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蛔虫病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1-06-10 属于: 消化内科疾病诊断标准

肠蛔虫病(ascariasis)是蛔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为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在国内其感染率为50%~80%,农村高于城市。本病主要经口直接传染。其幼虫及成虫可通过免疫反应、机械损伤、毒性作用等而致病;虫卵则可遗留在肝、肺、胰腺等组织内形成虫卵肉芽肿或遗留在胆管及胆囊形成结石而致病。

(一)流行病学

肠道蛔虫感染者及患者为本病的传染源。试验证明人、蛔虫与、犬等动物肠道蛔虫可交叉感染。感染性虫卵经口吞入为主要传播途径。生食未洗净的瓜果、蔬菜等为受染的重要因素,国内调查,福建江苏农村16种蔬菜发现7种有蛔虫卵,以大蒜、葱、卷心菜、空心菜检出率为高。污染虫卵的手指也易将虫卵带入口内,人对蛔虫普遍易感,儿童感染率尤高。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农村的发病率高于城市。

(二)病因

本病由蛔虫引起,蛔虫患者是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经手入口,亦可随灰尘飞扬被吸入人咽部吞下感染。

(三)病理

幼虫致病期部分患者肺部X线检查可见浸润性病变,病灶常有游走现象;成虫致病期可有损伤肠黏膜、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结膜炎、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甚至发生胆管坏死、穿孔以及肠扭转和肠坏死。

(四)临床表现

1.蛔蚴引起的症状 幼虫通过肺脏时可引起蛔蚴性肺炎,如咳嗽、气喘、高热、发绀、血淤等。虫体异性蛋白可致过敏症状如荨麻疹样皮疹。

2.成虫引起的症状 成虫寄生在小肠内可刺激肠壁引起腹痛,营养不良、消瘦、贫血、情绪不安等。蛔虫有游走钻孔的习性,常可引起肠梗阻、胆管蛔虫或蛔虫性阑尾炎、肝蛔虫病等。

(1)蛔虫性肠梗阻:发病较急,有阵发性腹痛、呕吐、呕吐食物、胆汁甚至蛔虫。腹部可摸到蛔虫包块或痉挛肠管,严重者有腹膜炎、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

(2)胆管蛔虫症:阵发性右上腹剧烈绞痛,患者常坐卧不安伴全身冷汗、面色苍白。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伴呕吐,吐出胆汁及蛔虫。腹痛间歇期患者安然无恙,若虫体完全钻入胆管,甚至进入胆囊疼痛反而减轻,但炎症进一步发展,表现为明显固定的压痛、发热、血白细胞计数增多或出现黄疸。蛔虫深入肝内胆管可引起肝脓肿。

(五)检查

外周血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痰液中有大量嗜酸性细胞,并可查见蛔蝣。X线示两侧肺门阴影增深,肺野有点状或絮片状阴影。粪便可检出虫卵。

(六)诊断及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 多见于农村儿童,个人卫生习惯不良,食前不洗手,生食蔬菜,幼儿吸手指等均可患此病。

2.临床表现 人体感染少量蛔虫时可无症状。

(1)幼虫所致的症状:短期内大量感染时,约1周可出现发热、干咳、哮喘、血丝痰、荨麻疹等。重者可有咯血、胸痛、呼吸困难。血液中嗜酸粒细胞增高,痰液中有大量嗜酸粒细胞,并可查见蛔蚴。X线示肺纹理增多,有时类似支气管肺炎。以上表现一般在1~2周内自行消退。若蛔蚴移行至肝、脑、肾、眼等可引起相应症状。

(2)成虫引起的症状:以腹痛较常见,位于上腹部及脐周,常反复发作,有时伴畏食、偏食或异食癖及腹泻,可吐出或排出蛔虫。严重感染时可引起营养不良、智能和发育障碍。有时出现精神不安、烦躁、易怒、磨牙、惊厥等。部分患者可有顽固性荨麻疹、低热等过敏反应。当驱虫不当或高热等情况,可发生各种并发症。如蛔虫性肠梗阻、胆管蛔虫病、肠穿孔、肝脓肿等。

3.实验室检查 患者吐泻物中发现成虫或粪便中检出虫卵可确诊。但查不到虫卵不能除外本病。如体内仅有雄虫或不成熟雌虫时粪检阴性,可试验性治疗。胆管蛔虫病时胆汁中可发现虫卵。

(七)鉴别诊断

1.胆石症 当患者并发胆管蛔虫病时应与胆石症鉴别。前者以青壮年农民多见,腹痛突然发作,以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为特点,有钻顶感,伴呕吐,可吐出胆汁和蛔虫,但多无寒战、发热、黄疸,腹痛间歇期患者安然无志。最具特征的是腹部体征轻微仅有轻度压痛,与腹痛程度不相符。B超可显示胆管内条索状虫体。而后者中年女性多见,除腹痛外多伴有发热、黄疸,腹部有明显压痛、墨菲征阳性,B超及CT可见胆石而明确诊断。

2.机械性肠梗阻 蛔虫性肠梗阻多为不全性梗阻,以急起的中腹部阵发性绞痛、呕吐、腹胀、便秘为主要表现,半数患者可吐出蛔虫,腹部触诊可触及条索状块物,按之有活动感。机械性肠梗阻常表现为腹痛、腹胀、不排气、不排便,肠鸣音亢进,X线立位腹平片可见肠腔内充气和多个较大的液气平面。

3.如患者并发肠穿孔时应与溃疡病穿孔相鉴别;并发肝脓肿时与细菌性肝脓肿、阿米巴肝脓肿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