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逻辑百科辞典

孔子

【生卒】:前551~前479

【介绍】:

中国春秋后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正名思想的开拓者,先秦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作过鲁国的司寇。学问渊博,被世人称为“圣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进行大规模私人讲学的人,也是第一个创立学派的人。晚年专心整理并传播古代经典,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是最早提出正名的思想家。他认为当时社会的混乱是由“名实相违”造成的。主张通过正名以正实,恢复周礼,使社会转乱为治。他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就包含了“名”必须具有确定性的要求,即君之实必须与“君”之名相一致;臣之实必须与“臣”之名相一致等。他还提出了为政必先正名的治国方针,强调了正名的重要作用。“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里的“名”可指语词或概念;“言”可指语句或命题、判断或推理。“名正言顺”肯定了正名在形成命题和进行推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提出的“能近取譬”就是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即将自己和其它人进行同类相比,由自己之所欲或不欲而推及别人之所欲或不欲,实际上是一种演绎性质的类推。他提出的“举一反三”(《述而》)、“闻一以知十”(《公冶长》),也是一种以同类事物必然具有共性为前提的类推。

上一篇:可检验槪括 下一篇:可计算函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