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

东晋简介

东晋

东晋

东晋,中国朝代(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乃西晋司马氏政权的延续。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阳的晋朝(西晋)亡国,琅琊王司马睿在群臣拥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晋元帝,史称东晋。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个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其后又有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谢、袁、萧等侨姓,和本身居于江南的朱、张、顾、陆的吴姓。最初东晋有赖权臣王导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拢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从中原南下的士族,并以司马家族作为共同拥戴的对象。

但世家大族本身并不真正忠于司马氏,尤其是他们本身都拥有大量田地,以至拥有自家部队(即所谓“部曲”),有足够实力抗衡司马氏政权。最初有王导主持大局,东晋政权得以稳定,故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但晋元帝以降则内乱频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后期又有孙卢之乱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司马睿挟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83年,前秦苻坚率兵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后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开启南北朝时代,东晋亡。

东晋历史

建立

317年,皇族司马睿在建康城(今江苏省南京市)称晋王(318年称帝),是为晋元帝,史称东晋。东晋本身并没有强大的实力,主要是凭著长江天险,偏安江南;及依靠丞相王导号召南迁避难的中原士族,并联合南方大族,取得他们的支持。不过,南北大族之间时常发生冲突,内乱频生,导致东晋政权并不稳定。

西晋灭亡后,南匈奴、羯、白奴、丁零、铁弗、卢水胡、拓跋鲜卑、宇文鲜卑、段氏鲜卑、慕容鲜卑、秃发鲜卑、乞伏鲜卑、九大石胡、大月氐、小月氐和巴氐、姜、夫余、乌桓、高句丽,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一带先后建立六十二个割据政权,连同汉族所建立的政权,较重要的有十六个国家,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

北伐

东晋北府兵

从北方南迁的人民时常怀念家乡,因此一些有志之士多次进行北伐,希望能够收复北方的国土。祖逖是东晋率先北伐的将领,他曾经率军收复黄河以南地区,但由于东晋内部出现纠纷,朝廷又担心他北伐成功后威望太高,结果没有给予支持,以致功败垂成,祖逖忧愤而死,曾收复的土地又被胡人重新占领。

继祖逖之后,又有桓温三次北伐,曾一度收复洛阳,他屡次请求朝廷把都城迁回洛阳,但遭到大族的反对,东晋君臣又怕他权势太大,难以控制,因而无法实现。

危机

氐族所建立的前秦,在苻坚时,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大修政教,富国强兵。前秦强大起来,统一了五胡所据之华北大部分地区。383年,苻坚率军南下,声势浩大,企图一举消灭东晋,于是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大乱,再次陷入长期分裂的状态,胡人无暇南侵。东晋以弱胜强,局势暂时稳定下来。

灭亡

东晋的宗室和士族,经常争权夺利,人民生活相当困苦,以致盗贼四起。淝水之战后,南方人民暂获安定,但政治混乱和贪污腐败的情况,并没有改善。东晋大臣桓温死后,其子桓玄逼晋安帝禅位给他,改国号为楚,史称“桓楚”;刘裕起兵声讨,杀死桓玄,恢复东晋的统治。但刘裕自己有夺位的野心,终于在420年,废晋恭帝自立,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东晋至此正式灭亡。

东晋特色

东晋偏安江南,士族大家个个富裕掌权,不忠于皇帝司马氏,皇帝多属傀儡,同时各士族之间常为了争权而北伐,并无单一世族能将司马氏取而代之,这是政治上特点。

但在另一方面,东晋在文学上却有一定成就,各类诗文歌赋都大盛于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等人,也流行了骈文。而绘画、书法也有颇杰出的成就,如东晋人顾恺之的画作,王羲之的书法,都有很高艺术价值。

著名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也发生在东晋时代。

东晋虽非中国史上政权强盛的时期,却为文学、艺术极兴盛的时代。首都建康成为文化中心,吸引许多东南亚、印度的佛教僧侣及商人前来。338年所铸造模仿罽宾的佛教模型,为今日所知最早的鎏金铜佛像。中国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王羲之活跃于此时期。东晋的陶器形式较西晋时期创新。南京富贵山曾挖掘出此时期的墓穴,根据史料记载,此处为东晋皇室墓葬的地点。

