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生活,李清照人生中的第一段婚姻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17-05-27 属于:李清照

梦中人

关于李清照的婚姻有一个颇带神秘色彩的传说:清照丈夫赵明诚少年之时,曾做过一个深具寓意的梦。梦中他读了一本书,醒来却只记得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赵明诚将梦境告诉父亲,父亲说:“看来你要娶一个善于文词的媳妇了。”赵明诚疑惑不解,父亲解释道:“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这句话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那时,他的父亲正准备为他择偶,他恰巧就做了这样一个梦。这则梦很明显是上天昭示,赵明诚父亲当然要秉承天意,为子择妇。

李清照画像

李清照画像

放眼当时北宋名门闺秀,谁为与赵明诚年岁相称的词女呢?当得起“词女”称号且又与明诚年貌相配的,非李清照莫属。于是,这门天赐良缘就神圣地确定下来了。有为证:

赵家择妇凤求凰,词女能文梦应祥。
草拔芝芙天作合,乃翁字义费推详。
———沙曾达《分类古今名媛吟草》
奇绝芝芙梦里情,先教夫婿识才名。
一溪柳絮门前水,犹作青闺漱玉声。
———乐钧《青芝山馆诗》

这则令后人陶醉的富有浪漫色彩的传说,却说明了一个并不浪漫的现实: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是由上天启示,父母大人安排的,并不是由婚姻当事人决定的。那一年,清照大约九岁,明诚大约十二岁。

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一直是官运亨通的朝廷命官。他做过监察御史,太学博士,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尚书右丞,直至尚书右仆射———丞相,是个有实权的人物,标准政官。他是政治弄潮儿,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浪中,稳稳上升。

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北宋著名学者。虽也从政,却是个耿介清高的具有名士作风的人,属于屡遭贬谪的元佑旧党。这样差异巨大的两家会结为秦晋之好,实在令人费解。只能这样猜测,两家联姻是在元佑六年(1091年)左右。那时赵、李两人同在太学为博士,李格非撰君臣唱和诗碑文中,记载哲宗亲临太学一事,碑文中有赵、李二人的名字。

他们俩是山东同乡,又在同一个部门为官,当时正是蜀党(以苏轼苏辙为领袖)当政之时,李格非为苏门弟子,当属蜀党,政治上处于优势。而且,李格非是北宋著名学者,声名卓著,其妻亦为公卿之后,门第显赫。当时,赵挺之还未达到位极人臣的高位,政治态度也未明朗,他与李格非结亲不排除讨好蜀党的用意。于是,这桩在悲剧背景下的婚姻喜剧便诞生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志同道合的夫妻关系,高雅和美的婚姻生活让后世人赞美了近千年。

令人歆慕的夫妻生活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古训的制约下,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广大妇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她们在才学、识知上不能与男人并驾齐驱,不能成为男人的精神伴侣。她们成为生育的工具,摆设的花瓶。

新婚燕尔之时,两人便沉浸在艺术海洋中。那时赵明诚还在太学读书,自己没有经济收入,靠父母给予的生活费度日,手头拮据。但是每到初一、十五,他都要去相国寺搜买碑文、字画,钱不够时,他就将衣物押在“当铺”典当钱用。赵明诚是这儿的常客。在浏览市场当中,看到中意的碑文和字画,他就千方百计买下来,回家与清照一边品尝果品,一边欣赏着书画,自称是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葛天氏时代的人,其乐融融。

有一天,有一个人拿来一幅画,问赵明诚买不买。是一幅让李清照眼睛发亮、赵明诚怦然心动的珍品———南唐大画家徐熙的《牡丹图》。徐熙的画,意境淡雅而有骨力,与李清照的创作风格有相通之处。因此,《牡丹图》让李清照格外欣赏。

而赵明诚是鉴赏名家,焉能不知此画的珍贵价值。可是,卖画人坚持要二十万钱,少一文也不卖。或许此人并非真的想卖画予赵明诚,只是耍滑头藉机让他这位专家鉴定一下真假。要知道,二十万钱可是一笔惊人的数字!赵、李二人虽为官宦子弟,一时也不易筹集这笔巨款。

清照夫妇对这幅名画把玩不已,爱不释手,留在家中欣赏了两昼夜,终因想不出办法筹不到钱,只得又还给了卖主。这件事对清照触动很深,为了更好地帮助丈夫搜集文物,清照开始谋划节约开支、积攒钱。

