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评价的颜色因素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天津古籍出版社《中国珠宝收藏与投资全书中卷》第192页(1840字)

在珠宝店中,你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同样是一颗翡翠戒面,有的仅几十或几百元,有的却高达几万,甚至几十万元。1996年秋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枚被称为“玉胆”的长15.5毫米、宽13毫米、厚6.3毫米、重约10.4克拉的翡翠戒指,以387万港元成交,平均每克拉为37.18万港元。相比之下,同期拍卖会上,另一枚重22.01克拉的橄尖型钻戒,虽也拍出684万港元的最高纪录,但每克拉的平均价仅为31.07万港元,比上述翡翠低了6万多港元。

翡翠价格差异之所以如此悬殊,归根结底在于其品质的差异。一般认为决定翡翠价格的品质因素有七个方面。

首先是颜色。在翡翠的各种颜色中,绿色是人们的首选。对于绿色,人们常以“浓、正、阳、匀”四个字来评价它的优劣。

“浓”指色要浓烈,通常愈浓愈好。应该指出,“浓”与“深”不是同一概念。“深”有色偏暗、偏黑的趋向,而“浓”则是指在色调不变的情况下,色的明度要高。

“正”,指色要正,为纯的绿色,没有其他色调的混入。通常情况下,由于翡翠组成物质的一些轻微变异,会导致其颜色也产生某种程度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偏色,如有的偏黄(所谓黄杨绿),有的偏蓝(菠菜绿),有的偏黑(瓜皮绿),有的偏灰(灰绿),有的同时偏蓝偏灰(油青)等等。显然,偏色的程度愈明显,价值也愈低。还要指出,观测翡翠的颜色,尤其是高档翡翠的颜色,光源条件很重要。有人说“无阳不看绿”,意即绿色的翡翠的观察应在阳光下进行,否则很容易走色,把本来纯正的绿色看成具有某种程度的偏色。不过,阳光太强对色的观察也不利。人们也曾指出,常常在缅甸看颜色较好的翡翠,到北方就感到颜色偏暗一些。原因就在于缅甸纬度低,阳光太强的缘故。另外,观察翡翠的颜色更不要在强灯光下看,否则,在灯光黄色调的影响下,原本偏黑、偏暗的颜色也会看成十分青翠。

“阳”,指色要明快、艳丽,也即所谓的阳俏。不要偏暗、偏浅。也即色的饱和度较高。

“匀”,指色要均匀。翡翠是一种多晶质的矿物集合体,所以其颜色常常达不到十分均匀。根据颜色分布的均匀程度,我们一般可将其分为五个等级:即均匀、较均匀、尚均匀、不均匀和花斑状,当然色愈均匀愈好,但应指出的是,对于一个小的戒面来说,要求其色尽量均匀是可能的,而对于一个较大的雕件来说,通常是无法满足色均匀的要求的。这时主要看翠色分布面积的大小,在雕刻构思时能否巧妙地利用色调分布的差异,使其取得画点睛的效果。另外,通常人们还把一个雕件(或玉镯)中同时存在翡、翠地(或春),称为“福禄寿”,视其为色好的品种。

我们知道,翡翠并不全是绿色,它还有其他的颜色。一般说来,除绿色外,具有浅紫色的“春”,也是较受人们喜爱的颜色。尤其在我国台湾,这种紫色的翡翠常具有很高的身价。紫翠(或称春)大多色很浅,价值高的应是其色浓的品种。另外,其紫色还有偏蓝和偏红之分,当以偏红的粉紫为好。

红翡,从颜色而言,其价值不仅低于绿翠,而且也常低于色浓的紫翠。红翡也有各种不同的色调,如褐黄、黄褐、褐、棕红、红棕、红等等,当以具有相对艳丽的红色为好。

白地,在翡翠中通常没有独立的价值。它总是以陪衬的地位出现,而且在一些小件的翡翠饰物中,白地的存在只会压低饰物的价格,即使在大件翡翠雕件下,白地所占的比例愈多,雕件的价值(雕工的优劣暂不考虑)也愈低。白地也常有不同的色调,如乳白、灰白、瓷白,微绿白、浅灰等,极少见有纯白色。若能具有像白色软玉那样的纯白色,也可以成为一种优质的品种。

黑色,在翡翠中大多被作为一种瑕疵;而一些黑色的皮壳也大多被弃之不用。但近来市场上却出现黑色翡翠逐渐走俏的现象。曾有一串黑色翡翠项链,在香港竟拍出了130万港元的高价。这种所谓的黑色翡翠,主要呈黑——黑灰色,有的还夹杂有一些浅色的石花,强光下仍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当然,在黑色翡翠中应以纯黑、显得庄重者为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