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赌博打马介绍:“闺房雅戏”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17-07-27 属于:中国古代赌博史

中国古代,妇女也是赌博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不过,同男人比较起来,妇女赌博中消遣和游戏的成分要重得多。正因为如此,她们采用的赌博方式大多是游 戏色彩较浓,技巧性较强的博戏。在唐代,妇女们喜爱双陆和叶子;明清以至近代,则流行纸牌和麻将;而在宋元时期,妇女之中盛行的博戏之一就是打

打马棋

打马棋

李清照是宋代、也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女文学家。尤其是她的词,无论是婉约、凄清,还是豪放、雄奇,都不让须眉。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位秉绝世才调的风流才女,同时又是一个嗜博废寝忘食的博戏行家呢?用她自己的话来说:

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

——《打马图经序》

李清照酷爱博戏,又秉性专精,她对古今流行的各种博戏都作了一番考察。当时,流行于妇女之中的“闺房杂戏”主要有彩选和打马两种,她认为“彩选丛繁,劳 于检阅,故能通者少,难遇敌”。因而特别喜爱打马,为此,她专门撰写了《打马图经》,将这种博戏的道具和规则详细记录下来,为我们今天的研究留下了一套 详尽的资料。下面,就让我们根据《打马图经》来考察打马这种博戏在宋代的流传和演变吧。

《打马图经序》云:

打马世有两种,一种一将十马者,谓之“关西马”;一种无将二十马者,谓之“依经马”。流行既久,各有图经、凡例可考,行移赏罚,互有同异。

到了北宋宣和年间(1120-1125),有人将关西马和依经马“参杂加减”,发明出第三种打马——宣和马。在这三者之中,李清照“独爱依经马”,于是在《打马图经》中将它的制度、图谱、玩法记录下来,一直流传至今。而关西马和宣和马则失传已久。

依经马的道具有三种:骰子、棋局、马。骰子就是现在流行的正六面体骰子,共三粒,可以掷得五十六种彩,其中赏彩十一色,罚彩两色,杂彩四十三色。

棋局与现行的中国象棋枰很相似,只是中间的河界分为三道,中间的一道叫做“函谷关”。棋局四周和函谷关两边的道上分别标有“赤岸驿”、“飞院”、“尚承局”等名号,是棋局上的关键之处。

马,就是棋子,可用各种铜钱表示,讲究的则用犀角、象牙雕刻或者用铜铸成。马有若干组,每组二十枚,参加者各持一组。

打马的人数以二至五人为宜。赛前备帖若干,各人均分,每人各以部分帖入盆,谓之“铺盆”。帖犹如筹码,玩时以帖代钱,行赏罚时用帖而不用现钱。每帖所值钱数,由参加者事先商定,最后赢家将所胜的帖向输家兑换现钱。

铺盆完毕,各人轮流掷一次骰子以确定“本采”。本彩必须是“杂色”四十三种中的一种,若有人掷得“赏采”或“罚采”则须重掷。本彩又分“真本采”和“傍本采”两种,在玩的过程之中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然后各人轮流掷骰以“下马”。下马就是将每人的二十匹马下到棋盘的起点“赤岸驿”之上,下马的匹数由掷得的彩决定,在其过程中可“赏帖”也可能被“罚帖”。先将马下齐者即可掷骰行马,未下齐者须待下齐后再行马。

行马的起点是“赤岸驿”,经“陇西监”、“玉门关”、“汧阳监”、“沙苑监”、“函谷关”、“太仆寺”、“天驷监”、“骐骥院”、“飞龙院”,最后到达 终点“尚承局”。行马是由掷骰所得的点数来决定,所得点数也就是所行马的匹数与步数之和,比如掷得十点,可六匹马行四步,也可五匹马行五步,等等。

在棋局之上,有“窝”、“夹”、“堑”等标志,马入窝可赏帖,入夹、落堑后须掷得“夹采”和“本采”方可出来。在行马的过程中还可打他方的马,根据打出马的多少也可以得赏帖,被打的马则须重新“下马”开始。

最先将二十匹马全部行到“尚承局”者,可以得到两盆帖,称为“倒盆”。每倒一次盆,在局之人须将盆中帖数凑足。

按照打马的规则,每局结束需要较长时间,其间频繁出现赏罚。所以,玩起来很有趣,但用于纯粹的赌博,则嫌过于繁琐。按李清照的规定,在席中有“不从众议 喧闹者”,也要罚帖十张。这种情形同其他赌博过程中的“呼卢喝雉”、“绕床大叫”实在是大异其趣。所以,打马实在是一种典型的“闺中雅戏”,是旧时有闲阶 级闺中妇女消磨永日的游戏。虽然带有赌博的色彩,但游戏的成分毕竟是主要的。

打马并不是妇女们的专利品。在宋元时期,不少男子也喜爱打马。元代无名氏所作《逞风流王焕百花亭》杂剧第一折说王焕多才多艺时写道:“此生世上聪明,今时独步,围棋、递相、打马、投壶……九流三教事都通。”此外,在元明的其他散曲集中也多次提到打马,参与者不乏男子。

入明以后,打马流行于南方,在北方却不见踪迹。到明中叶,南方有“走马”戏,据说与打马有关,其制度、玩法已不同于宋代的打马了。(见清张德瀛《词征》)直至清雍正年间(1723-1735),这种博戏在安徽一带仍然颇为流行。乾隆朝以后,便逐渐失传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