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又称“枢臣”,是军机处的长官。正式名称,初期有“办理军机事务”、“军机处行走”,后来有“军机大臣上行走”,光绪年间始用“军机大臣”之名,凡有上述名称的,都是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均为兼职,自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等官选用,或由军机章京升任。初为三人,后增至四、五人或八、九人,最多十一人。其数无定额,任期无限止。其具体职责为每日晋见皇帝,协助处理折奏,参议大政,并承皇帝旨意撰拟谕旨(乾隆中期以后实际由军机章京代拟); 还负责审拟交办的重大案件,稽察各部院衙门汇奏事件,以及奏补重要官缺等事。例兼方略馆总裁和内翻书房管理大臣。

军机大臣

历史沿革

始置军机

雍正元年(1723) ,和硕特蒙古部落首领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发动叛乱,自称达赖珲台吉,其叛乱虽然很快被年羹尧所率领的清军平息,但是随后又爆发了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领导的叛乱。因对西北用兵,与准噶尔部作战,为办理机密事务,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bao)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梁章钜:《枢垣纪略》卷二七),挑选内阁中谨密可靠的中书办理机务。雍正七年六月,正式任命怡亲王允祥、大学士蒋廷锡、张廷玉办理军机。他们三人也成为最早的军机大臣。

雍正八年(1730)添设军机章京。雍正十年(1732年)移军机房于乾清宫门外,正式更名为军机处,颁定军机处印信。办公处所,称值庐。军机处是有官无吏的特殊衙门,在军机处任职的,无定员,最多时六七人。由皇帝从亲王、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或京堂(院、寺等衙门长官)中特简选拔人员入值,称为军机大臣,通称大军机,以满洲贵族居多。 

发展演变

称呼演变

“军机大臣”的正式名称,初为“办理军机事务”,以后分为“军机处行走”和“军机处学习行走”二等。嘉庆(1796—1820)中期以后,又分别称“军机大臣上行走”和“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一般初入值资历较浅者为“学习行走”,资历稍深后则去掉“学习”二字。光绪(1875—1908)末亦有直以“军机大臣”任命者。 

满汉消长

早年,满蒙大学士在入值军机时间和常年供职人数等方面均处于绝对优势,且以领班大学士兼任首席军机大臣,始终位居权力结构的最顶端。至嘉道时期,伴随汉大学士在国家中枢地位的上升,满蒙大学士在军机处行走人数、入值时间等方面的优势均不再现,且较之以往首揆兼领首枢的现象大幅度减少,进而在朝局中的政治影响力明显降低。这固然与军机处的规范化和皇帝用人倾向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满蒙贵族整体素质与治国能力的下降实为其主要原因。 

亲王入值

军机处设立早期,为避亲贵之嫌,亲王一般不入军机。如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清仁宗颙琰命成亲王入军机办事,至十月,因与定制不符,又命出直。咸丰年初,清文宗奕詝命恭亲王奕訢入直,但也鉴于嘉庆朝事,旋亦出直。但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因担心不孚人望,便笼络亲王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廷议恭亲王为议政王,总理军机大臣。后虽奕訢去位,但亲贵执政已为定例。清末,亲王担任领班军机大臣,成为常事。 

兼职总署

军机大臣亦兼充方略馆总裁、内翻书房管理大臣。 咸丰以后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署”),亦由军机大臣兼充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有观点认为,总理衙门设置后,总理大臣权位日重,加之地方督抚亦多兼军机大臣,故军机大臣权势日减。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符合史实。一方面,咸丰帝去世后,在奕訢和文祥等人的主持下,军机处和总理衙门人员几乎是重合的;甲申易枢之后,慈禧太后力图使两机构分离,但终究未能完全废止军机大臣兼领总理衙门大臣的成法。这种以军机大臣兼任总理衙门大臣的做法,协调了二者关系,提高了办事效率。 

另一方面,晚清的在任督抚一般也并不兼任军机大臣,例如李鸿章、曾国藩终身未曾担任军机大臣,而左宗棠、张之洞都是在离开督抚之任并入京后才担任军机大臣的。不过,晚清军机大臣与督抚之间确实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例如,两江总督曾国藩、直隶总督李鸿章、山西巡抚曾国荃等人对阎敬铭出任军机大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职务撤销

宣统三年(1911),清朝责任内阁成立(习称皇族内阁,一说应称“暂行内阁”),前后存在约190年的军机处走向终结,末代军机大臣中,庆亲庆亲王奕劻改授内阁总理大臣,贝勒毓朗改授军谘大臣,那桐和徐世昌均改授内阁协理大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