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
东晋简介
东晋
东晋,中国朝代(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乃西晋司马氏政权的延续。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阳的晋朝(西晋)亡国,琅琊王司马睿在群臣拥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晋元帝,史称东晋。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个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其后又有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谢、袁、萧等侨姓,和本身居于江南的朱、张、顾、陆的吴姓。最初东晋有赖权臣王导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拢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从中原南下的士族,并以司马家族作为共同拥戴的对象。
但世家大族本身并不真正忠于司马氏,尤其是他们本身都拥有大量田地,以至拥有自家部队(即所谓“部曲”),有足够实力抗衡司马氏政权。最初有王导主持大局,东晋政权得以稳定,故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但晋元帝以降则内乱频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后期又有孙卢之乱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司马睿挟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83年,前秦苻坚率兵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后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开启南北朝时代,东晋亡。
东晋历史
建立
317年,皇族司马睿在建康城(今江苏省南京市)称晋王(318年称帝),是为晋元帝,史称东晋。东晋本身并没有强大的实力,主要是凭著长江天险,偏安江南;及依靠丞相王导号召南迁避难的中原士族,并联合南方大族,取得他们的支持。不过,南北大族之间时常发生冲突,内乱频生,导致东晋政权并不稳定。
西晋灭亡后,南匈奴、羯、白奴、丁零、铁弗、卢水胡、拓跋鲜卑、宇文鲜卑、段氏鲜卑、慕容鲜卑、秃发鲜卑、乞伏鲜卑、九大石胡、大月氐、小月氐和巴氐、姜、夫余、乌桓、高句丽,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一带先后建立六十二个割据政权,连同汉族所建立的政权,较重要的有十六个国家,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
北伐
东晋北府兵
从北方南迁的人民时常怀念家乡,因此一些有志之士多次进行北伐,希望能够收复北方的国土。祖逖是东晋率先北伐的将领,他曾经率军收复黄河以南地区,但由于东晋内部出现纠纷,朝廷又担心他北伐成功后威望太高,结果没有给予支持,以致功败垂成,祖逖忧愤而死,曾收复的土地又被胡人重新占领。
继祖逖之后,又有桓温三次北伐,曾一度收复洛阳,他屡次请求朝廷把都城迁回洛阳,但遭到大族的反对,东晋君臣又怕他权势太大,难以控制,因而无法实现。
危机
氐族所建立的前秦,在苻坚时,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大修政教,富国强兵。前秦强大起来,统一了五胡所据之华北大部分地区。383年,苻坚率军南下,声势浩大,企图一举消灭东晋,于是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大乱,再次陷入长期分裂的状态,胡人无暇南侵。东晋以弱胜强,局势暂时稳定下来。
灭亡
东晋的宗室和士族,经常争权夺利,人民生活相当困苦,以致盗贼四起。淝水之战后,南方人民暂获安定,但政治混乱和贪污腐败的情况,并没有改善。东晋大臣桓温死后,其子桓玄逼晋安帝禅位给他,改国号为楚,史称“桓楚”;刘裕起兵声讨,杀死桓玄,恢复东晋的统治。但刘裕自己有夺位的野心,终于在420年,废晋恭帝自立,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东晋至此正式灭亡。
东晋特色
东晋偏安江南,士族大家个个富裕掌权,不忠于皇帝司马氏,皇帝多属傀儡,同时各士族之间常为了争权而北伐,并无单一世族能将司马氏取而代之,这是政治上特点。
但在另一方面,东晋在文学上却有一定成就,各类诗文歌赋都大盛于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等人,也流行了骈文。而绘画、书法也有颇杰出的成就,如东晋人顾恺之的画作,王羲之的书法,都有很高艺术价值。
著名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也发生在东晋时代。
东晋虽非中国史上政权强盛的时期,却为文学、艺术极兴盛的时代。首都建康成为文化中心,吸引许多东南亚、印度的佛教僧侣及商人前来。338年所铸造模仿罽宾的佛教模型,为今日所知最早的鎏金铜佛像。中国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王羲之活跃于此时期。东晋的陶器形式较西晋时期创新。南京富贵山曾挖掘出此时期的墓穴,根据史料记载,此处为东晋皇室墓葬的地点。
东晋的相关人物
-
温峤
温峤(288~329年),字泰真,一作太真,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东晋名将,司徒温羡之侄。 出身太原温氏,聪敏博学,为人孝悌。初授司隶校尉都官从事,进入并州刺史刘琨(姨夫)幕府,拜司空左长史。[更多]
-
郭澄之
郭澄之,字仲静,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出身魏晋南北朝名门士族,约东晋安帝至南朝刘宋武帝时期在世,东晋著名的文学家,为南渡江东的北方士族,也是山西历史上最早的小说家。[更多]
-
胡焱
胡焱(生卒年不详),祖籍青州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山东郓城一带),相传为西周胡公满后代。[更多]
-
程旼
程旼(约公元419~518年),客家人文始祖、世界客属先贤的杰出代表之一。祖居河南义阳郡。生于东晋末年,是仅次于秦军平岭南后入粤的客家先贤。1600年前,程旼为避战乱从中原辗转千里[更多]
-
左思
左思(约250年—305年),字泰冲 (《晋书》作太冲,考当时并无太字字形,当以墓碑为正,详见下文“相关争议”一节),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更多]
-
支遁
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 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硎山,后于剡县(今[更多]
-
周抚
周抚(?—365年),字道和,汝南安城(今河南平舆县)人。东晋名将,梁州刺史周访之子。 刚强有毅力,有乃父之风,承袭寻阳县侯的爵位,拜鹰扬将军、武昌太守,参与王敦叛乱。王敦败亡,王导引荐再度[更多]
-
司马睿
晋元帝司马睿(276年—323年1月3日),字景文,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东晋开国皇帝(318年—323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太[更多]
-
袁宏
袁宏(约328年—约376年),字彦伯,小字虎,时称袁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玄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最初的时候他是做谢尚的参军,后来担任了桓温的记室,并出任东阳太守。因为不满当[更多]
-
吕光
吕光(337年-399年),字世明,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东晋十六国时后凉建立者,前秦太尉吕婆楼之子,麟嘉八年(公元396年)六月,吕光即天王位,国号大凉,定都姑臧(今甘肃凉州)。吕光初为前秦将领,勇[更多]
-
慕容德
慕容德(336年-405年10月18日),后改名慕容备德,字玄明,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族,前燕文明帝慕容皝幼子,母公孙氏,前燕景昭帝慕容儁、后燕成武帝慕容垂皆为其兄,五胡十六国时期南燕开[更多]
-
慕容盛
慕容盛(373~401年),字道运,昌黎郡棘城县(今辽宁义县)人。十六国时期后燕皇帝,惠愍帝慕容宝长子。沉着聪慧,富有谋略。初封长乐公,拜散骑常侍、左将军。慕容宝即位,进为长乐王,拜征北大[更多]
东晋的野史解密
更多 >>-
为什么说东晋无明君呢 原因都从其创建者司马睿说起
还不知道:东晋无明君的读者,下面第6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中国历史上有着大大小小数十个朝代,有个王朝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它是历史上首个偏安一隅的王[更多]
-
淝水之战后为什么东晋不趁机消灭前秦呢?只因背后还有一个最大的威胁!
淝水之战后为什么东晋不趁机消灭前秦呢?只因背后还有一个最大的威胁!下面第6百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淝水之战的性质和官渡之战一样,和赤壁之战也一样。官渡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