(2)为害状 以幼虫吸食桑顶芽汁液,一芽内有几头甚至十几头幼虫寄生。受害桑芽卷曲、腐烂、侧枝丛生,严重影响夏秋蚕的饲养。为害轻的虽能发叶,但叶片、桑株发育不正常。

(3)分布地区 广东、浙江、安徽、山东、江苏、湖北、四川、云南贵州

(4)防治措施 ①松土削草,干燥土壤,晒死虫蛹。②土壤撒药,夏伐后立即撒毒土或向表土均匀喷药。药剂有大风雷颗粒剂,每亩2kg;50%辛硫磷乳剂等。③顶芽喷药,各代幼虫盛期用40%乐果、80%敌敌畏乳剂800-1000倍液喷桑顶芽。

2.桑尺蠖(寸尺虫)

(1)生活习性 一年4代,11月间陆续以三、四龄幼虫躲入桑树裂隙或平伏枝干上越冬。翌年早春冬芽转青前后开始活动,食害桑芽,桑芽发叶后为害桑叶,再脱2-3次皮后老熟入根际浅土结薄粗茧化蛹。

(2)为害状 以越冬幼虫早春为害桑芽最重。幼虫终年为害桑叶,对农药忍耐力强,防治不及时往往暴发成灾。

(3)分布地区 吉林辽宁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省(区)。

(4)防治措施 ①秋蚕结束后,用杀灭菊酯800-1000倍或50%甲胺磷1000倍喷洒。②各代幼虫孵化高峰后一周内喷80%敌敌畏1000倍。③人工捕捉。④冬季束草诱杀。⑤保护天敌脊腹茧蜂与绒茧蜂。

3.野蚕(桑蚕)

(1)生活习性 南方一年发生3-4代,以3代为主,北方一年发生2-3代发生期不整齐。以卵散产在树干上越冬,翌年4月底至6月中旬陆续孵化。非越冬卵产在叶片上,幼虫老熟,在嫩叶反面或两叶之间结茧化蛹。

(2)为害状 幼虫食害嫩叶成大缺刻,仅留主脉,夏秋季为害最重,常将整片桑园嫩叶吃光,影响桑叶产量及桑树正常生长。

(3)分布地区 辽宁、湖南、江西、陕西、四川、贵州、浙江、江苏、台湾等。几乎凡有蚕桑的省区均有发生。

(4)防治措施 ①刮除枝干上的越冬卵。②随时捕杀幼虫。③灯光诱杀成虫。④药杀幼虫。⑤采蛹茧。

4.桑螟(油虫)

(1)生活习性 浙江一年发生4-5代;台湾、广东一年10代,以老熟幼虫越冬。第1代幼虫6月中旬盛孵,以后每月一代,至9-10月间第4-5代幼虫为害晚秋叶最严重,产卵多在枝顶1-9叶的背面沿叶脉处。卵期2-8日,多湿有利卵孵化。

(2)为害状 幼虫食害桑叶,吃去叶肉绿色组织,仅留一层透明的表皮,3龄后吐丝折叶,有的几张叶相互重叠,粪便污染桑叶,家蚕食后易得病。

(3)分布地区 江苏、浙江、安徽、广东、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省。

(4)防治措施 ①束草诱杀越冬幼虫。②摘除被害叶,捏杀幼虫。③折叶前用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喷杀。④灯光诱杀成虫。⑤利用与保护天敌。

5.桑毛虫(金毛虫)

(1)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3代为主,均以幼龄幼虫结茧越冬。第二年早春越冬幼虫为害刚萌动的桑芽。初孵幼虫有群集性,仅食下表皮及绿色组织,第四龄后,分散取食叶肉成缺刻,仅留叶脉。

(2)为害状 为害桑芽、桑叶及多种树木,幼虫体上及茧上有毒毛,随风飞扬,人体皮肤触及毒毛引起红肿,痛痒,吸入大量毒毛引起严重中毒,甚至死亡,触及蚕体会出现黑色斑点。

