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逻辑百科辞典

三惑

中国古代名辩学术语,见于《荀子·正名》篇,荀子所总结的古代辩者利用命名搞诡辩的3种类型。他说,凡是邪说诡言背离正道而擅自命名者,无不类于“三惑”,即“以名乱名”,“以实乱名”和“以名乱实”。他举例剖析了3种诡辩的表现和实质,指出了破斥三惑的方法。荀子认为,所谓“以名乱名”,是歪曲共名和别名之间的关系。比如有“爱人不爱己”的说法,就是借口别名(“己”)和共名(“人”)的内涵有区别,而把别名排斥在相关的共名的外延之外。他认为,只要检讨一下制名的目的,审查一下某个名的何种含义在社会交际中行得通,就可以防止或克服以名乱名的诡辩。荀子认为,所谓“以实乱名”,是指用特殊情况下个别对象的特性去否定名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共性。他举例说,比如有“山渊平”的说法,就是用特定情况下某山与某渊同高的事实来抹煞“山”是反映地面隆起的高耸之物、“渊”是反映地面凹下之物这种内涵上的本质区别,进而把不同的名混淆起来。他认为,只要人们用眼睛看一看山和渊是否同高,比较一下哪种说法更符合事实,就可以制止以实乱名的诡辩。荀子认为,所谓“以名乱实”,是用反映事物共性的名去否定某种具体事物。比如有“非马”的说法,他认为就是用“牛马”这个概念不同于“马”的概念,而否认牛马中有马。他认为,只要用约定俗成的原则去检验,人们就可以接受正确的名而抛弃错误的名。荀子对“三惑”的批评,坚持了以名指实、名实相符的正名原则。但他对某个命题的批评也有不中肯之处。

上一篇:时间点 下一篇:生成语文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