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襄公漏言害两臣!领导泄密可咋整?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17-09-17 属于:晋襄公

公元前621年,晋国准备和狄国开战,晋襄公拟派狐夜姑(一作射姑)为主将,赵盾做副将,带兵出征。

晋襄公画像

晋襄公画像

晋襄公:(公元前621年):姬姓,讳欢,谥号曰“襄”。春秋中前期晋国国君,前627年—前621年在位。晋文公之子,政治家,在位期间继其父为中原霸主,将晋国霸权再度推向高峰。

赵盾,即赵宣子,谥号宣孟,亦称赵孟。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系赵衰之子、赵氏孤儿赵武的祖父。赵盾仕晋襄、灵、成三世,屡有政绩,孔子称为“良大夫”。

阳处父私下提出反对意见,他说:“古时候国君派兵打仗,往往使仁善之人辅助贤能之士,不使贤能者辅助仁善者;因为贤者多才略,而仁者太多恻隐不忍之心,战争是攻掠杀伐之事,必须讲谋略权断。国君您是都知道的,这两人之中,赵盾贤能,而狐夜姑仁善,您这个安排不妥当啊。”

晋襄公觉得有道理,立改换了狐夜姑和赵盾的主副职能。偏偏他老先生憋不住话,宣布了带兵打仗的人事安排,又私下召见狐夜姑,告诉他说:“我其实呀,一开始是安排赵盾辅助你的,现在改成你辅助赵盾了——人家阳处父说的有道理啊!”狐夜姑当时别无二话,只是说:“臣下遵从您的安排。”这事暂时就这样过去了。

不料,晋襄公刚死,阳处父主持旧君葬礼、新君就任等大事才完,狐夜姑就派人把他给杀掉了。之后,这位并不良善的狐夜姑自己也逃走,投奔了狄国。孔夫子在《春秋》鲁文公六年记载此事,用了两行15字:“晋杀其大夫阳处父。晋狐射姑出奔狄。”深明孔子微言大义的《梁传》说,这里“称国以杀,罪累上也”。即是说,孔子记载这件事,不写“狐夜姑杀阳处父以出奔”,而直书“晋杀其大夫”“晋狐射姑出奔”,把国号“晋”顶在前头,表示这一死一逃的重大事件,其过失乃在晋襄公自己身上,即便此事发生在他死后,这责任也是这位国君的。

究其原因,就在“君漏言也”。晋襄公身为上级领导,不恰当地将一个下属的意见泄露出去,转告另一下属,致使下属之间矛盾激化,造成了这一惨祸。

后来,东晋范宁借此进一步发挥,分析说:“上泄则下闇,下闇则上聋,且闇且聋,无以相通……臣闇不言,君无所闻,上下否塞。”就是说,上级领导的这种做法,将直接导致下属人员不敢再说话;而下属闭口不言,反过来就让上级变成什么都听不见的聋子,上闭目塞听,上下级之间无以沟通,舆情自然堵塞,国事就会发生问题。

另外,《册府元龟》卷一百九十六“诫励”篇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凡事皆应慎密,亦宜豫敕左右,人有至诚所陈不可漏泄,以负忠信之款也。”就是说,在上者凡事都应当慎重守密,尤其要告诫自己身边的亲信:别人真心诚意向你提建议,切不可泄露,否则,就辜负了他对你忠实信任的诚意。这话,从忠诚守信的品格节操上来说,也是对在上位者真心诚意的劝诫。守密,不单是一种工作职责,也是一种处事品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