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

秀才简介

卡通秀才形象

卡通秀才形象

秀才,也称茂才。为古代东亚对某些士大夫的称呼,随着时代、地域所指亦有所改变,但所指都属士大夫中的基层。

在汉朝使用察举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才称之为“秀才”。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但后来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明、清时,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才能称为秀才。

察举制时期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贾生,年十八,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在汉朝使用察举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才称之为“秀才”。东汉时为避汉光武帝刘秀之讳,将秀才改名茂才,或称茂材。茂才科主要是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所以通常称“茂才异等”或“茂才特立之士”。秀才最初为特举,在西汉后期成了岁举,举主为刺史,遂形成州举秀才、郡举孝廉的体制。《北堂书钞》引《晋令》,“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朝廷对茂才之要求亦很高,光武帝规定茂才须具四行:“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明经行修,能任博士;三曰明晓法律,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才任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照奸,勇足决断,才任三辅令。”

明代之前

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科是常科考试的一种。《通典》说“初秀才科第最高,方略策五条,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称。《水浒传》的王伦即是白衣秀才。

明代、清代

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徭役,见知县时不用跪拜、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还有生活津贴。十六世纪初全国“生员”总数有三万五六千名。但生员必须不断的参加考试,如岁考,两年举办一次,成绩分六等;一、二等赏为“科举生员”,可参加“科考”,科考一、二等可取得“乡试”的资格;岁考三等无升降,岁考第六等则黜革。

琉球

琉球的秀才是琉球国久米村人的位阶之一,相当于冲绳本岛土著士族的子,久米村士子幼年入明伦堂读书,到十三、四岁左右,优秀者会被选为“若秀才”,十五、六岁的若秀才优秀者又会被选为秀才,晋见国王后登录在籍,可领俸禄,戴青冠,始有资格为官。

评价

朱熹曾指出:“秀才好立虚论事,朝廷才做一事,哄哄地哄过了,事又只休。”“太祖当时亦无秀才,全无许多闲说。”李宝嘉《文明小史》:“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无论他们有没有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就是实有其事,且派个人去查一查,看他们为何作此举动,再作道理。”

北洋政府的军阀吴佩孚却以“秀才”著称,时称吴大帅,美国史学家费正清称吴为“学者军阀”。 1896年,吴佩孚在登州考中秀才。吴佩孚未被任命为湖南省督军或省长,心有不甘,息兵衡阳,吴佩孚通电段祺瑞语:“阋墙煮豆,何敢言功?”段祺瑞气得直蹦:“秀才造反啦!”

张任天是中国最后一位在世的秀才,1995年在杭州去世,享年108岁。苏局仙是中国最后一位考取(1906年)的秀才,1991年在上海去世,享年110岁。

分享到:

秀才的故事

更多 >>
  • 秀才念信 秀才念信

    有个学生在外地念书,给家里写了—封信,信的内容是:秀才滴水檐前响叮当, 忽然想起我家乡。千里路上捎书信, 全家大小都安康。由于学识浅薄,每—句的最后两个字不会写,就画了两个“O[更多]

  • 秀才题联关帝庙 秀才题联关帝庙

    东光城东有座关帝庙。庙内关公正襟危坐,一手抚膝,一手捋髯。这庙香火很盛,来烧香跪拜的人很多。据说,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南方书生进京赶考,借宿在庙内。夜里,书生借着神案上的蜡烛读[更多]

  • 两个秀才的分支 两个秀才的分支

    很早以前,有两个秀才一起同窗苦读数载,准备进京赶考,其中一个属于乐观派,而另一个则属于保守派。这一年京城考试,两名秀才就结伴上京,在离京城不到十里路的地方,忽然看到一群人批麻[更多]

  • 鲁班托梦王秀才 鲁班托梦王秀才

    有一天王秀才进城考举人,经过郊外的一片小树林的时候,一伙强盗冲了出来,把王秀才的钱都抢走了。王秀才好不容易才进到了城里,没有钱王秀才只能在城里四处游荡,终于在城里碰见了一[更多]

  • 秀才拆庙的故事 秀才拆庙的故事

    献县秀才张昀,一心要考取功名,但几科下来,都是名落孙山。眼看着自己年龄越来越大,脑子也不如当初灵光,就更加着急,也更加用功,常常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这日晚上,张昀又在书房中做文[更多]

  • 秀才不会逃 秀才不会逃

    文: 亦无伤周尚文是一名落第秀才。这天傍晚,他看到人们都在收拾东西离开村子,一问才知道,金兵又打来了。一名兵士说,金兵很快就要来了,他们正是从前方撤下来的,顺便通知沿路的居民[更多]

  • “神童”戏秀才 “神童”戏秀才

    清代名臣左宗棠聪明过人,四岁能对对联,六岁能作诗,有“小神童”之誉。八岁那年春节,妈妈带他上街买猪肉,屠夫一见他来就指着秤上的猪说:“小猪连头二百斤。”小宗棠随口对道:“大鹏[更多]

  • 傲秀才气煞县令 傲秀才气煞县令

    从前,有个秀才善知诗书,能出口成章,为人刚正,平生喜交结劳苦贫民。一般百姓请他写文办事,都有求必应,对达官贵人则拒之千里,很有几分傲骨。这一年,县城新到一个县令,听说傲秀才看不起[更多]

  • 村姑妙联羞秀才 村姑妙联羞秀才

    传说乾隆年间,有位科场失意而又自命不凡的秀才,在峨嵋山麓,开了一间私塾。阳春三月,景色迷人,有一天上午,众学生正在背读书文,秀才发现一个叫牛娃的学生伏案睡觉,即去拍案怒斥,并随即[更多]

  • 秀才改行 秀才改行

    有一田姓人家,家中生有二子,老大种地为农,老二进了学堂,以求金榜题名。可天不遂人愿,老二虽已年近四十,也只求得个“秀才”头衔!一日,秀才对父亲说,要改行学种地。父亲有些舍不得,可最[更多]

  • 三位秀才与挑粪老汉 三位秀才与挑粪老汉

    在很久以前的—个夏天,乌云密布,雷声滚滚,有三位秀才先后来到了白杨城—家小店。在这个店里,他们互相询问着各自的姓名。结果他们都姓王,都是汉族,年龄都是三十九岁。有—个说:“[更多]

  • 白吃遇秀才 白吃遇秀才

    从前有个人,经常白吃别人的东西,别人就给他送了个外号叫白吃。白吃也有他白吃的本领,总是以他白吃的智谋逼着别人非给他白吃不可。所以,有些人见了白吃,就是不给他吃也惧怕他三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