分享到:

东晋的相关人物

  •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343-413),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高僧,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又译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略作罗什。意译童寿。 [更多]

  • 谢道韫 谢道韫

    谢道韫(生卒年不详),字令姜 ,又名韬元,东晋女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她是安西将军谢奕之女,东晋政治家谢安的侄女,王凝之的妻子,王羲之的儿媳。 谢道韫少博学,聪颖有才智,以大雪[更多]

  • 王坦之 王坦之

    王坦之(330年~375年),字文度,太原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东晋名臣、书法家,东晋尚书令王述之子。 王坦之出身太原王氏,年轻时与郗超齐名。投靠会稽王司马昱,出任从事中郎,迁大司马长[更多]

  • 郗超 郗超

    郗超(336年~378年),字景兴,一字敬舆,小字嘉宾,高平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人,东晋官员、书法家、佛学家,太尉郗鉴之孙,会稽内史郗愔之子。 郗超出身于高平郗氏,历任抚军掾、征西椽、大司马[更多]

  • 谢万 谢万

    谢万(320年-361年),字万石,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时期大臣、名士,太常卿谢裒第四子,太保谢安的弟弟。 谢万出身陈郡谢氏,才干过人,善于清谈。起家司徒掾,参加兰亭雅集。历[更多]

  • 郗道茂 郗道茂

    郗道茂,生卒年不详。王献之原配妻子兼表姐,东晋著名大臣郗鉴第二个儿子郗昙的女儿。  东晋初期,郗氏由于郗鉴苦心经营,成为东晋门阀政治中举足轻重的名门望族,王谢庾桓亦不敢小[更多]

  • 姚玉京 姚玉京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襄州(今河南方城)名妓。姚玉京出自官宦世家,其父姚远在任寿安(今河南宜阳县)知府时,因逢战乱而死。其母带其逃命至襄州。不料姚夫人病亡,姚玉京遂卖身葬母,[更多]

  • 司马休之 司马休之

    司马休之(?~417年),字季预(《魏书》、《北史》作季豫 ),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东晋宗室名将,晋宣帝司马懿六弟曹魏中郎司马进之后,谯敬王司马恬第四子。 [更多]

  • 徐道覆 徐道覆

    随孙恩、卢循举兵十万起义。402年,孙恩兵败自杀,卢循被推为首领。403年,进犯广州,徐道覆占据始兴。409年,进犯建康。411年,兵败逃回始兴,被晋将军孟怀玉等攻破城池,被杀。[更多]

  • 谢混 谢混

    谢混(?-412年),字叔源,小字益寿,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士,官员,太保谢安之孙,会稽内史谢琰第三子。晋孝武帝司马曜之婿。谢混出身于陈郡谢氏,年轻时颇有美誉,善写文章,累官至[更多]

  • 温峤 温峤

    温峤(288~329年),字泰真,一作太真,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东晋名将,司徒温羡之侄。 出身太原温氏,聪敏博学,为人孝悌。初授司隶校尉都官从事,进入并州刺史刘琨(姨夫)幕府,拜司空左长史。[更多]

  • 郭澄之 郭澄之

    郭澄之,字仲静,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出身魏晋南北朝名门士族,约东晋安帝至南朝刘宋武帝时期在世,东晋著名的文学家,为南渡江东的北方士族,也是山西历史上最早的小说家。[更多]

东晋的故事

更多 >>
  •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更多]

  • 刘琨之死 刘琨之死

    西晋愍帝建兴二年(公元314年)三月,晋朝平北大将军刘琨派使者联络鲜卑部落首领拓跋猗卢,准备和他共同出兵攻打汉朝。拓跋猗卢部落中的一万多户胡人密谋投降汉朝大将军石勒,事情[更多]

东晋的野史解密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