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友

属于::春秋时期历史人物

简介

季 友(?—前644),春秋鲁国人。一作成季,鲁庄公弟。大夫。

以庄公命毒死欲立庆父的叔牙。庄公卒,他奉公子般为君。庆父杀般,立闵公,他奔陈。不久归国。庆父再杀闵公,他奉闵公兄申出奔。庆父因国人不容左莒,他归国立申,是为僖公,并逼庆父自尽。鲁僖公元年(前659),以功受封邑,为相。僖公十六年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左传·僖公十六年》

人物生平

公子庆父字仲,鲁庄公之庶兄,其同母弟名牙字叔,则庄公之庶弟。庄公之同母弟曰公子友,因手掌中生成一“友”字文,遂以为名,字季,谓之季友。虽则兄弟三人同为大夫,一来嫡庶之分,二来惟季友最贤,所以庄公独亲信季友。

庄公即位之三年,曾游郎台,于台上窥见党氏之子孟任,容色殊丽,使内侍召之,

孟任不从,庄公曰:“苟从我,当立汝为夫人也。”孟任请立盟誓,庄公许之,孟任遂割臂血誓神,与庄公同宿于台上,遂载回宫。岁余生下一子,名般。

庄公欲立孟任为夫人,请命于母文姜,文姜不许,必欲其子与母家联姻,遂定下襄公始生之女为婚,只因姜氏年幼,直待二十岁上,方才娶归,所以孟任虽未立为夫人,那二十余年,却也权主六宫之政。比及姜氏入鲁为夫人,孟任已病废不能起,未几卒,以妾礼葬之。

姜氏久而无子,其娣叔姜从嫁,生一子曰启。先有妾风氏,乃须句子之女,生一子名申。风氏将申托于季友,谋立为嗣。季友曰:“子般年长。”乃止。姜氏虽为夫人,庄公念是杀父仇家,外虽礼貌,心中不甚宠爱。

公子庆父生得魁伟轩昂,姜氏看上了他,阴使内侍往来通语,遂与庆父私通,情好甚密,因与叔牙为一党,相约异日共扶庆父为君,叔牙为相。髯翁有云:

淫风郑卫只寻常,更有齐风不可当。

堪笑鲁邦偏缔好,文姜之后有哀姜。

庄公三十一年,一冬无雨,欲行雩祭祈祷。先一日,演乐于大夫梁氏之庭。梁氏有女,色甚美,公子般悦之,阴与往来,亦有约为夫人之誓。是日,梁女梯墙而观演乐,圉人荦在墙外窥见梁女姿色,立于墙下,故作歌以挑之,歌曰:

桃之夭夭兮,凌冬而益芳。

中心如结兮,不能逾墙。

愿同翼羽兮,化为鸳鸯。

公子般亦在梁氏观雩,闻歌声出看,见圉人荦大怒,命左右擒下,鞭之三百,血流满地,荦再三哀求,乃释之。

公子般诉之于庄公,庄公曰:“荦无礼,便当杀之,不可鞭也,荦之勇捷,天下无比,鞭之,必怀恨于汝矣。”原来圉人荦有名绝力,曾登稷门城楼,飞身而下,及地,复踊身一跃,遂手攀楼屋之角,以手撼之,楼俱震动。庄公劝杀荦,亦畏其勇故也。子般曰:“彼匹夫耳,何虑焉?”

圉人荦果恨子般,遂投庆父门下。次年秋,庄公疾笃,心疑庆父,故意先召叔牙,问以身后之事,叔牙果盛称庆父之才:“若主鲁国,社稷有赖。况一生一及,鲁之常也。”庄公不应。

叔牙出,复召季友问之。季友对曰:“君与孟任有盟矣,既降其母,可复废其子乎?”庄公曰:“叔牙劝寡人立庆父何如?”季友曰:“庆父残忍无亲,非人君之器。叔牙私于其兄,不可听之,臣当以死奉般。”庄公点首,遂不能言。

季友出宫,急命内侍传庄公口语,使叔牙待于大夫针季之家,即有君命来到。叔牙果往针氏,季友乃封鸩酒一瓶,使针季毒死叔牙,复手书致牙曰:“君有命,赐公子死,公子饮此而死,子孙世不失其位,不然,族且灭矣!”叔牙犹不肯服,针氏执耳灌之,须臾,九窍流血而死。史官有诗论鸩牙之事,曰:

周公诛管安周室,季友牙酖靖鲁邦。

为国灭亲真大义,六朝底事忍相戕。

是夕,庄公薨,季友奉公子般主丧,谕国人以明年改元,各国遣吊,自不必说。

至冬十月,子般念外家党氏之恩,闻外祖党臣病死,往临其丧。庆父密召圉人荦谓曰:“汝不记鞭背之恨乎?夫蛟离水,匹夫可制,汝何不报之于党氏?吾为汝主。”荦曰:“苟公子相助,敢不如命!”乃怀利刃,夤夜奔党大夫家。时已三更,逾墙而入,伏于舍外。

至天明时,小内侍启门取水,圉人荦突入寝室。子般方下床穿履,惊问曰:“汝何至此?”荦曰:“来报去年鞭背之恨耳!”子般急取床头剑劈之,伤额破脑,荦左手格剑,右手握刃刺般,中胁而死,内侍惊报党氏,党氏家众操兵齐来攻荦,荦因脑破不能战,被众人乱斫为泥。

季友闻子般之变,知是庆父所为,恐及于祸,乃出奔陈国以避难。庆父佯为不知,归罪于圉人荦,灭其家,以解说于国人。夫人姜氏欲遂立庆父,庆父曰:“二公子犹在,不尽杀

绝,未可代也。”姜氏曰:“当立申乎?”庆父曰:“申年长难制,不如立启。”乃为子般发丧,假讣告为名,亲至齐国,告以子般之变,纳贿于竖貂,立子启为君,时年八岁,是为闵公。