(3)分布地区 黑江、内蒙古、广东、广西、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省(区)。

(4)防治措施 ①幼虫群集期,及时采除有卵叶。②清理桑园,消灭越冬幼虫。③药杀幼虫,第一、二代幼虫发生期正值蚕期,应划片喷药,50%辛硫磷、80%敌敌畏,60%双效磷1000-1500倍液。

6.桑白蚧(介壳虫)

(1)生活习性 一般一年发生3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干上越冬。各代幼虫发生期在5月中旬、7月下旬、9月上旬。卵产在母虫介壳下,幼虫孵化后在介壳内停留数小时始离开介壳而迁移,蜕一次皮后,失去触角及足,口器刺入树皮,并分泌白色绵絮状物覆盖虫体。

(2)为害状 成虫、若虫群集在桑枝、树干上为害,以针状口器插入皮层内吸食汁液。严重时枝干上布满白色或灰白色介壳,层层重叠,不见树皮。被寄生桑树枝条细短,叶小黄薄,影响树势,以致逐渐枯死。

(3)分布地区 甘肃、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台湾、安徽、四川等省。

(4)防治措施 ①加强桑树培育管理,降低地下水位,增强树势,使桑园通风透光。②若虫孵化盛期用50%杀螟松1000倍喷杀。③人工擦杀或涂7-10倍洗衣粉液。④保护天敌瓢虫与寄生蜂。

7.金龟子(瞎碰、乌龟虫)

(1)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或成虫在土中越冬。幼虫生活在土中吃植物的根,有趋粪性。成虫白天潜伏在桑树主干周围的浅土中,傍晚陆续飞到桑树上食害嫩叶,仅留叶脉,并有趋光、假死性。

(2)为害状 为害桑树的金龟子有黑绒金龟子、铜绿金龟子、褐金龟子、阔胫绒金龟子。在山区、丘陵及沙质溪滩桑园为害尤重。金龟子幼虫叫蛴螬或称土白蚕,为害作物、豆类及桑、茶、果树等根部。

(3)分布地区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甘肃、宁夏、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贵州、云南、台湾等省(区)。

(4)防治措施 ①开垦荒地,消灭害虫滋生场所。②人工捕捉成虫,在黄昏成虫交尾取食时打落捕杀。③诱杀成虫,灯光诱杀或在菊科杂草,白花草木樨上喷药(乐果300-500倍液)或将浸过药液的杂草嫩叶撒在桑园内诱杀,在桑树发芽前有显着效果。④中耕除草,使蛴螬致死。

8.桑象虫(姬象虫、桑象鼻虫)

(1)生活习性 一年大多发生1代,以成虫在半截枝皮下的化蛹穴内越冬。第二年3、4月出来为害桑芽,5、6月产卵在半截枝皮孔内,每处1粒,卵期5-9日,孵化后幼虫就在皮下蛀食,成细狭的隧道,幼虫期约30日。老熟后蛀入木质部,形成一个上盖细木丝的椭圆形穴,化蛹其中,7、8月为成虫羽化盛期,但不出来,就在化蛹穴中越冬。

(2)为害状 成虫为害桑芽成深洞,还食嫩梢基部,特别是夏伐后食害刚萌动的新芽,严重时能将所有萌动的芽吃尽,使全树叶片不发,以致枯死。6月间成虫在嫩芽基部钻孔,使新梢容易枯萎,被风吹折,影响发条数与树型养成。

(3)分布地区 辽宁、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台湾、四川、贵州等省区。

(4)防治措施 ①桑园周围不栽易产生半截枝的篱笆桑。②加强桑树整枝、修拳、修除半枯的枝干,剪下的枝干搬出桑园及时烧毁。③夏伐后“自拳治虫”主要针对桑象虫,用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或加异稻瘟净(1∶1)1000倍喷杀。

