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逻辑百科辞典

《墨经》

中国战国时期名辩家著作,后期墨家著。又称《墨辩》。包括《墨子》一书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6篇。“墨经”之名始见于《庄子·天下》篇,西晋鲁胜最先将《经》、《说》上、下4篇合称《墨辩》,清代汪中最早将《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6篇合称《墨经》,也有人将4篇称《墨经》,而将6篇称《墨辩》。关于《墨经》的作者,鲁胜认为4篇是墨子自著,梁启超认为《经上》是墨子自著,其余出于墨徒,胡适认为6篇是惠施、公孙等“别墨”所作。《墨经》继承了墨子的名辩思想,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方面的许多重要成就,吸收了各家名辩思想的成果,确立了比较完整的名辩学体系。《墨经》是中国古代名辩学的最重要经典。

鲁胜的《墨辩注》是关于《经》、《说》4篇的第一个校注本,早亡佚,仅存《墨辩注叙》。汪中最早校注了《墨子》一书,也已失传;其后毕沅所作《墨子注》成为第一个传世注本;王念孙、王引之对《墨子》作一系列校勘、训诂工作,写成《读墨子杂志》6卷;张惠言写了《墨子经说解》。晚清时俞樾著《墨子平议》3卷,孙诒让作《墨子閒诂》是近代最流行的注释本,后被收入《诸子集成》(第4卷),书中订补了《经说》上、下的旁行句读。当时还有王闓运的《墨子注》、曹耀湘的《墨子笺》、王树枬的《墨子斠注补正》、杨保彝的《墨子经说校注》等。民国以后,梁启超写了《墨子之论理学》(1904)一文,开创了对墨家(主要是《墨经》)逻辑思想的理论探讨;章太炎于1910年发表了《原名》一文,将墨经名辩与西方逻辑、印度因明作了对比研究;栾调甫于1922-1932年发表了《读梁任公墨经校释》、《评章胡墨辩之争》等一系列研究墨子的论文(1957年以《墨子研究论文集》出版),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在墨学界有一定的影响。章士钊发表了《名学他辩》、《名墨誉应论》、《墨辩三物辩》等重要论文。梁启超的《墨经校释》(1922)和张纯一的《墨子集解》(1932)是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校释本,其它还出版了邓高镜的《墨经新释》、范耕研的《墨辩疏证》、鲁大东的《墨辩新注》、张其锽的《墨经通解》等研究《墨经》的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有鼎于1954-1955年发表了《墨辩逻辑学》长篇专论(1979年以《墨经中的逻辑学》正式出版),詹剑峰于1956年出版了专著《墨家的形式逻辑》,陈孟麟于1979年、1983年出版、再版了《墨辩逻辑学》,使《墨经》逻辑思想的研究达到了更全面、更系统的水平。高亨的《墨经校诠》和谭戒甫的《墨辩发微》是两本较有影响的校注新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