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叔

属于::春秋时期历史人物

淡名薄利

  蹇叔本是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乐于农耕的隐士。住处简朴而幽雅。他的房舍实际上就是一片茅庐。没有宠辱之争,没有名利之夺,有的只是一种人风情、大家气概与智者的泰然自若。蹇叔的生活单纯而悠闲。农忙时和农人一起下田耕犁、刨翻、播种、除草、收获,农闲的时候和邻人一道观泉、登山、捕鹿、捉、阔论高谈。或者一家人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蹇叔的志趣高远而隐忍。蹇叔不是锋芒毕露之人,也绝不是平庸凡俗之辈。无论是道德、情操,还是修身养性,都在高雅的志趣中得到锤炼和升华。他又是那种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人。他从事劳动,但是没有闲散和消磨,为生活歌唱,为心灵吟诵。他淡泊名利,但是对世界充满爱心,对未来充满希望。他隐居村野,但是怀着善良的本性,揣着责任和道义。

知人识势

蹇叔有知人之明。虞人百里奚在家乡找不到出头之日,壮年时离妻别子,远走他乡,希望能够找一个施展一生才学和抱负的地方。他先后游历了齐国和周都洛阳,然而处处得不到赏识和录用。流落到宋国的时候,百里奚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之中,只得沿街乞讨。在铚邑乞食的时候,他遇见了蹇叔。蹇叔见百里奚相貌奇伟,与谈时事,百里奚应对如流,遂对百里奚刮目相看,顿时起了怜爱之心,将百里奚收留在自己家中。两人宏论崇议,惺惺相惜,结为知己。  蹇叔有识势之智。蹇叔在百里奚入仕为官方面提了不少建议和忠告。当时齐国的公子无知杀了襄公,自立为君,悬榜招贤纳士。于是百里奚想去投奔齐君无知,这时被蹇叔劝阻了。蹇叔说:“襄公之子出亡在外,无知名位不正,终必无成。”于是百里奚打消了应召的念头。后来齐君无知出游雍林,这里有很多对他有怨气的人,暗中将他袭杀了。百里奚由于听从了蹇叔的劝告而免去了这次灾难。  不久,百里奚听说周厉王的弟弟王子颓喜欢斗,凡给他养牛的人都能得到优厚的待遇和丰厚的报酬,就准备到国都洛邑,想通过养牛来接近和投靠他。临行时,蹇叔告诫道:“投奔于人,十分要紧。投错了主人,离开他是不忠;跟他共患难是不智。此去应谨慎行事。”(“丈夫不可轻失身于人。仕而弃之,则不忠,与同患难,则不智。此行弟其慎之!”--《东周列国志》)王子颓逐渐了解了百里奚的才能后,决定重用他。这时蹇叔来到了洛邑,二人一起去见王子颓。回到住处,蹇叔对百里奚说:“王子颓志大而才疏,他所信任和使用的人多是态度卑贱之徒和善于讨好之辈,此人不可依靠,不如趁早离开这儿。”后来王子颓造反,失败被杀,百里奚又免于一难。  百里奚因离家数年,想回虞国。蹇叔有个旧日的朋友,名字叫宫之奇,当时正在虞国做官,于是与百里奚一道来到了虞。蹇叔向宫之奇盛赞百里奚的贤能,在宫之奇的引荐下,他们见到了虞公。回来后蹇叔对百里奚说:“我看虞公爱贪小便宜,也不是有为之主。”百里奚因长久贫困,急于谋生,这次未听蹇叔的话,留在虞国做了中大夫。蹇叔的担心不久就变成了现实。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想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派大夫荀息给虞公送去了厚礼。虞公贪贿,便答应让晋军借道。结果晋国灭掉虢国,回师时又趁机灭掉了虞国,虞公和百里奚都成了俘虏。“假途灭虢”、“唇亡齿寒”的千古典故让不幸的百里奚成了亡国之臣,甚至沦为奴隶,跌入了人生的最低谷。  百里奚的一生,颠沛流离、历尽坎坷。这位满腹才学的人并不被赏识,甚至四处碰壁。在求仕的过程中,有两次听蹇叔的话都得以脱身,只有一次不听,就碰上了虞君亡国之难,由此可见蹇叔的识人察事、深谋远虑与真知灼见。