9.蒙古土象(食芽瓢象虫、胖小)

(1)生活习性 两年发生1代,以成虫及幼虫越冬。第二年3、4月越冬成虫开始活动,食害桑芽。多在上午9时至下午3时出土为害。温度低,风大时多伏于桑树下面的土表或土中。4月上旬,开始交配,产卵于土中,孵化后幼虫在土中以植物细根及腐殖质为食,冬季在土室中休眠,越冬后继续取食,第二年化蛹、羽化为成虫。新羽化的成虫不出土,在原土室中越冬,第三年才出土取食。

(2)为害状 主要以成虫为害,取食桑等植物幼苗的子叶、嫩尖、生长点,当幼苗刚顶土,苗根附近的表土出现裂缝时,成虫便群集其中食害嫩芽,故幼苗常在未出土时就被食光或成为秃桩,造成缺株断条,甚至整片被害无苗,对嫁接成活的桑苗或刚出圃的幼树嫩芽食害尤为严重,食性杂,除为害桑外,还为害大豆、棉花、高粱、瓜类、果树等植物。

(3)分布地区 山东省普遍发生,还有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西等省(区)。

(4)防治措施 ①诱杀,在发生地段四周挖深、宽各40cm的深沟,内放杂草或枯枝烂叶,诱使成虫潜入,便于集中杀死。②药杀,向苗根、树根附近或幼树上喷50%杀螟松1000倍液。

10.桑天(洋铗、盘根虫)

(1)生活习性 两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幼虫期长达两年。6月下旬开始化蛹,7月上中旬开始羽化。刚羽化的成虫,喜食新枝嫩梢的皮层。7月上旬开始产卵,产卵期长达二、三个月,卵多产在直径10mm左右的一年生枝条上,木质较松的桑品种产卵多,产卵痕呈“U”字形。成虫寿命可达80多日。除桑外,还为害桃、苹果、无花果、枇杷、枣、白杨及柳等树木。

(2)为害状 幼虫孵化后蛀入木质部,向下蛀食成孔道,每隔3-7cm向外蛀一排泄孔。幼虫经二个冬季,渐入根部蛀食,老熟时转头向上,到达树干上部近外层处,咬成横穴,以木屑填塞两端,化蛹其中,经20日左右羽化,一头雌虫约产150粒卵。

成虫咬食一年生枝条皮层,造成不规则伤痕,若被吃成环状,枝条上部即枯死,产卵枝易被风吹折断。

(3)分布地区 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四川、广东、台湾等省均有分布。

(4)防治措施 ①捕杀成虫。②刺杀幼虫。③药剂防治,可用50%杀螟松乳油、80%敌敌畏乳油或40%乐果乳油的30-50倍液涂刷桑树枝干,杀死在枝干内蛀食的幼虫。④插毒扦或向最下蛀孔注入药液。⑤保护卵期天敌啮小蜂。

11.黄星天牛(黄点天牛、剥皮蛀)

(1)生活习性 1-2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次年3月中旬开始活动。幼虫稍成长蛀入木质部,蛀入孔道不规则,沿皮盘旋蛀食,在皮层与木质部间堆满排泄物与木屑,成虫受惊下落,旋即飞去,寿命60-80日左右。产卵于分枝皮下,产卵痕指甲形,长约10mm,每穴产1-2粒卵,产卵枝直径以30-45mm最多。每一桑枝通常可以产20-30粒卵。

(2)为害状 成虫食害桑枝皮层及梢端嫩叶,使枝条枯死。幼虫孵化后,即在皮下蛀食,方向不定,排泄物充塞皮下蛀空部分,表皮破裂,雨水渗入,枝上出现棕褐色斑,一株常见有40-50头幼虫为害,使桑树枯死。

