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逻辑百科辞典

模态逻辑

非古典逻辑的一个分支,研究涉及模态概念的推理,必然性和可能性是它研究的基本概念。涉及模态概念的命题就是模态命题,例如“必然p”和“可能p”。这类命题不是真值函项的,也就是说它们的真假不完全由支命题的真值所决定,A真时“必然A”未必真而A假时“可能A”也可为真。以模态命题为前提或结论的推理就是模态推理。

这一分支的研究始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把命题分为3种,实然命题、必然命题和偶然命题。后两种属于模态命题。他的“必然”既指客观事物的必然性也指演绎推理的逻辑必然性,而“偶然”则指既非必然也非不可能。把“必然”和“偶然”分别加到4种直言命题上就得出8种模态命题,他讨论了这8种模态命题的换质与换位,也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真假关系。像研究直言三段论一样,亚里士多德精心处理了模态三段论(至少有一前提为模态命题的三段论)。他的学生泰奥弗拉斯多也创造了一个不同的模态三段论系统,提出了结论从弱原则(结论的模态不能强于前提的模态:必然强于实然、实然强于可能)。稍后,麦加拉-斯多阿学派深入探讨了模态概念。在9~12世纪,阿拉伯逻辑学家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模态逻辑思想。伊本·西那把模态概念和命题的时间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模态三段论系统。12~15世纪的欧洲经院逻辑学家区分了命题模态(de dicto)和事物模态(de re),在推理和模态三段论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他们还研究了知道、怀疑、愿意等主观模态概念和应当、许可等道义模态概念的逻辑性质。

现代模态逻辑是伴随着现代逻辑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创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创始人C.I.刘易斯(1883~1964)从分析实质蕴涵出发,建立了一系列模态逻辑系统S1、S2、S3、S4、S5。他的工作确立了模态系统的多样性,显示了模态逻辑的丰富内容,引起了逻辑学家们的广泛注意。此后,不少逻辑学家围绕着他提出的模态系统,研究了它们的性质和基础。40年代中期建立起了卡尔纳普语义学和模态谓词演算,虽然没有完全解决有关语义和谓词方面的问题,但为后来建立严格的语义学作了准备。与此同时,J.C.C.麦金西(1908~1953)等人把当时古典逻辑的代数语义学成果运用于模态逻辑,为模态代数语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刘易斯模态系统提出之后,又出现了许多别的模态系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这些系统都缺乏较为完善的语义解释。到50年代后半期才有突破性的进展,由几位逻辑学家各自独立地提出了类似的模态逻辑语义理论,其中以克里普克关系语义(也称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语义)影响最大、流传也最广。

克里普克关系语义比较符合直观,易于理解和接受,并且具有较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模态逻辑以后的发展中首先得到发展和完善。关系语义学建立以后模态逻辑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解决了一批模态系统的完全性问题,以及争议多年的模态逻辑语义解释方面的某些问题。完全性问题方面所取得的越来越一般的结果,促使人们希望能证明任一个正规模态系统的完全性。70年代出现的不完全性结果终止了这一希望,后来的结果甚至表明存在有不可数多个不完全的正规模态系统。模态逻辑本质上是二阶的,克里普克关系语义尽管功勋卓著,但它作为研究模态系统的工具还是不充分的。随着研究的深入,模态代数语义在70年代得到了复兴,也提出了一般关系语义和邻域语义。克里普克关系语义、正规邻域语义、一般关系语义和模态代数语义,这4种语义在有穷情形下相互等价。它们之间精确的包含关系,也已在70年代全部弄清。有穷语义真包含于克里普克关系语义,克里普克关系语义真包含于正规邻域语义,正规邻域语义真包含于一般关系语义,一般关系语义等价于模态代数语义。

70年代的模态逻辑理论跟以往时期的大不一样,技术性很强,泛代数和范畴论等领域的很多结果也被应用来发展理论。这一时期是模态逻辑发展的黄金时代,正如有的逻辑学家所说,这一时期竖起了模态王国的3大理论支柱:完全性理论,对应理论和对偶理论。80年代继续向纵深发展,以泛代数和范畴论为工具开展模态代数格的研究,加深了对模态逻辑的整体性认识。70~80年代期间,模态逻辑研究的其它方面,如可证性解释、多值模态逻辑、直觉主义模态逻辑和模态谓词逻辑等,也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上一篇:模糊逻辑 下一篇:模态命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