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
西汉简介
西汉疆域
西汉(前202年-8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东汉合称汉朝。前206年刘邦被西楚霸王分封为汉王,而后经过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取胜后,前202年最终统一天下,在定陶县(今属山东)称帝,定都长安,建国号为“汉”,史称西汉。项羽以“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封刘邦,以治所在汉中称“汉王”,称帝后遂以封国名为王朝名。又刘邦都城长安位于刘秀所建汉王朝都城洛阳之西,为加以区别,故史称“西汉”,有时又以都城与刘秀所建汉王朝的相对位置代称为“西京”。而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在刘秀所建汉王朝之前,因此历史上又称前者为“前汉”。
西汉建立后,刘邦在沿袭秦朝制度的基础之上,废秦苛法,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减轻租赋和徭役,抑制富商,限制商人对农民的兼并,使得统治秩序重新得到稳定,农业生产得到恢复。文帝、景帝时继续重视农业,社会经济从恢复走向发展,盐铁等手工业及商业也有发展。
汉初时期为了政权的稳定大肆分封诸侯王,到了后来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政府又无法解决,最终导致在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平叛后诸侯王势力大大削弱,中央集权制也加强了。
汉武帝
武帝时是西汉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府库充实。国家统一货币,铸五铢钱,严禁私铸钱,铸铁业实行国家专营,实行均输法、平准法,朝廷财政收入大增。在这基础上,武帝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北方匈奴长期以来是中国主要边患,武帝发动了三次战役打击匈奴,使匈奴远徙漠北,保证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又在西北边地屯田,修长城,筑烽燧,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中亚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开辟,大大促进了陆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武帝还采用儒生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授五经,同时把学习和选官结合起来,使用,使经学成为食禄的工具。引导人们读儒家著作,逐步统一了思想,达到忠君以巩固皇权的目的。当时又建立国家藏书库,整理图籍,使文化事业发展。史学家司马迁写下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昭帝、宣帝时,经济虽然继续发展,但是已潜伏危机,出现外戚专政,豪强势力增强,流民增多。元帝以后,宦官和外戚更加得势,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化,农民起义不断出现。成帝时太后的外戚王氏控制了政权,王氏兄弟四人和侄王莽相继为大司马大将军。哀帝时,西汉王朝在农民起义威胁下摇摇欲坠,王莽企图用“再受命”的办法来解决危机,结果失势。平帝时,王莽复起,通过一系列手段来为支持自己篡位夺权做准备。平帝病死,孺子刘婴立,王莽见有机可乘,于居摄三年(公元8年)废孺子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亡。西汉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少帝、昌邑王(废帝)刘贺等一些在位时间较短且为吕雉等人的傀儡皇帝的话,西汉一共经历了11代皇帝、12代君主(因为孺子婴没有当上皇帝,仅仅当了3年的皇太子)。也有人把新朝灭亡后的更始帝算作西汉皇帝,今人以为不妥。
西汉极盛时的疆域东、南到海,西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葱岭一线,西南到今云南、广西以及今越南中部,北接大漠,东北至今朝鲜半岛北部。
西汉时期的对外贸易也很发达,丝绸之路就是典型的代表,社会经济在这期间也空前繁荣,耕地扩大,冶金和纺织技术相当先进,现在巩县铁生沟遗址发现的低温炒钢炉在世界冶金技术史上有着极重要的地位。
西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汉朝后华夏族出现了新的自称“汉”。华夏族和周边各少数族都是汉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成员。华夏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西汉社会
救济
西汉政府秉承了中华民族扶残济弱的优良传统,对残疾者以及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出台一些特殊政策,形成了一套富有时代特征的救助体系。
社会风气
西汉女性墓陶俑
西汉的社会风气,有一个由“轻急”到“谨厚”、由狂放到保守的变化过程。汉代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变化,受经济条件、政治演变、文化背景等重要因素的规定和影响,它们皆与儒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儒学的普及,统治观念的转变,是导致汉代社会风气发生变迁的最主要因素。