(3)分布地区 北京、四川、云南、广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台湾等。

(4)防治措施 ①加强桑园培育管理,增强树势,可以减轻受害。②控除死株,修剪有虫枝干,及时处理堆放的死桑枝,在3月前烧毁,以减少虫源。③捕杀成虫,6-8月成虫羽化盛期,在梢端取食时进行打落捉杀。④50%杀螟松乳剂30-50倍液喷洒被害部或涂干。

12。桑蓟

(1)生活习性 一年10余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虫孔裂隙、杂草中越冬。翌年春叶发芽时开始活动,产卵于嫩梢叶背叶脉组织内,每处一粒。

(2)为害状 成虫和若虫在桑叶背面或叶柄上锉破表皮,吸取汁液,造成许多褐色小凹点,使叶片失水而提早硬化,被害株上、中部的嫩叶干瘪、卷缩呈锈褐色。

(3)分布地区 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台湾、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

(4)防治措施 ①冬季清洁桑园,消除越冬场所。②旱季喷水抗旱,减轻为害。③药剂防治,发生严重时,喷洒40%乐果1000-1500倍液或50%辛硫磷1000-1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1000-1500倍液。

13.美国白蛾(秋幕毛虫)

(1)生活习性 辽宁省一年2代,以蛹在寄主树冠下,表土层中越冬。6-7月为第一代幼虫发生期,8-10月为第二代幼虫发生期。9月上旬老熟幼虫开始陆续化蛹越冬。该虫具有耐饥性强,繁殖力强,传播迅速等特点。

(2)为害状 幼虫3龄前结网群集为害,吃掉叶肉剩叶脉与表皮,呈“白叶”状。4龄以后分散成小群体,5龄后分散成个体向各处转移,食量剧增,致使全树叶子被吃光,造成树势衰败,成片树木枯黄,以致死亡。在辽宁省发生区有94种植物被害,以桑树最为喜食。

(3)分布地区 1979年辽宁省丹东市首次发现,而后逐年扩大蔓延,截止1985年已蔓延到山东省荣城县、威海市,陕西省的武功地区。

(4)防治措施 ①仔细普查,掌握疫情。②严格检疫制度。③人工捕杀幼虫。④灯光诱杀成虫。⑤化学防治,喷洒50%杀螟松乳剂100g/亩,或在蚕期结束喷菊酯类农药10g/亩等。

14.桑蟥(松花蚕、蟥虫)

(1)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2代,以有盖卵块在桑树枝干上越冬,第二年6月下旬大批越冬卵孵化为幼虫;第二代幼虫8月上旬孵化。初孵幼虫仅吃下表皮和绿色组织,留一层透明上表皮,一次蜕皮后咀食全叶,仅留叶脉,蛀成大小不等的孔洞。

(2)为害状 幼虫在叶背取食叶肉,留下叶脉,被害叶成大小不等无数孔洞。成熟幼虫在叶片上结黄茧,高干老树上发生量大,影响秋蚕饲养,一旦发生,很难根治。

(3)分布地区 东北、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山东、山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

(4)防治措施 ①是国内检疫对象,严格执行桑苗和接穗的检疫。②刮卵。③捉杀幼虫、捏蛹茧。④药杀,用60%双效磷1000-1500倍或80%敌敌畏1000倍液。

15.白毛虫(桑夜蛾、黄毛虫)

(1)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1代或2代,以蛹越冬。发生二代的幼虫发生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越冬蛹羽化迟的发生一代,幼虫发生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卵散产于枝梢嫩叶背面。老熟幼虫入土在桑株根际裂缝中或屋檐下等处群集结茧化蛹。

(2)为害状 幼虫食叶很厉害,刚孵化时取食叶肉,仅留表皮,长大后吃去全叶,只留主脉,满地虫粪,影响秋蚕饲养。

(3)分布地区 浙江、江苏、安徽、山东、陕西、北京、河北、黑龙江、辽宁、吉林、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都有发生,在川北和云南最严重。