因友入仕

人们入仕做官,有的是为了成名获利,有的是为了光祖耀祖,又的是为了建功立业,可是为了朋友而入仕的,蹇叔当数第一人。做了高官的百里奚,深识蹇叔的才干,于是向秦穆公举荐了蹇叔。百里奚对秦穆公说:“蹇叔见识高远,胜我十倍,乃当世之贤才。请任蹇叔,臣甘当辅佐。”  为稳妥起见,穆公派遣公子絷假作做买卖的商人,带着重礼到宋国聘请蹇叔。百里奚另写了一封书信一并带去。  公子絷收拾行囊,驾起二乘犊车,径直投奔鸣鹿村而来。公子絷在农人的指点下,来到了蹇叔的住处。絷举目观看,这里风景确实十分幽雅。絷停车于草庐之外,一小童子告诉他蹇先生和邻居老人一起到石梁观泉去了,很快就会回来。絷不敢轻造其庐,只是坐于门旁的石头上等待。先是蹇叔浓眉环眼、方面长身的儿子白乙丙捕鹿回来,把客人请入草堂少坐等候。又过了一会儿蹇叔与邻家的两位老人就回来了。  公子絷遂向蹇叔恭恭敬敬地呈上百里奚的书信。信上的大致内容是:我不听你的劝告,所以遭受了虞之亡国之难。今日有幸得到秦君赏识,委以重任。我自知才能远远赶不上你,所以向秦君举荐你一同理事。秦君求贤若渴,特派大夫公子絷带着厚礼前往聘迎。如果你你连乡村山林生活不愿出来,那么我也放弃爵禄,到鸣鹿村和你一起隐居!  公子絷吩咐左右仆人从车厢中取出征书礼币,放在草堂之上。两位邻家老人哪里见过这么华贵的东西,相互看了一眼,一脸惊骇之色。  蹇叔看完信说: “当时虞君招致败亡,就是因为不信任百里奚,听不进他的忠告。现在,一个百里翼也足够辅佑秦公成就霸业了。我已隐居多年,不想再出去做事了,所赐予的礼币,还请悉数收回,请代我向秦公推辞致谢吧。”  来者一听就慌了,急忙说道: “百里奚大夫说过,如果您不去秦国,他也不愿一个人在那儿了。他也要像你那样去隐居了。”蹇叔听了此话,沉吟了半晌,最后无可奈何地感叹道: “百里奚一直想成就一番大业,然而始终是怀才不遇。当今幸运地遇到了明主,我不能不成其之志。为了成全百里奚,这一趟秦国我只好去了。不过过不了多久我还是要归耕于此的。”  第二天早上,蹇叔把秦君所赠的礼币分赠给邻居,同时嘱咐家人要勤力稼穑。蹇叔与公子絷夜宿晓驰,直奔秦国而去。

雄才大略

蹇叔到了秦国,秦穆公向他请教治国图霸的良计。蹇叔说:“德义是根本,刑威只能补不足。国家有德无威,国势不张;有威无德,民心不服。必须德威互用,才是立国之道。”(“德为本,威济之。德而不威,其国外削;威而不德,其民内溃。”)他继续侃侃而谈: “秦与西戎相接,百姓久与戎民杂居,多数不懂礼教,因此应该首先便百姓懂得法律的威严,知事有可为者;也有不可为者;耍加强对百姓的教导,使他们知道荣辱;要树立国家的正气,对犯罪的人施以刑罚。这几件事办好了,富国图霸的事才有基础。”穆公又问:“秦国可以争霸中原吗?”蹇叔说:“齐桓公年将七十,霸业已衰。秦国地处西方,应先平定戎狄,解除后顾之忧,然后养兵蓄锐,等待中原变化,即不难代替齐国成为霸主。”当秦穆公问到: “我想称霸诸侯,该从哪做起呢? ”蹇叔答道: “称霸诸侯,信义为先。必须三戒:力戒贪图小利、气愤蛮干、急于求成。还得明辨形势,分别缓急。”(“毋贪,毋忿,毋急。贪则多失,忿则多难,急则多蹶”)他还进一步解释说: “人们吃亏往往是因为贪图小利;失去理智往往是因为愤怒而冲动;做事失误或失败,往往是因为急于求成,而没有细加筹划。只有打下牢固的基础,才能去创图霸的事业。”(“贪则多失,忿则多难,急则多蹶。”)  秦穆公对蹇叔的雄才大略佩服不已他发自肺腑地道出自己内心的喜悦:"蹇叔和百里奚真是我创立霸业的左膀右臂啊!"  秦穆公拜蹇叔为右庶长,百里奚为左庶长,也就是“二相”,两人同掌朝政。自二相兼政以后,蹇叔和百里奚辅助秦穆公教化民众,安施变革,兴利除害,使秦国一天天地强大起来了,秦穆公最终也成就了霸业。史官中有一首诗这样赞道:子絷荐奚奚荐叔,转相汲引布秦庭。但能好士如秦穆,人杰何须问地灵。  蹇叔和百里奚在秦国任相兼政时,都已是七、八十岁的人了。这种老有所为、老而为之的精神和行为既让人惊奇,又让人佩服、感动。他们作为杰出的政治家,蹇叔与老友百里奚一起,依靠出众的才智和超群的谋略,使僻处一隅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秦国取得霸主地位,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其晚年建树了辉煌的业绩。可以说,蹇叔和百里奚的智慧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一个文明程度最落后的小国从此开始领导中华文明,秦穆公正是因为得到了蹇叔、百里奚,在他们的辅佐之下才最终成就霸业,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于是就有了秦无“蹇”不成霸与“百里致霸”之说。

