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

属于::夏朝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50年),姒姓,伊氏,名挚,空桑(今河南省杞县空桑村)人。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为氏。夏末商年政治家、思想家商朝开国元勋、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中华厨祖。

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耕作于有莘国。商汤三聘之后,辅助商汤打败夏桀,为商朝的建立丰功伟绩。拜为尹(丞相),尊号"阿衡",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治理天下(即《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积极整顿吏治,洞察民心国情,推动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历事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执政五十余年,为商朝富强兴盛立下汗功劳。

沃丁八年(公元前1550年),逝世,终年一百岁,以天子之礼葬于亳都(今安徽亳州市),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后世奉祀为“商元圣”。毛泽东在《毛泽东早期文稿》给予高度评价;“伊尹之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可法。生于专制时代,其心实大公也。识力大,气势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义,首倡革命。”

伊尹

人物生平

伊挚,夏末商初人。《列子·天瑞》称:“伊尹生乎空桑。”《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可以说伊尹是中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

伊尹出生后,被有莘国庖人收养。耕于莘野,乐之道。因后被商汤封官为尹(相当于宰相),故以伊尹之名传世。

父亲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家用奴隶厨师,他的母亲是居于伊水(今洛阳伊河)之上采桑养蚕的奴隶。他母亲生他之前梦感神人告知:“臼出水而东走,毋顾”。第二天,她果然发现臼内水如泉涌。这个善良的采桑女赶紧通知四邻向东逃奔20里, [12]  回头看时,那里的村落成为一片汪洋。因为她违背了神人的告诫,所以身子化为空桑。巧遇有莘氏采桑女发现空桑中有一婴儿,便带回献给有莘王,有莘王便命家用奴隶厨师抚养他。这一神话传说曲折地反映了伊尹是依水而生的,故命名为伊,而他的母亲就是那个采桑的女奴。

伊尹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耕于有莘国之野,但却乐尧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调技术,又深懂治国之道;既作奴隶主贵族的厨师,又作贵族子弟的“师仆”。由于他研究三皇五帝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远近闻名,以致于使求贤若渴的商汤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在今嵩县空桑涧西南,有个平兀如几的小山,就是世传商汤聘请伊尹的三聘台,而在城南沙沟头村的“元圣祠”右厢房则专修有三聘台以供后人凭吊。由于有莘王并不答应商汤聘任伊尹,商汤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于是,伊挚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汤王身边。

孟子》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可见伊尹又是中国第一个帝王之师。伊尹教给商汤一些什么知识呢?《孟子·万章》篇说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教汤效法尧舜的以德治天下,为救民而伐夏的方略。

伊尹首先返回伊洛流域和夏桀王遗弃于洛河流域的元妃妺喜相交,通过妺喜了解到夏桀王内部的许多重要情报。为了测试九夷之师对夏桀王的态度,伊尹劝说商汤,决定停止对夏桀王的贡纳。结果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师”攻汤。伊尹看到九夷之师还听夏桀的指挥,就献计商汤暂时恢复对夏王朝的贡纳,同时积极准备攻夏。夏朝末年,同时出现商汤,周。所以,伊尹经历三代。

大约在公元前1601年,伊尹决定再次停止对夏王的贡纳,夏桀虽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师不起”,在政治和军事上完全陷人孤立无援的困境。伊尹看到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协助商汤立即下令伐夏。夏桀战败南逃,汤在灭掉夏王朝的三个属国后,挥师西进,很快攻占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区——伊洛流域的斟鄩,斟鄩在洛阳附近的伊洛平原,今偃师二里头村与四角楼村、圪挡头村之间。此战是伊尹教给商汤的伐夏战略,不久夏朝灭亡。

商朝建立后,商汤便封伊挚为尹。《史记·殷本纪》皇甫谧注云:“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则,作天下楷模,师范天下。《尚书君爽》引周公语说“伊尹格于皇天”,是代天言事的。他的话就等于天意,所以,可以说伊尹是太上教师。他曾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并自称:“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子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伊尹以先知先觉自居,把自己的话视为最高教义用以教育人民,大有舍我其谁的派头。可见伊尹是全国拥有最高师权的人物。

商汤死后,伊尹历经外丙、仲壬,又做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传说,太甲不遵守商汤的大政方针,

