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逻辑百科辞典

荀子

【生卒】:约前316~前238

【介绍】:

中国先秦唯物主义哲学家,名辩学家。名况,字卿,又名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在齐稷下学宫从事讲学和著述20多年,备受尊宠,3次被推为学宫之长。是先秦唯物主义哲学集大成者,也是先秦最有成就的名辩学家之一。他继承并且发展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全面总结了先秦正名思想成果,创造了以正名为中心的名辩体系。《荀子·正名》篇是他的名辩学专著,《解蔽》、《非相》等篇也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名辩思想。

荀子指出,人们的思想活动可以区分为命、期、说、辩4种不同的形态。命是命名,当人们对不同的事物要进行区分时,就要给事物命名;名是反映一类事物共同属性的思维形式。期是下判断,当人们用命名不足以区分和明了一定的认识对象时,就要用下判断去具体说明;判断(荀子称为“辞”)是连属不同的名以说明一个完整意思的思维形式。说是进行推理,当人们用下判断仍不能明确区分和说明一定的认识对象时,就要进行推理;辩是论辩活动,如果用推理仍不能明了某个对象或某种事理,甚至存在着分歧的意见,就要进行论辩或辩论。说和辩作为思维形态相当于推理和论证,是针对同一论题的不同意见而辩明孰是孰非的。名、辞、说、辩是相互联系的,而以名为根本。荀子对名的研究最深,阐述得也最为详尽。荀子阐述了名形成的认识基础和作用。他指出,名的形成首先依靠人的天官(即目、耳、口、鼻、体)接触外物,获得感性认识;然后经过天君(即心,思维)对经验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由于人们的天官和天君的功能基本相同,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就会有基本相同的认识,从而形成统一的名。他认为,名在认识上的作用是区别事物的同异,在政治上的作用是明确社会上不同人的贵贱。同异别,贵贱明,人们之间可以正确地交流思想,做起事来也会比较顺利;否则,人们交流思想和做事都会受到阻碍而不能成功。荀子阐述了制名的原则和方法,揭举了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和概念的概括、限制理论。他十分强调正名,在同诡辩斗争中总结出诡辩者以名乱名、以实乱名和以名乱实的“三惑”说,并且提出了驳斥三惑的途径和方法。荀子肯定推理的知识,他认为圣人之所以不受欺骗,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懂得推理。他提“以类度类”,同类相推的思想,认为只要类不悖,已知某一对象具有某种性质,就可推知同类的另一对象也具有此种性质;已知某类事物的共同性质,就可以推知该类的任一事物也具有此种性质。荀子在类的抽象上肯定关于同一类事物的正反两种不同的说法不可能都是正确的,因此聪明人必然要在两种相反的说法中择一。后来韩非发展了这个思想,分析了思想领域里一系列不可两立的现象,总结出著名的“矛盾之说”,巧妙地表述了矛盾律的精神实质。荀子还提出,是谓是,非谓非,谓之直;是谓非,非谓是,谓之不直,表达了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他指出,推理要遵循思维规律,思维规律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

荀子名辩思想的主旨是正名,他把名、辞、说、辩都招引到正名的旗帜下,力求由正名而达到辨奸、除邪、正道,进而使国家“迹长功成”。

上一篇:亚历山大 下一篇:选言推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