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逻辑百科辞典

《因明入正理论》

印度因明著作,为陈那弟子商羯罗主所撰。简称《入论》。与《因明正理门论》相比,份量较小,又称为“小论”,后者称为“大论”。本论的梵文书名叫《入正理论》,“因明”二字是玄奘翻译成汉文时加上去的,以标明其为佛家逻辑书。“入正理”有两层意思。一为研习《正理门论》的入门阶梯。二为了解“正理”这门学问的门径。

本论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一颂、一长行。颂文为内容提要,长行是对颂文的解释。第二部分只有一个颂,说明长行的解释很扼要,还要根据陈那的《正理门论》、《因轮论》、《集量论》等论来阐发。初颂为:“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实际上可读作: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初颂标举了因明研究的范围,大分为二益即二悟:一悟他(使他人了悟),二自悟(使自己了悟)。了悟意为得到正智。这二悟又各开四门,合称八门。悟他门包括:能立即真能立(正确的论证)、能破即真能破(正确的反驳)、似能立(错误的论证)、似能破(错误的反驳)。自悟门包括现量即真现量(大致相当于正确的感性知识),比量即真比量(正确的推理知识)、似现量(错误的感性知识)、似比量(错误的推理知识)。以上合称为“八门二益”,概括了《入论》的全部内容。这些内容虽然为陈那诸论、特别是《正理门论》所论述,但是本论进行了整理、加工,使得纲清目楚,便于阅读理解,同时在内容上也有增补和发挥。本论舍去了《正理门论》中的九句因,而直接采用从九句因理论中概括出来的因三相原理来建立真能立;又紧密联系宗、因、喻三支,剖析各类过失33种。

本论梵文原本由印度耆那教徒保存而流传于世。11世纪耆那教徒师子贤为《入论》作译注。12世纪的胁天、吉祥月又分别作注。但长时间以来没有引起注意。中国唐代名僧玄奘三藏于647年译出《入论》,其弟子竟相注疏。其中文轨的《因明入正理论疏》比较有影响,窥基的《因明入正理论疏》,内容最为丰富,不仅详徵古义,纠正了各家旧疏的若干错误,而且对因明理论有所发展。中唐时,窥基的论疏传到日本,讲习极盛,著述亦丰。宋朝时期,藏族学者从汉译本将《入论》译成藏文。从1919至1949年30年间,中国出现汉传因明第二次高潮,对《入论》的研究一直延续至今。20世纪30年代,俄国学者米洛诺夫和日本学者宇井博寿等也都整理过《入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