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南京大学出版社《新编经济师实用手册工业企业分册》第118页(1160字)

电子计算机在4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平均每六七年更新一次技术;每二三年更换一种机型;运算速度每10年要提高二个数量级;存储量每10年增加一个数量级。按照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元件和设计上发生的重大变革来划分,计算机已更新了四代,目前正在向第五代发展。

1.第一代计算机(约1946-1959年)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诞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使用的是电子管,机身庞大,运算速度比较慢,一秒钟最多可执行5000次加法运算。这一代计算机的软件配置很简单,只有机器指令,使用起来非常不便,且不能用于数据处理,故无法普及。

2.第二代计算机(约1959-1964年)

以晶体管取代了电子管。由于晶体管体积小,价格低,几乎不发热,耗电量也小,因此由晶体管组成的计算机体积大大减小,性能趋于稳定可靠;运算速度明显提高;软件也得到显着发展,出现了用于数值计算的FORTRAN、ALGOL语言和用于数据处理的COBOL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并且已经考虑到加工商业数据的需要。

3.第三代计算机(约1964-1970年)

以集成电路为特点,它比晶体管体积更小,运算速度更快,一秒钟可以执行几十万次到上百万次运算。软件技术也有极大的发展,在“管理程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用于管理、控制、分配和调度各种资源的软件——“操作系统”。这一代计算机不但能用于科学计算,而且更广泛地应用于事务管理、数据处理、自动控制等各个领域。

4.第四代计算机(约1971年到现在)

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无论是体积、重量、耗电量、运算速度和可靠性,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不同地点的计算机可以共享信息;数据库技术、虚拟存贮技术、交互式操作系统等软件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宽了计算机的应用面。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给计算机本身带来了一场革命,使计算机向具有“人工智能”的第五代发展。它具有各种形式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人自由交谈;能学习、联想、推理和解释问题等等。由于它可以直接利用声音和图像接受信息和理解事物,因而可供毫无计算机知识的人使用。由于它具有模拟人类学习和思维过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知识信息处理机”将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