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成汤墓葬之地桐宫,他本人与诸大臣代为执政,史称共和执政,并著《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讲述如何为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继承成汤的法度等问题。在伊尹创设的特定教育环境中,太甲守桐宫三年,追思成汤的功业自怨自艾,深刻反省,“处仁迁义”,学习伊尹的训词,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过错,悔过反善。当太甲有了改恶从善的表现后,伊尹便适时亲自到桐宫迎接他,并将王权交给他,自己仍继续当太甲的辅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继承成汤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现。商朝的政治又出现了清明的局面。《史记》称“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于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褒扬太甲。太甲终成有为之君,被其后代尊称为“大宗”。

根据陈君俭发现并且编辑的商周干支年表,伊尹卒于沃丁丁未年,这也是众多甲骨文 为什么记载祭祀伊尹必有丁的缘由。因此有关伊尹的各甲骨文年代,相互关系可以由此一一查证。

后世纪念

伊尹墓

伊尹墓位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谷熟镇南三公里处(虞城县西南20公里的魏崮堆村内)。始建于3500多年前,旧时占地数十亩,墓前有伊尹祠,内塑其像,历代修葺。墓冢高3米、周长46米,周围一片古柏环绕。坟前墓碑为清同治年间所立,长方形,圆顶方座,碑高2.05米,宽0.48米,厚0.18米。篆字题名:“商元圣墓”(即伊尹墓碑)。1981年,“虞城伊尹墓”作为辞条收入了《中国名胜词典》。  

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四月初八、九月初九,这里都有伊尹庙会,本地及附近的安徽、江苏山东等地数百里成千上万的人们都会来此朝会。1984年,政府对伊尹墓进行了重修。该墓被列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竹书纪年》:沃丁既葬伊尹于亳,咎单遂训伊尹事,作《沃丁》。

《吕氏春秋》记载:“伊尹卒葬南亳”。

《通鉴外纪》记载:“伊尹生于空桑,卒葬南亳。” 

《商丘县志》记载:“伊尹百岁殁,帝沃丁以礼致葬于亳,即其地也。”

《重建伊尹殿记略》载:“谷熟之南旧县,即古亳故墟,有冢亩余,世为伊冢,冢前建祠,祠设其像。”今店集乡魏堌堆村后伊尹墓即此。

《后汉书·东汉郡国志》:“梁国谷熟县有南亳,宁陵有葛伯也。” 

《大明一统志》:“伊尹墓,在归德州城东南四十里,墓前有庙。” 

《大明一统志》:“亳城,在归德州城东南四十五里,契父帝都亳,汤自亳迁焉。汤居亳,与葛伯为邻,即今宁陵县葛乡,亳乃今安徽亳州也。蒙为北亳,即景亳,汤受命之地。谷熟为南亳,汤所都。” 

《读史方舆纪要》:《禹贡》豫州地。古曰商丘《左传》:高辛氏子阏伯居商丘。商汤为亳邑地。  

《宋州从政录》载:“伊尹墓,在谷熟镇,有庙。” 

《三家注史记·殷本纪第三》:括地志云:“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亳,汤都也。” 

范文澜《中国通史》注:“南亳,在今虞城县谷熟南里许。”

伊尹祠

伊尹祠,坐落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西南20公里的魏崮堆村内,位于伊尹墓前,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祠堂包括:圣母冼姑殿、伊尹大殿、伊尹夫人殿、花戏楼。此三殿是元朝张之忠和侯有造所建,明万历年间重修。 

祭祀

山东省曹县伊尹祠,据《皇览》载:“己氏城有平利乡,乡有伊尹冢”。古己氏城即今曹县楚天集,平利乡即殷庙村。殷庙村在楚丘西二十余里,西望汤陵,前有神祠,名曰“元圣祠”,为明代知县范希正重建,其规模与汤陵同例。民国时几经烽火,至新中国建立后,仅存径五步、周十五步、高丈二之古墓一丘,正殿三楹,拜三楹,伊尹等塑像,及径五尺周丈五高七尺重两千斤之大钟一口,和部分残断碣。十年浩劫祠墓夷为平地,碑碣大钟亦荡然无存。近几年,曹县政府为弘扬民族文化,新建了墓祠。

河南嵩县城南沙沟龙头村,明代曾重修过的“元圣祠”。祠堂有副对联说:“志耕莘野三春雨,乐读尼山一卷书”。上联说的是伊尹事耕桑于莘野,下联是说孔丘著书于尼山。可见古人是把伊尹和孔丘等量齐观的,一个是元圣,一个是至圣。1983年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今洛阳市偃师市西洛河北岸尸乡沟一带发掘的商城遗址,怀疑此处为商都西亳,进而推断伊尹死后葬于此处,但洛阳至今仍没有发现伊尹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