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逻辑百科辞典

同义关系

在同一词汇系统中,两个词项(或两个短语或语句)具有相同的涵义。首先,同义关系必须是在同一个词汇系统中的词,例如都是在汉语系统中的词,而不是指汉语与英语这样的不同词汇系统中的词。其次,同义关系不仅要求所指相同,而且要求涵义相同,例如“等角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不能算作同义关系,虽然两者所指的对象相同,但涵义不同。第三,同义关系可以表现在两个词之间,也可以表现在两个短语或短句之间,而后者的同义关系更为复杂。就语词来说,检验是否具有同义关系的主要方法是替换法,即一个语句S中包含语词a,如果以语词b替换a而整个语句S的意义不变,即S(a)=S(b),则a与b具有同义关系。例如,语句“小王到医院找大夫看病”与“小王到医院找医生看病”意义相同,这就说明“大夫”与“医生”具有同义关系。另一个方法是分析义素法,即将一个词的义素分解出来,如果发现两个词的义素相同,那么它们就具有同义关系,这两个词就是同义词。例如,“医生”的义素为“人’+‘成年’+‘掌握医药知识’+‘以治病为专业’”,而“大夫”也具有这些义素,所以,“医生”与“大夫”是同义关系。

由于涵义既包含认知意义,也包含情感意义以及风格意义等等,有些词其认知意义相同,可能情感意义与风格意义不同。有的语义学家认为只有当两个词的认知意义与情感、风格意义都相同,它们才算是同义词,如“玉米”与“包谷”。有的语义学家认为只要词的认知意义相同,它们就算同义词,例如“骄傲”与“自豪”。有的语义学家甚至认为由于语词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出现的,语境影响词义,世界上不可能出现两个相同的语境,因此不可能出现两个严格意义上的同义词。另外,在日常语言中也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两个一般并非同义的词在某一语境中临时具有同义关系,一离开这个语境,就不再具有同义关系。例如,鲁迅《祝福》中的一段对话:“祥林嫂?怎么了?”“老了。”“死了。”这里“老了”与“死了”具有相同的涵义,但是离开这个语境,谁也不会承认“老”与“死”同义。

由于语句意义具有多层次性,有字面意义,话语意义、隐含意义等,关于语句之间的同义关系情况要比语词之间的关系复杂得多。语句的意义与语境关系极其密切,因此属于语用学研究的范围。

上一篇:同品 下一篇:同一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