(4)防治措施 ①人工捕捉,冬季将桑园四周建筑物、屋檐下结的茧采除,幼虫发生期,随见随捉。②药剂防治,秋蚕期根据虫情划片喷药,用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喷洒。

16.灯蛾类(黄毛虫、毛毛虫)

(1)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2代或多代,以蛹在土中结茧越冬。一般在8-10月间为害严重。成虫夜间活动,有强烈的趋光性,产卵在叶背和枝条上,数十粒平铺在一起,幼虫受惊后有假死性。

(2)为害状 幼龄幼虫群集叶背食害叶肉,仅留一层透明的表皮,稍大后分散为害,吃成缺刻,甚至把全叶吃光。

(3)分布地区 华东、东北地区以及湖北、四川、云南等省均有发生。

(4)防治措施 ①桑园冬耕和铲除四周杂草,消灭越冬蛹。②点灯诱杀成虫。③刮除卵块,捕杀初孵幼虫。④药杀,喷洒60%双效磷1000倍液。

17.刺蛾类(洋辣毛、刺毛虫)

(1)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作茧越冬,来年5月中旬化蛹,6月上中旬羽化。成虫日间静伏,夜间活动,有趋光性,羽化后交尾产卵,卵散产在叶背面,卵约经7天孵化,幼虫分散,7月中、下旬幼虫老熟,在树根附近作茧化蛹,(绿刺蛾、黄刺蛾作茧在小枝间或树干上)。第二代幼虫从8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入土结茧越冬。杂食性,食桑、茶、桃、梅、梧桐、杨、榆等树木。

(2)为害状 幼龄幼虫多在叶背为害,啃食叶肉,使叶面出现透明点或枯斑,长大后吃成大缺刻,严重时全树桑叶仅留叶柄。绿刺蛾幼龄幼虫群集为害,三、四龄后分散。人触及幼虫刺毛有强辣痛感。

(3)分布地区 分布很普遍,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以及四川、云南、陕西等地区均有发生。

(4)防治措施 ①冬夏结合桑园管理,敲碎虫茧。②点灯诱杀成虫。③幼龄幼虫群集时,摘除虫叶。④在卵孵化盛期后,用90%敌百虫1000-1500倍或80%敌敌畏1000-1500倍、60%双效磷乳剂1000-1500倍液喷杀幼虫。

18.绿盲蝽(小臭虫、打洞虫)

(1)生活习性 在北方棉区一年发生3-5代,江苏盐城、浙江海宁、慈溪一年5代。以卵在10余种木本作物枯桩断面的髓部或弱小枝上产卵越冬,有世代重叠现象。杂食性,食桑、豆类、十字花科蔬菜、麻、棉、向日葵、蚕豆、四季豆。

(2)为害状 以刺吸口器为害幼芽嫩叶,被害处初呈微小淡褐色斑点,随着叶片生长,扩大成孔洞,有的被害处呈小疙瘩状隆起,导致叶片皱缩僵化、穿孔、破碎、畸形,桑树上以第1-5叶为害最重。

(3)分布地区 全国各省都有发生,江苏、浙江桑麻、桑棉混栽区曾为害成灾。

(4)防治措施 ①在3月前越冬卵未孵时剪除有卵枯桩,消灭越冬卵。②不使桑树徒长,不得偏施氮肥与过迟施肥,以免秋发。③在若虫孵化高峰后2天喷药防治。第一代喷药适期在桑芽燕口期。

19.春尺蠖(沙枣尺蠖、新疆桑尺蠖)

(1)生活习性 一年1代,以蛹在土下越夏越冬。次年3月中旬羽化。雌虫无翅,白天隐伏,有沿树干上爬习性,雄蛾有趋光性。3月下旬为产卵盛期,卵多产在桑树上部树皮裂缝里及砍伐后不规则的愈合组织里,每虫产卵700-1000粒。4月上旬幼虫大量孵化,开始为害。5月上旬起,老熟幼虫陆续入土作土室化蛹,蛹多在树周10-20cm浅土中。食性杂,除桑外,还为害沙枣、苹果、梨、杏、榆、杨、柳、槐等多种果木。

