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的琢型与切工评判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天津古籍出版社《中国珠宝收藏与投资全书上卷》第77页(2251字)

影响钻石价格的第四个因素是做工,习称切工。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钻石也不例外,若钻石不经过精心的设计、加工和琢磨,也就不可能最充分地展现其优良的品质。事实上,有些历史名钻,由于限于当时的加工技术条件而不尽如人意,致使其灿烂的光泽大大减弱,后来人们又对它进行加工琢磨,使它重新焕发了“青春”,变得更加晶莹璀璨,光彩夺目了。钻石本身不会发光,它的耀眼的闪烁光亮是来自它对周围入射光的反射。因此,钻石加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它能最大限度地把入射光线反射出来。为此,它应满足以下四个基本要求:

(1)表面一定要磨得十分平整光滑,这样才能有效地反射入射的光线。

(2)钻石是一种装饰品,当它戴在人身上,由于人体的运动就使其有可能以不同的方位对着入射光线。为了保证它能恰到好处地在任何方位都能把光反射出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钻石磨出多个不同角度的小面——翻面,以适应这一动态的需要,使钻石不论在任何方位都能熠熠闪烁、光芒四射。

(3)根据光学研究,物体对光的反射能力会因本身材质的不同而不同。钻石虽具有较高的反射率,但在一般情况下也只能反射入射光的20%左右,余下的入射光将透入钻石内部。为了能把这部分透入光也反射出去,就要求把钻石的亭部打磨成适当的角度。若角度把握打磨不好,就可能使部分透入光漏失,从而使钻石的亮度减弱,甚至暗淡无光。

(4)钻石加工的另一要求是要增强钻石的色散效应,即所谓的“出火”,以使其能显现出缤纷的色彩。钻石具有高达0.044的色散率,但物体产生色散能力的大小,不仅与色散率有关,还决定于光透过该物体的厚度。由于琢型钻石大多厚度很小,这就大大影响它的色散能力,然而通过一些翻面的巧妙布置,可以达到增强色散的目的。

通过长期的实践,人们认识到一种被叫做“光辉型”的琢型最能满足钻石加工的上述四项要求。其中外形呈圆形的光辉型(简称“圆钻型”或“圆多面型”),其各个部分的合理比率和一些主要部分的夹角关系,是1919年由一个叫托尔可夫斯基的人根据理论分析和计算提出来的。因此,按他的要求加工琢磨而咸的钻石琢型,被人称为“理想型”。但事实上,加工师们在加工时往往很难精确把握这些比率和角度,难免会出现误差。这就使钻石不能达到十分理想的亮度和出火。不过,只要误差不是很大,还是可以基本满足人们的要求。

琢型钻石各部比率的大小,还不是评价钻石切工好坏的全部。一颗切工好的琢型钻石,还应该有良好的对称性,即相对应的翻面应该大小,形状一致;各个小面的接角、接点准确,各个翻面的表面抛光良好,看不到抛光留下的磨痕等等。这些问题被称为“修饰度”。我国国标规定修饰度的好坏分为:很好,好和一般三个等级。

钻石切工的好坏,对钻石价格的高低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好的切工应比较差的切工卖出更高的价钱,但究竟可以高多少,却没有一致的意见,而且不同的地区或国家也常有明显的差别。一般说来,越是成熟的钻石市场,对切工的敏感程度也越高,切工对价格的影响也越明显。

钻石除了被琢磨成圆钻型(圆光辉型)之外,也被琢磨成其他形状,其中一些重量小于10分的小钻常被磨成具有长方或梯形外形的阶梯型,用于围镶配衬其他彩色宝石,而一些颗粒较大的钻石(通常在几克拉以上),为了不致浪费钻石原坯的边界部分,常因材施艺,根据钻石原坯的形状,加工成各种不同形状的琢型,其中较常见的是外形为橄尖形、梨形、心形、椭圆形、星形等等。这些琢型虽然外形不一,但它们各个翻面的布置基本上仍维持圆光辉型的布局,只是它的变形而已。另外,还有翻面呈阶梯状分布的阶梯型,因常用于祖母绿宝石的加工,故又称祖母绿型。

要注意的是,这些非圆钻形的光辉型切工,由于对钻石原坯的利用率较高,所以对钻石价格的影响常常是负面的。也就是说,当钻石的其他3C因素相同时,切磨成圆光辉型的钻石具有最高的价格。如果以圆光辉型钻石的价格为100来计算,则橄尖形大约是95左右,梨形90±5,椭圆形80±5,祖母绿型也是80±5。人们还发现,这些花式琢型钻石的价格还较明显地受市场需求,潮流变化及市场推广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其各部比率是否恰当,修饰度的好坏,对价格的高低也会有较明显的影响。不过,人们对如何评价这些花式切工的好坏,有不完全相同的看法,缺乏一套完善的评价方法。

在今天的钻石市场上还可见有另一些更复杂的琢型。如我国台湾宝石学家苑执中先生创造的所谓“索斯达型”,把翻面的总数从圆光辉型的57~58个,增加到66个、128个和168个三种。翻面的增加,有利于钻石对来自不同方向的光的反射,从而更加闪烁明亮。此外,还有那些被用于大颗粒钻石加工的复杂琢型,如拥有162个翻面的“葡萄牙型”,有108个翻面的“螺旋型”等等。毫无疑问,这些复杂琢型钻石的加工费时费力,自然其价格也比普通圆光辉型要高出一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