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结肠炎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1-06-10 属于: 消化内科疾病诊断标准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是由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或回流受阻致肠壁缺氧损伤引起的肠道炎症性病变。因右结肠动脉和左结肠动脉在脾曲处汇合,此点的血管常发育不全,故而缺血性结肠炎多发生于左半结肠,尤其是脾曲。

(一)流行病学

多见于中老年。

(二)病因

本病多位于结肠脾曲、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因该处的血供相对较差。常由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心力衰竭等低流灌注引起,此外,也见于肠系膜下动脉结扎、栓塞或血栓形成,腹主动脉重建术或大动脉炎后。急性结肠缺血大多为一过性、可逆性改变,少数可发生全肠壁坏死、穿孔或持续性结肠失血。

(三)分类及分型

分急性和亚急性。Marston将本病分为3型。

1.一过性肠炎型(急性缺血性结肠炎) 腹痛主要位于下腹或左下腹,有腹泻,鲜红或暗红色血便,伴有发热,心动过速和腹部压痛及腹肌强直。此类患者症状较轻,数日内症状即可消失。X线检查正常或仅有黏膜不规则及指压征,数月后复查可全部恢复正常,一般不易复发。

2.狭窄型(慢性缺血性结肠炎) 由于全部肠壁受损,造成肠腔狭窄,从急性期发展为慢性期,可有反复发作史,临床上有肠梗阻样的腹绞痛、便秘或腹泻、便血,但不一定有急性缺血性结肠炎史。X线检查见结肠有狭窄或梗阻者,不经手术治疗不能自愈。

3.坏疽型 病程短,症状危重,剧烈腹痛伴腹肌强直,肠鸣消失,心率加快,可在肛门出血之前出现休克症状。此型常合并有肠道感染。

(四)临床表现

典型病史为突然发生的痉挛性下腹痛,常伴里急后重感,一般在24小时内拍黑色或鲜红色血便。体检在左侧腹部有压痛和腹膜刺激征。临床上以亚急性缺血性结肠炎为常见,其腹痛和出血程度较轻,持续数天或数周,大多经2~4周缓解而不再发。

(五)检查

1.血象 周围血白细胞轻至中度增高,大便常规检查见大量红白细胞,隐血阳性。

2.腹平片 少部分患者显示肠管增厚的阴影,可见近端肠管扩张。

3.结肠镜 具有确诊意义的检查。急性期见黏膜苍白伴有瘀斑出血,严重者黏膜呈深蓝色,甚至黑色,并有溃疡形成,肠腔内见血性液体。如在两周左右出现结肠黏膜下出血肠炎恢复正常黏膜的变化,则是缺血性结肠炎的特点。

4.X线钡灌肠 初期显示局部痉挛,中重度患者见肠壁有拇指压痕征及点状龛影,病变呈节段性分布,1周左右呈现大小不等的龛影,肠管不规则,结肠袋消失。

(六)诊断

1.多半为老年男性,常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肾衰等。

2.隐匿或突然发作的左下腹痛,绞窄样,伴腹泻,严重者出现便血,进食后加重。

3.中等度发热,心率加快,左侧腹有压痛。

同时根据血象、腹平片、结肠镜、X线钡灌肠等检查可确诊。

(七)鉴别诊断

1.溃疡性结肠炎 青壮年发病多,呈慢性反复发作性腹痛,腹泻,便鲜血,结肠镜下表现为以左半结肠为主的黏膜损害,呈弥漫性分布的黏膜浅表溃疡。

2.结肠癌 老年人多见,病情逐渐加重,表现为腹痛,持续性黏液脓血便,消瘦及全身衰竭,结肠镜下见占位性病变,病理可确诊。

3.肠结核 有肺结核或淋巴结核史,病变好发于回盲部。表现为右下腹痛,排便习惯改变,少见便鲜血,结肠镜见呈环行浸润的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