(2)为害状 初孵幼虫聚集一处,随后分散为害,喜食芽苞及嫩叶,发芽开叶后又吃叶片,发生严重时,整块、整片桑田芽叶都被食光,影响春蚕生产。幼虫受惊后吐丝坠地爬行或随风飘至邻株为害。

(3)分布地区 新疆、陕西、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宁夏等省(区)。

(4)防治措施 ①3月下旬越冬蛹羽化前,地面喷洒90%敌百虫1500倍液。②阻杀成虫,成虫羽化后有上树交尾产卵的习性,此时可在树干上束草、涂胶或涂药。③4月上中旬幼虫孵化盛期用90%敌百虫1500倍液喷洒,15日后再喷80%敌敌畏1000倍液。④打落捕杀幼虫。

20.桑虱(蒲鞋虫、桑臭虫)

(1)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次年1月下旬孵化出土,先密集在树干基部,于桑芽萌发前,分散爬到一年生枝条上为害。雄虫交尾后4-5日死亡,雌成虫无翅与若虫相似,雌虫交尾后,仍需继续吸食为害,于5月中、下旬,沿桑枝下走,入土产卵。产卵期4、5天,虫体逐渐干瘪收缩,再过6、7日死于卵囊下面,寿命一般30-32天。食性杂,除桑外,还为害乌桕、榔榆、柑桔等。

(2)为害状 以针状口器刺入桑枝皮层,吸食汁液,常群集桑芽四周,严重时整枝爬满桑虱,造成冬芽不发,抽出新梢也多色黄叶小、薄、卷曲,桑叶产量锐减。

(3)分布地区 辽宁、吉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云南等省。

(4)防治措施 ①结合桑园中、冬耕,掘毁桑根四周的白色卵囊。②抹杀密集在枝条、树干上的若虫。③若虫孵化盛期用50%杀螟松乳剂800-1000倍液喷杀。④保护与利用天敌红环瓢虫。

21.桑梢小蠹(黑蠹虫、桑枝小蠹虫)

(1)生活习性 在北京一年发生3代,少数2代。10月上中旬开始以成虫蛀入树内越冬,越冬成虫3月下旬开始取食,4月中、下旬为交尾产卵盛期。5月间孵化,各代成虫羽化盛期为6月中旬、8月中、下旬和9月底10月初。越冬成虫,春期在冬芽基部为害枝条韧皮部,虫多时芽苞亦常被害。

(2)为害状 以越冬成虫在芽褥下向芽中心钻食,使冬芽仅存鳞片,幼虫则蛀食桑枝。早春时期枝上每一桑芽集有多头成虫,将桑芽基部全部吃空,严重影响春叶产量。

(3)分布地区 国内分布普遍,河北、陕西、山东、浙江等地发生较多。

(4)防治措施 ①冬季整枝,修除有虫枝干,在第二、三代成虫羽化前,修剪枯枝、枯桩,并及时烧毁,以防产卵繁殖。②3月底越冬成虫外出时,用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喷杀。③繁殖期由于成虫、卵、幼虫、蛹均在树皮下,一般化学防治难以奏效,此时可行人工捕捉或生物防治。土耳其扁谷盗是该虫有效天敌。

22.青叶蝉(大青叶蝉、大绿浮尘子)

(1)生活习性 浙江、江西、湖北一年发生5代;河北、北京、辽宁、山东、江苏北部一年3代,甘肃省兰州等地一年2-3代,吉林公主岭一年2代。各地均以卵在枝干皮层内越冬。成虫、若虫喜群居,善跳跃,常栖息于叶背或茎上。成虫好聚集于矮生植物上,有趋光性,嗜食白菜、萝卜等蔬菜。喜在一年生枝条上产卵,分枝上次之,也有在新种桑树主干上产卵。

