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氏贾第鞭毛虫病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1-06-10 属于: 消化内科疾病诊断标准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giardiasis)是蓝氏贾第鞭毛虫寄生于小肠所致的疾病。本病主要经口传染,本虫滋养体通常吸附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的肠黏膜上引起绒毛膜损伤及肠功能紊乱而致病。

(一)流行病学

患者和带包囊者为传染源。通过包囊污染水源和食物而传播,水源污染可造成局部流行。在儿童中从口到手传播亦属可能。性接触尤其是同性恋也可能是传播途径。已经证明海狸、、犬、是动物保护宿主。

本病遍及全球。近年来发现旅游者中感染率颇高。我国30个省市14777742人的调查,贾第鞭毛虫感染率为2.5%,以*、西藏、河南为高。艾滋病者也易感。

(二)病因

胃酸缺乏和免疫功能低下可能为诱发因素。近年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本虫可侵入肠黏膜,破坏微绒毛。原虫对肠壁的机械刺激可致肠黏膜充血、水肿及浅表溃疡,妨碍宿主吸收功能而致病。受染者的十二指肠和空肠液中分泌性IgA及双糖酶含量均见降低,双糖酶的降低可使临床上出现症状。伴发病毒、细菌、真菌感染者病情可加重。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者可出现类口炎性腹泻以及脂肪痢。原虫可入侵胆总管引起胆管感染。人感染后无获得性免疫。

(三)病理生理

当虫体寄生在胆管系统时,可能引起胆囊炎或胆管炎。如出现上腹疼痛、食欲减退、肝肿大以及脂肪代谢障碍等。贾第虫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患者发病情况与虫株毒力、机体反应和共生内环境等多种影响因素有关。虫群机械阻隔,营养竞争,滋养体通过吸盘吸附与肠黏膜上形成的刺激与损伤,肠内细菌的协同作用等,在不同程度上可使肠功能失常。特别是宿主的免疫状态更是临床症状轻重不同的重要因素,如在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和免疫功能低下或艾滋病患者,均易发生严重的感染。

(四)临床表现

本病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腹胀、呕吐、发热和畏食等,典型患者表现为以腹泻为主的吸收不良综合征,腹泻呈水样粪便,量大、恶息、无脓血。儿童患者可由于腹泻,引起贫血等营养不良,导致生长滞缓。

(五)检查

1.病原诊断

(1)便检查:用生理盐水涂片法检查滋养体,经碘液染色涂片检查包囊,也可用甲醛乙醚沉淀或硫酸锌浓集法检查包囊。通常在成形粪便中检查包囊,而在水样稀薄的粪便中查找滋养体。由于包囊形成有间歇的特点,故检查时以隔天粪检并连续3次以上为宜。

(2)十二指肠液或胆汁检查:粪便多次阴性者可用此法,以提高阳性检出率。

(3)肠检胶囊法:让受检者吞下装有尼线的胶囊,线的游离端留于口外,胶囊溶解后,尼龙线松开伸展,3~4小时后到达十二指肠和空肠,滋养体黏附于尼龙线上,然后慢慢地拉出尼龙线,刮取附着物镜检。

2.免疫诊断 为辅助诊断,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和对流免疫电泳(CIE)等方法,其中ELISA简单易行,检出率高(92%~98.7%)等特点,适用于流行病学的调查。

(六)诊断及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 温热带发病居多,儿童、青壮年多见,尤其旅游者感染率高,男性略多于女性。多因进食包囊污染的食物和水而发病。

2.临床表现 无特异性。贾第虫感染多数无症状,潜伏期为9~15日。

(1)急性期:多见于旅游者,起病急,常呈暴发性水泻,有恶臭,多伴有腹胀、嗳气、畏食、恶心、呕吐、乏力及中上腹绞痛,偶有黏液血便,腹泻多持续3~4日,重者可持续数月。

(2)慢性期:表现为间歇性腹泻,为黄色泡沫状,恶臭,可伴有上腹部不适、腹胀、排气、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乏力等。

儿童患者可有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和贫血。若虫体寄生于胆管、阑尾则引起相应症状。

3.粪便检查 检出滋养体或包囊、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找到滋养体即可确诊。有条件的地方可作小肠活检,特异性较高。也可用免疫法检测抗贾第虫抗体。

(七)鉴别诊断

1.细菌性痢疾 起病急、寒战、高热、腹痛、腹泻,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量少,伴里急后重。粪便检查可见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便培养可检出致病菌。

2.阿米巴痢疾 患者表现为腹泻,为果酱样大便,粪便检查可发现阿米巴原虫或滋养体。

3.若寄生于胆管则应与胆囊炎、胆石症鉴别;寄生于阑尾时应与阑尾炎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