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逻辑百科辞典

陈那

【生卒】:约5~6世纪

【介绍】:

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佛教新因明的创始人,后人称为“中世纪正理学之父”。意译为“域”、“大域龙”、“方象”。南印度香至国人,属婆罗门种姓。在信仰佛教之前,已精通外道一切宗义。陈那先习小乘犊子部,精通声闻三藏后,转至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世亲处听受大小乘所有经典,受持五百部经。后在山林洞穴中一心勤修禅定几年。曾写论著百部,一再击败各地外道的论难,故有“辩论王”之称。他受到小乘佛教经量部的影响,主张“有相唯识说”,认为认识的对象(“所缘”,即“境”)不在心外,境必须是实体性的事物,能够引起认识的主体能缘(心)攀缘而生,能缘识生起以后会变带出境的影相,是心的一部分。他从量(人的认识)的角度,提出唯识三分说。①相分,指识所能变带出的认识对象即境的影相,是所缘,所量;②见分,指识能取境即认识境,是能缘,能量;③自证分,指识的性质是自己体认自己,即量果。此量果在心内,是见分与相分交涉的结果。他关于“境不离识”的主张改变了“唯识无境”的唯识学说的性质。

陈那在因明方面的主要贡献:①对能立与所立重新分界,以宗体为论争的对象;②创建九句因作为三支因明的推论基础,确定二、八正因,并概括出新的因三相原理;③删去合支和结支,改五支作法为三支作法,增设喻体以避免古因明无穷类推的弊病,并提高因与所立法(宗的谓项)之间的联系程度,同时也就提高了推理的可靠程度;④设立“相违决定”因过,实际上提出了一个理论体系内部必须保持一致性的要求;⑤提出独具特色的概念遮诠理论;⑥确定量只分为现量和比量,用“离分别”即离开名言(概念)这一条件来限定现量的性质。

陈那的因明著作很多,后人称为陈那八论。前期代表作为《因明正理门论》,重点阐述立破规则;后期代表作为《集量论》,以阐述认识论为中心。八论中有汉译本的是:《观总相论》(残本),《因明正理门论》,《取事施设论》(残本),《集量论》(唐代义净译本已佚,今人吕激有节译本,法尊有全译本),《观所缘论》。《集量论》和《观所缘论》同时有藏译本;仅有藏译的是《观三世论》。《因门论》、《似因门论》无译本存世,藏译中有《因轮论》有可能就是《因门论》。

上一篇:不可判定的问题 下一篇:陈大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