哭师论战

古文观止中有《蹇叔哭师》这一名篇。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他打算和安插在郑国的奸细里应外合,夺取郑国都城。秦伯向蹇叔咨询,蹇叔认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兴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会作好迎战准备。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他凭着自己漫长的阅历和丰富的政治经验,根据秦、晋、郑三方情况,分析全面,陈词剀切,将潜在的危险无不—一道出,对“劳师以袭远”的违反常识的愚蠢行径作了彻底的否定,指出袭郑必败无疑。蹇叔的论战之道几干年来一直为世人称道,被奉为“知己知彼”的楷模。然而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正确意见。秦穆公利令智昏,一意孤行,执意要派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白乙丙、西乞术(蹇叔的两个儿子)三帅率部出征。  蹇叔实际上已失去进谏的正常渠道,但他仍然不放弃努力——以“哭师”的形式来进谏,直言不讳地指出此次袭郑的必然结果。在送别秦国出征之师的时候,痛哭流涕地警告官兵们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我只有到崤山去给士兵收尸了。”  “哭师”召来了秦伯的诅咒、辱骂,这在封建社会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但是蹇叔继续进谏——以“哭子”的形式来进谏,准确地指出晋国“必御师于崤”。想通过“哭子”的形式再次使自己的意见传导给国君。  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郑国得到了秦国袭郑的情报,逼走了秦国安插的奸细,作好了迎敌准备。秦军见袭郑不成,只得回师,但部队长途跋涉,十分疲惫。部队经过崤山时,仍然不作防备。他们以为秦国曾对晋国刚死不久的晋文公有恩,晋国不会攻打秦军。哪里知道,晋国的大将先轸认为这是打击秦国的好机会,劝说新即位的晋襄公在崤山地方拦击。晋襄公亲自率领大军开到崤山。崤山本是形势十分险要的地方,晋军在那里布下了天罗地网,只等秦军到来。一个炎热的中午,秦军发现晋军小股部队,孟明视十分恼怒,下令追击。追到山隘险要处,晋军突然不见踪影。孟明视一见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情知不妙。这时鼓声震天,杀声四起,晋军伏兵蜂涌而上。孟明视他们一进崤山就中了埋伏,被晋军团团围住,进退两难。秦国的士卒死的死,降的降。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全都被活捉了。  崤山之战是春秋时期一次彻底的大歼灭战,也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伏击歼灭战。三十六计中把这个故事列为了第十三计“打草惊”的典型范例。  从哭师论战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蹇叔是睿智多谋,富有远见的。他对秦穆公的东征,条分缕析,指出伐郑三个谬误:一是“劳师袭远”,“师劳力竭”;二是“师之所为,郑必知之”;三是“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他并且预见秦军必定在崤山遭败。  从哭师论战的故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蹇叔是忠直耿介的。他并不是一个随风倒的人物,他不迁就国君的错误意见,而以国家的利益为重,直言劝谏,希望穆公打消远征的意图。从哭师论战的故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蹇叔对秦国是一片赤胆忠心。当秦穆公不听劝谏后,他痛心疾首,泪流满面。他伤心的不是儿子战死沙场,而是将士的“一去不复还”,是秦国遭遇一场浩大的灾难。兵未发而先哭之,实在是事前就为失败而哭。蹇叔的哭,哭的是对国家的忠心。  从哭师论战的故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像蹇叔这样寄身他国的士大夫的身份是非常卑微的。蹇叔哭师先是遭到秦穆公的怒斥:“孤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继而又遭受秦穆公的谩骂:“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士大夫的命运完全是掌握在公侯手中的。  论战见其深谋远虑,那是智者的执着。劝谏见其战略眼光,那是老臣的忠诚。哭师见其忠愤满腔,那是谋士的耿性,哭子见其情深意笃,那是慈父的悲伤。“孟明骨化蹇叔死,三良殉穆秦民悲。西风一夜飘宫瓦,鸳鸯飞坠秦台下。”这是一个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谷梁传》、《吕氏春秋》、《史记》等巨著都专门叙写了蹇叔哭师这件事,后人还用蹇叔哭师作为谜面猜两种中药名: 预知子,北当归。

