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逻辑百科辞典

汉传因明

中国内地学者接受、消化、发展印度因明而形成的因明传统,是中国逻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印度因明伴随佛教传入中国。5~6世纪,因明第一次传入中国内地,先后有3部古因明著作被译成汉文。①《方便心论》,著者不详,由三藏吉迦夜与昙曜于472年译出。此书分四品:明造论品阐述8种论法,明负处品专论过失种类,辩证论品说明判别正邪论法的方法,相应品阐述问答相应的方法。②《回诤论》,树著,三藏毗目智仙与瞿昙流支于541年译出。此论是龙树批评正理派的量论之作。③《如实论》,世亲著,三藏法师真谛于550年译出。今存《如实论》只有“反质难品”一个部分,叙述了各种无道理的论说事例、误难与正难类型以及各种过失论。真谛撰《如实论疏》一部,已佚。上述3部译著影响不大。

7世纪唐高僧玄奘到印度游学载誉回国,携回各种经卷658部,其中包括因明论著36卷。玄奘先后于647年和649年译出两部新因明的代表著作,即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和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并向译寮僧众讲授因明,鼓励门下研习因明义理,一时蔚然成风。玄奘弟子及再传弟子撰注的因明注疏有20多种,其中以窥基的《因明入正理论疏》(又称“大疏”)、文轨的《因明入正理论疏》(又称“庄严疏”)、神泰的《因明正理门论述记》以及窥基弟子慧诏的《因明义断》、《因明入正理义纂要》等影响为大。玄奘及弟子在消化、吸收印度因明的同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发展了因明,在世界因明研究史上一度处于领先地位。在玄奘之后,高僧义净(635~713)游学印度25载,685年回国曾主持过洛阳和长安的译场,译出陈那晚年因明著作《集量论》,已佚。汉传因明原为慈恩宗一系所创行,自武周以降慈恩宗逐渐衰落,因明研习也随之消沉。唐朝晚期及北宋时期虽有一些因明注疏见于著录,影响不大,已全部失传。至明朝,又有几种因明注疏问世,由于缺乏因明原典及唐初诸师论疏参考,故水平不高。

清末民初,佛学家杨文会(1837~1911)居士热心佛典印刻,先后从日本购回窥基等人的因明注疏,1896年刻版印行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使研习汉传因明者有所依据。欧阳竟无(1871~1943)主持金陵刻经处及支那内学院期间,辑印《藏要》,收《因明正理门论》和《因明入正理论》两部典籍,并写有《因明正理门论叙》,为后人研究因明提供了种种方便。同时期,史一如(1876~1925)著《佛教论理学》和《因明入正理论讲义》、谢蒙(又名谢无量)著《佛教论理学》,是中国近代较早出版的因明通俗读物,对弘扬因明起了很好的作用。“五四”运动后,汉传因明研究出现了新高潮。不到30年间,出版各种因明著作近30种。举其要者:吕徵对勘藏、汉因明资料,参证藏本《集量论》,会编了《因明正理门论本证义》,撰写了《入论十四因过解》;他翻译的《因轮决择论》是迄今为止唯一的汉译本,他翻译的《集量论释略抄》是唐以后所能见到的第一个汉译本,为汉传因明填补了空白;丘檗的《因明正理门论斠疏》、十力的《因明大疏删注》等是这一时期注释性著作的代表者;虞愚的《因明学》用英文的逻辑术语和因明术语相对照,不仅有利于初学者理解因明术语,也是一种比较研究;陈大齐的《因明大疏蠡测》是对因明理论的专题研究,也是对逻辑和因明的比较研究,他尝试用数理逻辑眼光分析因明三支的形式结构,多有新的见解;许地仙的《陈那以前中观派与瑜伽派之因明》,是一部关于因明史的专论,史料翔实,时有新意。此外,释太虚的《因明概要》、吕徵的《因明纲要》、陈望道的《因明学》等也都有一定的影响。在这个时期,中国许多佛学院和高等院校开设了因明课;学术界对因明许多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百家争鸣,大大推进了汉传因明的学术研究。

汉传因明主要继承和发扬了印度新因明系统中陈那早期因明思想,以《因明正理门论》和《因明入正理论》为经典,重在阐述和发展因明中的逻辑内容,探讨推理的根据、有效的推理论式和推论中的过失。

上一篇:合理大全 下一篇:汉密尔顿,W.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