在广汉三水镇发掘出38座汉墓时出土罕见半裸俑可以证明汉代社会风气相对较开放。同时西汉时期还存在比较浓厚的尚武之风。由于数千年历史积淀的威威武风以及关中秦的勇武强悍,都在西汉时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发扬。除了拥有尚武精神之外,西汉各行各业的人都崇拜游侠。西汉时期相对宽松的社会风气正是孕育、壮大游侠群落的良好土壤。汉代的游侠讲信重义、轻财好施、仗义助人,果敢悍勇这四个核心因素在表现出独立倾向的同时,又明显地相互渗透,构成了汉代侠者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落足在人际关系上,并强化了中国古代人际关系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它因此也延续到后世侠者的身上。汉代侠风与儒者气象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理论家孟子所倡导的儒家文化,在许多方面都与侠者精神有着若隐若现的联系。文人与侠者在“硬件”分离的同时,在“软件”上依然藕断丝连,相互影响。
饮酒
而由于西汉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生活相对安定,饮酒之风逐步盛行起来。到了汉代调整增减了西周已成体系的饮酒礼仪,相对来说方便易行,并被下层的风俗所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一些饮酒习俗。汉代人们饮酒时的座次和使用的酒具都要和其身份地位相符,否则便是僭越。因为汉代官方限制人们夜间的出行活动,所以酒宴一般都在白天举行,而独饮则不受时间限制。
汉代节日众多,节日饮酒习俗初步成型。 两汉时期的饮酒往往和一些娱乐活动、政治活动、交际活动相结合。或者是借酒以乐、放松心情、愉悦心智;或者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或者是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见证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公共意识
汉代人们的公共道德意识在强化,民风豁达豪放、尚气节,人们注重礼尚往来,但是大多迷信鬼神。
体育
《史记》和《战国策》最早记录了中国蹴鞠运动的情况。战国时期蹴鞠已发展成一种民间盛行的体育和娱乐活动项目。秦灭六国之后,蹴鞠运动一度沉寂。
西汉建立后,蹴鞠逐步又复兴盛。汉朝人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道,在军队中和宫廷贵族中普遍流行。《西京杂记》上就记载: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把父亲刘太公接到长安城的未央宫养老,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刘太公却终日闷闷不乐。原来刘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层,接近凡夫走卒之辈,工作之余的娱乐活动离不开斗鸡、蹴鞠。于是,刘邦就下了一道圣旨,在长安城东百里之处,仿照原来沛县丰邑的规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部迁住到新城,刘邦将其父母迁住到那里。又开始“斗鸡、蹴鞠为欢”,这才心满意足 。
而汉武帝也很喜欢观看蹴鞠。《汉书》记载,汉武帝在宫中经常举行以斗鸡、蹴鞠比赛为内容的“鸡鞠之会”,后来的汉哀帝宠臣董贤的家中还专门养了会踢球的“鞠客”(类似于今天的球星)。可见,在西汉时期,足球活动的社会面更为扩大了。
蹴鞠运动的兴盛,还促进了研究这项运动的专著,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班固在写《汉书·艺文志》时,把《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属于军事训练的兵技巧类,可惜后来失传了。西汉时期的项处是第一个因足球而名垂史册的人,不过他的经历却很不幸。《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名医淳于意为项处看病,叮嘱他不要过度劳累,但项处不听,仍外出踢球,结果呕血身亡,这也使得项处成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个狂热“球迷”。
西汉的相关人物
-
许平君
许平君(前88年—前71年3月1日),昌邑(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人,汉宣帝刘询的第一位皇后,汉元帝刘奭的母亲。元凤六年(前75年),与汉宣帝成婚。元平元年(前74年),生子刘奭。同年,汉宣帝继位,封[更多]
-
汉景帝
刘启(公元前188年3月4日—公元前141年3月9日),即汉景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汉文帝刘恒嫡长子,孝文皇后窦氏(即窦太后)所生,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谥号孝景皇帝,葬于阳陵。刘启在[更多]
-
匡衡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更多]
-
汉武帝
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含前后少帝),政治家、文学家。汉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制,颁行推恩[更多]
-
朱买臣
朱买臣(生卒不详),字翁子,西汉吴县(今属江苏)人,西汉大臣。汉武帝时,为中大夫,累官至会稽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朱买臣家贫好学,靠卖柴生活。经同乡严助推荐,拜为中大夫。东越多次反[更多]
-
刘询
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8年1月10日 ),原名刘病已,字次卿,西汉王朝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8年1月10日在位),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 。征和二年(前91年),巫蛊之祸[更多]
-
刘弗陵
刘弗陵(前94年-前74年6月5日),即汉昭帝,西汉第八位皇帝,汉武帝刘彻少子,赵婕妤(钩弋夫人)所生。汉昭帝即位时年仅八岁,在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辅政下,沿袭武帝后期政策,与民休息,加强北[更多]
-
郦商