(2)为害状 成虫于晚秋在桑枝皮层内大批产卵,形成无数新月形产卵痕,致使桑枝水分大量蒸发,降低抗寒能力,易枯死或影响冬芽萌发。成虫、若虫刺吸桑叶汁液后,叶面呈现小白斑,造成叶薄硬化。在桑树上以产卵为害为主。

(3)分布地区 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青海、新疆、湖北、湖南、四川、江西、江苏、浙江、台湾等省(区)。

(4)防治措施 ①秋季为害蔬菜和刚集中到桑树尚未产卵前,喷25%亚胺硫磷、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②桑园内秋季勿间作蔬菜、黄豆等作物;清除杂草、落叶。③秋末至春初,压杀越冬卵块。④剪除产卵枝,保护寄生蜂。

23.叶虫类(叶甲、金花虫)

(1)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一般在4-5月发生。成虫有群集、假死等习性,多在日中活动。一般喜食顶部嫩叶,产卵于土表或土块裂缝中,幼虫孵化后多在土面活动,老熟后在深3cm左右的表土中造土室化蛹。

(2)为害状 主要以成虫咀食新梢嫩叶,轻者将叶食成缺刻,重者将梢叶食光仅留主脉,造成春叶严重损失。并因在梢端取食、爬行、飞舞时排出的大量粪便污染梢芽及下部成熟叶,而影响桑叶质量。

(3)分布地区 四川、江苏、浙江、广东、江西、湖南、福建、贵州等省。丘陵地为害更重。

(4)防治措施 ①清晨露水未干前,用打落法捕杀。对低干桑进行网捕。②杀灭其他林木上的虫源,桑树发芽时密切注意附近早已发芽的榆树、梧桐、黄桷树等,如发现虫源,即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射树梢。③叶虫严重地区应对桑园附近的草坪、荒地进行冬耕夏锄,杀灭土中虫蛹。

24.根瘿蚊(黄瘿蚊)

(1)生活习性 在贵州遵义一年发生2代,以第二代老熟幼虫,多数在桑苗根颈部,少数入土作土室越冬。翌年3月中旬开始活动,4月下旬化蛹,5月上旬始见成虫,5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第一代幼虫于5月中旬开始出现,7月上旬化蛹。第二代幼虫于7月中、下旬出现。幼虫有群栖为害习性,行动敏捷,孵化后即为害。卵产于桑苗根颈附近的裂缝或创伤内。

(2)为害状 幼虫孵化后,向表皮与形成层间钻蛀,排出粪便,致使为害处溃烂,轻者叶变黄或发芽后叶片萎缩,重者根颈处皮层一圈腐烂,整株桑树死亡,苗圃被害率可高达50-80%。

(3)分布地区 贵州省的遵义;四川省的三台、盐亭、阆中、蓬安、南充;安徽、浙江部分发生。

(4)防治措施 ①越冬幼虫与成虫的防治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可用50%辛硫磷或40%乐果1000倍液顺苗干浇根。②增加寄主树干基部的表土厚度,使成虫不能顺利羽化出土,覆土时间应在四月中旬前、化蛹后羽化前进行。③5月中旬至下旬用80%敌敌畏乳剂800倍或25%亚胺硫磷600-800倍液喷苗的基部,每隔7日喷一次共喷3次。

25。桑大象

(1)生活习性 有一年1代或二年1代两种类型。以幼虫、成虫在土中越冬。卵产在桑树主干周围的杂草叶片上,部分产在桑叶上。产卵时用后脚折叠叶片边叠边产,同时分泌粘液粘折成卵块,卵块大小不等,平均约有8粒卵。成虫为害期达4个月余。成虫羽化后,大颚上有一对前伸的黑色颚尖,是出土时的工具,出土后不久自行脱落,然后取食。成虫有假死性,耐饥力强。