一氏始祖

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述,蹇叔是蹇姓氏族的始祖,这也是有关蹇姓的单纯而又惟一的源流。蹇叔的蹇字本是它的名字。其后人也就以祖名蹇为姓,称为蹇氏,世代相传。蹇姓宗祠有这么一句通用楹联:千里行师,老成进谏;三朝著绩,银印增荣。其中的上联指春秋时秦国上大夫蹇叔极力谏阻秦穆公远袭郑国的典故。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蹇叔半句话成就了一种流传至今的中华名酒,这就是陕西省凤翔县生产的西凤牌西凤酒。凤翔在古代被称为雍州,《酒谱》上记载:“秦穆公伐晋及河,将劳师,而醑惟一钟。蹇叔劝之曰:‘虽一米投之于河而酿也’,于是乃投之于河,三军皆醉。”这就是在雍州流传的“蹇叔半句吉言,穆公一河美酒”的美丽故事。  蹇叔向有“霸王之佐”的美誉。就生活年代之早和名望之高而言,他都不愧是淮北历史上的第一名贤。蹇叔墓在临涣镇东1华里处,坟墓虽小,其才智、功业却令后人仰慕!

蹇叔哭师

作品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1)。出绛(2),柩有声如牛(3)。卜偃使大夫拜(4),曰:“君命大事(5)将有西师过轶我(6),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7):“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8),若潜师以来(9),国可得也(10)。”穆公访诸蹇叔(11)。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12),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13),必有悖心(14)。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15)。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16)”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17),崤有二陵焉(18)。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19);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 余收尔骨焉(20)!”秦师遂东。

作品注释

(1):停丧。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 (2)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3)柩(jiu):装有尸体的棺材。 (4)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 (5)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 (6)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 (7)杞子:秦国大夫。 (8)掌:仑理。管,钥匙。 (9)潜:秘密地。 (10)国:国都。 (11)访:询问,征求意见。蹇叔:秦国老臣。 (12)远主:指郑君。 (13)勤:劳苦。所:处所。无所:一无所得。 (14)悖(bei)心: 违逆之心,反感。(15)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秦国元老蹇叔之子。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秦国元老蹇叔之子。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 (16)中寿:所指年龄历来说法不一,从道家角度可以以庄子为准,认为指80岁。而后代的用法,如欧阳修,大致以50岁为中寿,而左传中的所指年纪尚未确实,待考。 拱: 两手合抱。 (17)崤(xiao):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18) 陵:大山。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势险要。 (19)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 (20)尔骨:你的尸骨,焉:在那里。

作品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二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 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也参加了出征的队伍,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国军队接着向东进发了。

作品读解

卜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预见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军后 来果然在崤山大败而归,兵未发而先哭之,实在是事前就为失败 而哭,并非事后诸葛亮

郭偃托言的所谓“君命大事”,不过是个借口,人们根据经验

完全可以作出类似的判断,乘虚而入,乱而取之,是战争中常用 的手法。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不具备这种经验和头脑,应 当属于不称职之列。从蹇叔一方看,他作为开国老臣,也具有这 方面的经验:对手并非等闲之辈,不可能在非常时刻没有防备,因此,此时出征无异于自投罗网。

秦穆公急欲扩张自己势力的心情,导致他犯了一个致命的常 识性的错误,违反了“知己知彼”这个作战的基本前提。敌手早 有防备,以逸待劳,必定获胜;劳师远袭,疲惫不堪,没有战斗 力,必定惨败。其中原因大概是攻城掠地的心情太急切了,以至 连常识都顾不上,当然是咎由自取。

有失前蹄的时候,人也有过失的时候,而在利令智昏的情 况下所犯的错误,则是不可宽恕的。利令智昏而犯常识性的错误, 更是不可宽恕。

再说,当初秦国曾与晋国一起企图消灭郑国,后来又与郑国 订立盟约。此时不仅置盟约不顾,就连从前的同伙也成了觊觎的 对象。言而无信,自食其言,不讲任何道义、仁德,这同样应当 遭天遣,遭惩罚。

当人心目中没有权威之时,便没有了戒惧;没有了戒惧,就会私欲急剧膨胀;私欲急剧膨胀便会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春秋的诸侯混战,的确最充分地使人们争权夺利的心理。手法、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也使命运成了最不可捉模和把握的东西。弱肉强食是普遍流行的无情法则,一朝天子一朝臣,泱泱大国可能在一夜之间倾覆,区区小国也可能在一夜之间暴发起来。

“先知”是没有的;而充满睿智并富有经验者,往往被人们 为是“先知”。

作品出处

《蹇叔哭师》选自《春秋左传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注释《左传》的著作颇多,西晋大学者杜预撰《春秋经传集解》,把《春秋》与《左传》合为一编。唐孔颖达遵循杜预注而为疏,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注释之作。清洪亮吉撰《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撰《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今人杨伯峻撰《春秋左传注》,都是比较重要的注本。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首先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自刘向裴骃刘歆、桓谭、班固皆以《左传》出于左丘明。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亦称:“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作者简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