郦商(?―前180年),陈留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南)人,西汉初年将领。陈胜起兵反秦时,郦商聚集招兵买马,得到数千人。刘邦攻城夺地到陈留,郦商带领将士四千多人投归刘邦。跟随刘邦攻打长社,赐[更多]
-
张敖
张敖(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2年),外黄(今河南省民权县),赵王张耳之子,妻子是刘邦独女鲁元公主,其女张嫣为汉惠帝刘盈皇后。 秦末随父参加陈胜、吴广起义,曾封成都君。汉高祖五年(公元[更多]
-
审食其
审食其(shěn yì jī)(?-前177年),是刘邦的同乡,沛县人。以舍人身份照顾刘邦的妻子儿女,渐为吕雉所亲信。后被封为辟阳侯,因得幸与吕后,被汉惠帝发现,想要诛杀之。但其朋友帮助他躲过一[更多]
-
郦食其
郦食[yì]其[jī](公元前268年—公元前203年),陈留县高阳乡人,秦末楚汉时人,刘邦手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说客。少年家境贫寒,好读书,只得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贱小吏。但是尽管如此[更多]
-
冯奉世
冯奉世(?—前40年),字子明,西汉将领。原籍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人,后移居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汉武帝末年,冯奉世以良家子的身份选任郎官。汉昭帝时,按功劳次序补任武安县的长宫。[更多]
西汉的故事
更多 >>-
峣关之战
刘邦和项羽在楚国都城盱眙曾有过约定,先入咸阳、攻破秦国都城的人为天下之王。于是,沛公刘邦率军自盱眙出发,经南阳、武关直捣咸阳外的峣关。[更多]
-
垓下之围
汉高祖五年,即前202年十二月,刘邦联合各个诸侯国一起攻打楚国。楚国的军队被汉军打败,项羽带着剩下的士兵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更多]
-
李广自刎
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六月,匈奴攻人雁门关,到达武泉县;还攻人上郡,抢走了牧马场里的马匹。汉朝将士战死的有两千人。陇西人李广担任上郡太守,曾经率领—百名骑兵出巡,遇到[更多]
-
分封诸吕
西汉高后元年(公元前187 年)冬天,皇太后吕雉在朝廷上议事时,提出要册封几位吕氏做诸侯王。她先征求右丞相王陵的意见。王陵说:“高帝曾与群臣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更多]
-
吕后称制
刘邦做了皇帝后,妻子吕雉封为皇后,吕后的儿子刘盈也顺理成章立为太子。在众多嫔妃中,刘邦最宠爱戚夫人,戚夫人生下赵王如意。刘邦认为太子刘盈性格软弱,而如意则像自己,因此虽然如[更多]
-
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是刘邦手下有名的大将,不过在还没有显达时,他生活在淮阴一代(今江苏淮阴西南),家境贫寒,无甚德行,一直没人推举他去做官,也懒得做买卖谋生。他常常跟着别人蹭饭吃,大家都很厌恶他[更多]
-
韩信拜将
淮阴侯韩信出生在一个普通平民家庭,年轻时家里很穷,又不会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到别人家里蹭饭吃,时间长了,别人都很厌恶他。韩信曾经在下乡县南昌亭长家混了几个月,到吃饭的时间就[更多]
-
樊哙闯宫
西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 年)夏天,刘邦生病,在宫中卧床休养。他心情烦闷,不想见人,就命令门卫不准外人入内。绛侯周勃、昌文侯灌婴等人有要事相奏,多次想进宫,都被挡在门外。十几[更多]
-
捉放樊哙
刘邦病重时,有人向他告发说:“樊哙与吕雉串通一气,要等陛下百年之后,杀害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陛下不能不提防。”刘邦听后,勃然大怒。他采纳曲逆侯陈平的计谋,立刻把绛侯周勃召到床[更多]
-
鸿门宴
当初,楚怀王答应项羽和刘邦,谁先占领关中,谁就可以在关中称王。前206年刘邦进入咸阳后,有人劝他说:“关中地区比其他地方富裕而且地势险要。听说项羽封章邯为雍王,在关中称王。现[更多]
-
楚河汉界
项羽中了陈平的离间计,逼走了范增,这样一来,楚营少了一个重要谋士,汉军受的压力明显减轻了。刘邦用少数兵力在荥阳、成皋一带牵制项羽的兵力,让韩信继续攻取北边、东边,又叫将军彭[更多]
-
刘邦定都
西汉高祖六年,即前201年,汉高祖刘邦称帝建国,决定把都城建在洛阳。齐人娄敬奉命西去戍守陇西(今甘肃一带),途经洛阳。听说刘邦打算把都城建在洛阳,于是解下车前牵引的横木,身穿羊裘,[更多]
西汉的野史解密
更多 >>-
大臣见到皇帝真的要下跪吗 看看西汉时期的仪式就知道了
大臣见到皇帝真的要下跪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古代大臣看到皇帝必须下跪?不一定,西汉历史上有很多奇闻轶事,有些是基[更多]
-
你知道西汉开国的"十八侯"都有谁吗?萧何第一,没有张良和韩信!
你知道西汉开国的"十八侯"都有谁吗?萧何第一,没有张良和韩信!下面第6百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西汉开国"十八侯"是指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的十八位功劳最大[更多]
-
西汉一代战神霍去病:原来是大汉最厉害的帅哥!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战神级别的人物,不管怎么挤干净艺术加工之后的水分(比如关羽、李广),霍去病这个人始终是中国战争史上毫无争议的战神。如果说要评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将[更多]
-
赵飞燕姐妹夺后之路
汉成帝刘赘在《汉书》上正式 “登记”的后妃依次是许皇后、班婕妤和赵飞燕姐妹。许皇后册立于成帝即位后一年。她是成帝之父汉元帝舅父许嘉的女儿。许嘉在元帝后十年,一直以[更多]
-
冷艳美人赵飞燕的身世,赵飞燕掌上舞
汉元帝建昭元年,江都王刘建的孙女姑苏郡主,经人做媒,嫁给了苏州大才子赵曼为妻。几个月后,赵曼得了一种怪病,接连半月时间高烧不退,此后落下后遗症,阳物难以再举,成为废人。赵曼抛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