(2)为害状 以成虫取食桑叶,并能吃榆、构、无花果、黄桷树叶、野地瓜藤叶等。以幼虫取食桑根皮层和木质部,使桑树衰败,以致死亡。

(3)分布地区 四川、广西、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区)。

(4)防治措施 ①50%杀螟松乳剂800倍液向产卵处喷雾,起杀卵作用。②棕背伯劳鸟每日可捕食100多头虫,保护益鸟发挥其捕杀作用;利用与保护卵寄生啮小蜂,寄生率高时可达60-80%。

(二)其他敌害

1.

(1)生活习性 潮湿的土壤表层、阴暗的墙角、砖缝、石下处其生活。昼伏夜出,4-10月都可爬上桑树为害桑叶,晴天傍晚9时(刚下露)爬上树,直到第二日早上9时陆续下土。白天不食,夜间食叶,边食边排泄长方形条状粪便污染桑叶。

(2)为害状 1986年四川蚕桑研究所在南充市郊发现为害桑叶,造成缺刻、孔洞,严重时一叶上可达20-30头虫,少者4-5头,多达100余头。连续阴雨,暴雨天气,土表积水,鼠妇不适在土表生活,可昼夜习居在桑树叶上,食性杂,除桑外还食杂草、蔬菜等,最喜食丝瓜叶。

(3)分布地区 四川、浙江等省。

(4)防治措施 ①采用人工与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方法防除桑地杂草。②暴雨或连续降雨时日,要注意桑地开沟排水,避免积水,否则鼠妇将倾巢出动爬上桑树,为害桑叶,严重污染桑叶。③搜捕鼠妇穴居的场所,清理桑园四周石块、砖等杂物。

2.蜗牛(蜒蚰螺)

(1)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1代,成体和幼体都能越冬。幼体在越冬期,遇暖和天气继续取食。越冬场所多在草根、石块松土下。成体越冬时壳口有一层白膜封住,第二年3月初开始活动,白天隐蔽不动,夜晚外出取食。7、8月高温季节,隐藏在作物、桑树根部土下。

(2)为害状 食性杂,主要为害棉、麻、油菜、苜蓿、大豆、蚕豆、豌豆及多种蔬菜,也为害桑叶。初孵幼体取食叶肉,留一层外表皮,稍长大后食成缺刻或孔洞,蜗牛爬过的叶上,留有白色胶质痕迹及粪便。

(3)分布地区 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省沿江滨湖地区。

(4)防治措施 ①注意桑园通风透光和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可减少发生。②除草松土,清除蜗牛孽生地。③放鸭啄食,每亩用茶籽饼4-5kg。④蜗牛为害重的桑园,在蜗牛产卵盛期后进行一次中耕,可消灭大批卵粒,减轻为害。

3.红蜘蛛(火龙、桑始叶螨)

(1)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10余代,以受精雌成虫在落叶、枝干裂隙中越冬。早春桑芽开叶时即开始活动,直至11月间可相继繁殖,以干旱的夏秋季繁殖最盛。喜栖息叶背,多沿叶脉为害,在叶脉分叉处吐丝结网、取食、繁殖,每处产卵2-3粒,幼虫多集幼嫩芽叶上吸食汁液。

(2)为害状 被害叶常因叶脉折断卷缩成畸形,夏秋季桑叶被害后,叶背布满丝网和脱皮壳,被害处初生半透明白斑,逐渐变枯黄,远看如火烧状,不久脱落,因汁液被吸,桑叶养分、水分损失,提早老化。

(3)分布地区 浙江、贵州、四川、广东等省。

(4)防治措施 ①冬季清洁桑园,消灭潜伏在枯枝、落叶和杂草中的越冬成虫。②药剂防治,喷洒40%乐果1000-1500倍液;三氯杀螨醇5000倍液、80%敌敌畏2000倍液、50%甲胺磷乳剂2000倍液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