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原理及效果、效率、效益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南京大学出版社《新编经济师实用手册工业企业分册》第20页(1988字)

1.效益原理

是研究管理最终目的的理论。主要含义在于:一切工作都要讲求实效,都要以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来不断提高各项工作的效果,从而获得好的效益,并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其要求是:用系统的观点把管理对象中的各要素协调统一起来,使各自的功能都充分发挥作用,合成的总功能大于各功能之和。

效益与效果、效率密切相关,它们是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概念。效果是效益的基础,而效果的大小取决于工作质量的好坏,如果工作质量差,不但没有效果和效益,还会出现效率越高损失(负效益)越大的结果。

2.效果

广义的“效果”是指系统的有效输出与输入的对比关系。通常说的经济效果,则是指有效劳动成果(或产出)与劳动耗费(或投入)的比值。即

经济效果=有效成果/劳动耗费 (1-2)

(或=产出/投入)

式中,有效成果:指满足社会需要,并被社会承认的劳动量(使用价值)。劳动耗费:指为获得有效成果所消耗和占用物化劳动及活劳动的总量。可见,效果的数值有<1、=1、>1三种情况。虽然都有效果,但只有>1才是好效果;若=1只是得失相当;若<1则是得不偿失的效果。

提高效果的途径,总的说是提高工作质量,使输入减少,有效输出增加。对企业经济效果而言,提高的途径在于:

(1)提高劳动的有效性,使产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相统一;

(2)加速使用价值的实现,使商品的生产与流通相统一;

(3)励行节约、减少耗费,使增收与节支相统一。

3.效率

是实际情况与规定标准之间的对比关系。即

效率=实际完成水平/规定标准水平 (1-3)

显然,实际水平>标准水平表示效率高,反之则效率低,两者相等是达到了规定的效率。由此可知,效果好说明有一定效率,但有效率并不一定效果好。

4.效益

是通过提高效果而得到的实际利益,是效果、效率和利益的综合体现。其内容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

(1)社会效益:是指从长远和全局出发,符合国家建设、人民生活及社会发展需要的根本利益或整体利益。

(2)经济效益:是指在不断降低物质消耗和资金占用的情况下,为市场提供符合交换和消费需要的直接收益。

一般情况下,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一致的。但有时也有矛盾,这时,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服从于社会效益。

效益值是有效输出(总成果)扣除输入后的净成果,即

效益=有效输出-输入 (1-4)

经济效益=有效成果-劳动耗费 (1-5)

可见,提高效益虽然是目的,但在实践中,就是提高各项具体工作的效果。这说明,效果是效益的核心和基础,有时就可直接用它来表示效益。

效益与效果、效率的关系如式1-6所示。

效益=工作质量×效率 (1-6)

在经营管理中,工作质量的主要体现是目标的正确程度,而目标正确与否取决于决策的正确程度,故效益也可用式1-7或1-8来表示。

所以,只有决策、目标正确时,效益与效率成正比,反之则成反比:效率越高,负效益越大。

上一篇:现代管理方法 下一篇:方法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