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太子巡行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商鞅
  •   经过秦孝公批准,太子放假三天。

      套好车后,天才刚刚亮,太子一行浩浩荡荡地离开京城,朝东北方向而去。随行人员很多,这是不用说的,关键人物都在场,公子虔、公孙贾二位老师更是一个不少。

      第一站是泾阳。

      太子不是来闲逛的,他希望找人聊聊。可是,没有人和他聊。

       因为商鞅变法时,严厉禁止议论朝政、抨击社会。据说,杜阳有一批人吃饱了饭没事干,摆门阵,说新法如何如何,结果被商鞅知道了,商鞅把他们全部遣往与 义渠交界的边疆地区开荒。从那以后,再没有人敢随意聊天了。同陌生人更不敢聊,谁知道他是啥身份,万一哪一句话说的不中他的意,他向官府一告发,你的日子 就不好过了。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莫谈国事。因此,太子逛了大半天,除了和自己身边的人说说话之外,同社会上的闲杂人员一句话都没有聊上。

      太子感到郁闷。你这个商鞅怎么能这样搞?这不是钳民之口吗?老百姓议论几句都不行?

      太子嬴驷离开泾阳后,拐向咸阳方向。

      在车上,他们看到大片大片的田地里,官员跑来跑去,正对土地一块一块地丈量,土地中间的地界被铲除了,很乱。

      太子皱皱眉头。

      这么乱糟糟的!古书上说的农夫辛勤耕作、禾苗茁壮成长的景象一点儿都看不到,反倒像是刚刚打过仗的战场。

      他的心情越来越糟。

       从泾阳出来后,太子的心情就变坏了。他认为,对国家政策,老百姓连发表点意见的权利都没有,只能唯唯诺诺地干活,太悲哀了。这是大家的国家,又不是哪一 个人的,谁都有说话的权利。堵住大家的口,不让说话的官员不是真正的好官员。这样的国家别说强大不起来,就是强大起来,又有什么用。

      太子理想中的国家是民风淳朴,井然有序,民众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而不是整天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唯恐说错了什么话,或者做错了什么事。

       所见所谓令太子忧心,像泾阳附近这大片土地,眼下本该是农夫荷锄除草、耕作繁忙的季节,谁知竟弄得如此杂乱,看情况,再过十天半月也安顿不下来。不知道 商鞅咋回事,对土地这么有兴趣。几年前,他规定田地种的好的和打仗取得军功一样,可以得到封赏。现在又搞什么废井田,开阡陌,把土地弄成这个样子,搞的农 夫们有地种不上,有田无法耕。并且,还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

      例如,有一块地,本来是王家的,现在分给赵家了。王家不乐意,说这块地我 都种五六年了,年年施肥,除草,打药,精心侍候,尽心尽力,现在凭什么就分给你赵家了。赵家听了王家的话,也不乐意了。这地又不是我想要的,是上面分给我 的,你有意见向上面反应去,别在下面唧唧歪歪的。

      也有些人家因为土地,骂街,甚至打架。

      太子越想越感到不对

      不行,回去一定和老爹说说这件事。秦国是我们的国家,不是商鞅的国家。不能再由着商鞅这个外地人胡搞八搞下去,再往下搞,秦国将会变得越来越不像个国家,如果等到民众起来造反,说什么都晚了。

      一路上,太子边走边想,黄昏时候来到一个驿站。

      太子不想太招摇,在驿站吃过晚饭之后,就躺下了,他想把路上的看到的和听到的理理。

      不知过了多久,太子忽然发现房间里站着一个人。他吓了一跳,这个人啥时候进来的,自己一点儿都不知道。

      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来人对太子施了一礼。太子提着的心放下了,看来这个不速之客没有恶意,可能有重要事情向自己说。

      来客果然有重要事情。他是前任庶长菌改的孙子,名叫菌亮。菌改的名字,响亮的很,秦国没有人不知道,正是他,从河西之地接回公子连,拥立公子连成为国君,也就是秦献公。

      菌改死后,他的孙子菌亮很想继承祖父的爵位,本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自从商鞅规定,任何人没有军功不得做官、封爵、享受高等待遇,菌亮世袭爵位的梦想破灭了。

      他不甘心,一次次地找孝公,要求孝公看在他爷爷的面子上,给他个官做做,也好在人前站住脚。

      孝公知道他的才能,觉得给他个官,他未必能干得好,可是不给吧,又说不出口,毕竟他爷爷为自己的江山立下大功。

      正当他犹豫不决时,商鞅说话了,他劝孝公,治理国家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有拿官爵做人情。如果有拿官爵施舍的心态,有才之人就不会为你卖命,国家就乱套了。

      孝公听商鞅说的在理,就把这事搁下了。

      菌亮后来听说了孝公态度的前后变化,知道由于商鞅插了一杠子,自己的官没当成,心中很是气愤商鞅。

      大家都想着他会采取些下三滥的手段,对商鞅报复,没想到他一点动静都没有。

      太子猜测,菌亮找自己很可能还是为当官。

      事实就是这样。菌亮先向太子叙述了自己家庭的困难,众人的白眼,街坊邻居的嘲笑,亲戚朋友的挖苦,感叹自己家族当年如何风光,现在竟然如此凄凉;接着,他告诉太子他如何如何有本事,如果在管理岗位上做事,一定能够成绩突出。

      其实太子也知道菌亮没有真才实学,只会说大话。他只能安慰菌亮几句,郑重其事地告诉菌亮,回去后一定在国君面前替他说情,力争让国君对他重新考虑。

      菌亮千恩万谢。临出门时,他对太子说,如果这次商鞅再从中阻挠,他就找个刺客杀了商鞅。

      送走菌亮,太子的心思又多了一重。尽管他知道菌亮确实没有才能,不适合做官,但他还是认为应该给菌亮个官。毕竟人家老婆孩子一大家子,吃饭穿衣样样花费都不可少,单单靠祖上流传下来的几十亩地根本不可能过上幸福生活。像商鞅那样一刀切,一棍子打死,太冷酷了。

      接着,太子又想到,如果自己有朝一日做了国君,弟弟们没有军功,不得封爵,又没有官做,沦落为平民,自己肯定很难受。商鞅这样规定,弊端很严重。老爹为什么没有注意呢?还是注意到了,认为商鞅的做法正确?搞不明白。

      刚才菌亮提到,下一阶段要普遍推行县制,把一些乡、邑、聚(村落)合并为县,并在县里设置拿工资的办事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