在诗词创作上,赵明诚是甘拜下风的。传说赵明诚在外做官时,曾收到李清照写的《醉花阴》一词,这词写得蕴意绵长,情深动人: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这首词让赵明诚读后赞叹不已。他一心要胜过李清照,于是闭门谢客,苦思冥想,用了三天三夜时间,共写了五十首词,他把清照的词羼杂其中给友人陆德夫看。陆德夫玩赏再三,最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赶紧问:“是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连连点头称是,心中自叹不如。

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中记载了这个传说,传说未必属实,但它说明了一个事实,赵、李二人间是常有诗词唱和的。诗词唱和的乐趣在中国封建时代一般只能得之于友朋间。女人由于绝大多数没有受过完善的文化教育,缺少文学修养,夫妇间极少能有如此趣事。

劳燕分飞

然而,一年之后,北宋政坛再次发生巨大震动,余波波及到李清照的家庭生活,她的甜蜜的新婚生活结束了。

这一年是崇宁元年(1102年),支持旧党的向太后去世了,旧党失去了后台。徽宗任蔡京为相,新旧党争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如果说,变法之初,王安石光之争尚属变法改革与守旧之间的矛盾,那么,到后来,“变法维新”也就成了蔡京集团用来作为排斥异己的一件法宝了。清照婚后第三个年头,皇帝下旨,党人子弟不准在京城开封居住。李清照的父亲也被列为元佑奸党。尽管李清照已经是嫁出去的女子,但仍有可能受到父亲党籍问题的株连。于是这位自己政敌的女儿李清照跟随娘家人回山东原籍居住,以避风头。

分离毕竟给婚姻生活带来了不圆满,客观上形成了感情的空白,无疑使夫妻间产生了某种隔膜,甚至投下了阴影。李清照的美满婚姻还能一如既往吗?

随着岁月的推进,清照陷入到深深的忧虑中。她担心距离会影响她与丈夫的亲密关系,她害怕时光的流逝会冲淡以至最终带走丈夫的爱情。封建社会女人终究是没有独立的人格,清照也不例外。清照无子,其责任从后来的事实看,在于赵明诚。但在那个时代,妇女不生育就是过错,不由分说。可悲的是,这种观念甚至一直延续到现在,没有生一个儿子,是丈夫虐待遗弃妻子的原由。女人因为红颜衰老而不再被宠爱,这确实是从古至今就存在的事实。悲伤啊!被遗弃孤独无依,怨恨啊!没有生育子女。本来期盼着夫妻死同穴,恩爱百年,到头来,全成梦境。

无子且已到中年的李清照,她不能阻止赵明诚纳妾,以她的个性和身份地位,她不能也不愿指责赵明诚。但她的内心是痛苦的、寂寞的。因此,李清照中年时期的词多流露自怜、自傲的情绪,反映了她情感生活的黯淡和个性的坚强。

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战火已烧到离青州不远处。赵明诚奔母丧,匆匆南下建康,而将李清照一个人留在青州看守他们多年搜集的金石书画。在这政局动乱的时候,赵明诚既没有照顾好李清照,也没有保护好那些珍贵文物,而是让李清照独自面对这些惶恐和灾难。李清照一个生长在深宅大院里的弱女子,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越过千山万水,闯过兵灾匪劫,安然地将十五车文物运到建康。

她是怎样的一个奇女子?两年以后,赵明诚再一次留下李清照在池阳为他看守那些自青州抢运出来的文物、财产,自己前往湖州赴任。分别之时,李清照心乱如麻,高声问赵明诚:“如果听到城中有紧急的情况,怎么办?”

赵明诚已离船坐在岸上,穿着夏季布衣服,头巾下露出额头,神态虎有生气,目光炯炯照人,对着舟中的李清照伸出两个指头远远答应说:“跟随大家,实在不得已时,先抛弃包裹箱笼,其次弃衣被,其次弃书画,其次弃古器,独独那些历代帝王宗庙祭祀用的器皿的拓本,要自己携带,与人共存亡,不要忘记了!”可见,在赵明诚的心中,李清照的地位已与宗器拓本相等。

无论曾受过什么样的伤害,李清照从没动摇过对赵明诚的忠诚,他是她一生的至爱。从她出嫁到谢世,她有二十八年婚姻生活,近三十年的寡居岁月,这五十多年的漫长岁月,赵明诚一直是她情感世界的主宰。赵明诚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在清照心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永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