闵公乃叔姜之子,叔姜是夫人姜氏之娣也。闵公为齐桓公外甥,闵公内畏哀姜,外畏庆父,欲借外家为重,故使人订齐桓公,会于落姑之地。闵公牵桓公之衣,密诉以庆父内乱之事,垂泪不止。桓公曰:“今者鲁大夫谁最贤?”闵公曰:“惟季友最贤,今避难于陈国。”桓公曰:“何不召而复之?”闵公曰:“恐庆父见疑。”桓公曰:“但出寡人之意,谁敢违者?”乃使人以桓公之命,召季友于陈,闵公次于郎地,候季友至郎,并载归国,立季友为相,托言齐侯所命,不敢不从,时周惠王之六年,鲁闵公之元年也。

是冬,齐侯复恐鲁之君臣不安其位,使大夫仲孙湫来候问,且窥庆父之动静。闵公见了仲孙湫,流涕不能成语;后见公子申,与之谈论鲁事,甚有条理,仲孙曰:“此治国之器也!”嘱季友善视之,因劝季友早除庆父,季友伸一掌示之,仲孙已悟孤掌难鸣之意,曰:“湫当言于吾君,倘有缓急,不敢坐视。”庆父以重赂来见仲孙,仲孙曰:“苟公子能忠于社稷,寡君亦受其赐,岂惟湫乎?”固辞不受。庆父悚惧而退。

孙辞闵公归,谓桓公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也!”桓公曰:“寡人以兵去之,何如?”仲孙曰:“庆父凶恶未彰,讨之无名,臣观其志,不安于为下,必复有变,乘其变而诛之,此霸王之业也。”桓公曰:“善。”

闵公二年,庆父谋篡益急,只为闵公是齐侯外甥,又且季友忠心相辅,不敢轻动。

忽一日,阍人报:“大夫卜齿奇相访。”庆父迎进书房,见卜齿奇怒气勃勃,问其来意,卜齿奇诉曰:“我有田与太傅慎不害田庄相近,被慎不害用强夺去,我去告诉主公,主公偏护师傅,反劝我让他,以此不甘,特来投公子,求于主公前一言。”庆父屏去从人,谓卜齿奇曰:“主公年幼无知,虽言不听,子若能行大事,我为子杀慎不害何如?”卜齿奇曰:“季友在,惧不免。”庆父曰:“主公有童心,尝夜出武闱,游行街市,子伏人于武闱,候其出而刺之,但云盗贼,谁能知者。吾以国母之命,代立为君,逐季友如反掌耳。”卜齿奇许诺,乃求勇士,得秋亚,授以利匕首,使伏武闱。闵公果夜出,秋亚突起,刺杀闵公。左右惊呼,擒住秋亚,卜齿奇领家甲至夺去,庆父杀慎不害于家。季友闻变,夜叩公子申之门,蹴之起,告以庆父之乱,两人同奔邾国避难。髯翁有诗云:

子般遭弑闵公戕,操刃当时谁主张?

鲁乱尽由宫阃起,娶妻何必定齐姜!

却说国人素服季友,闻鲁侯被杀,相国出奔,举国若狂,皆怨卜齿奇而恨庆父,是日国中罢市。一聚千人,先围卜齿奇之家,满门遭戮,将攻庆父,聚者益众,庆父知人心不附,欲谋出奔,想起齐侯曾藉莒力以复国,齐、莒有恩,可因莒以自解于齐。况文姜原有莒医一脉交情;今夫人姜氏,即文姜之侄女,有此因缘,凡事可托。遂微服扮作商人,载了货赂满车,出奔莒国

夫人姜氏闻庆父奔莒,安身不牢,亦想至莒国躲避。左右曰:“夫人以仲故得罪国人,今复聚一国,谁能容之?季友在邾,众所与也,夫人不如适邾,以乞怜于季。”乃奔邾国求见季友。,季友拒之弗见,季友闻庆父。姜氏俱出,遂将公子申归鲁,一面使人告难于齐。

齐桓公谓仲孙湫曰:“今鲁国无君,取之如何?”仲孙湫曰:“鲁,秉礼之国,虽遭弑乱,一时之变,人心未忘周公,不可取也。况公子申明习国事,季友有戡乱之才,必能安集众庶,不如因而守之。”桓公曰:“诺。”

乃命上卿高傒,率南阳甲士三千人。吩咐高傒相机而动:“公子申果堪主社稷,即当扶立为君,以修邻好。不然,便可并兼其地。”

高傒领命而行,来至鲁国,恰好公子申、季友亦到。高傒见公子申相貌端庄,议论条理,心中十分敬重,遂与季友定计,拥立公子申为君,是为僖公。使甲士帮助鲁

人,筑鹿门之城,以防邾、莒之变。季友使公子奚斯,随高傒至齐,谢齐侯定国之功,一面使人如

莒,要假手莒人以戮庆父,啖以重赂。

却说庆父奔莒之时,载有鲁国宝器,因莒医以献于莒子。莒子纳之,至是复贪鲁重赂,使人谓庆父曰:“莒国褊小,惧以公子为兵端,请公子改适他国。”庆父犹未行,莒子下令逐之。

庆父思竖貂曾受赂相好,乃自邾如齐,齐疆吏素知庆父之恶,不敢擅纳,乃寓居于汶水之上。

恰好公子奚斯谢齐事毕,还至汶水,与庆父相见,欲载之归国。庆父曰:“季友必不见容,子能为我代言,乞念先君一脉,愿留性命,长为匹夫,死且不朽!”奚斯至鲁复命,遂致庆父之言,僖公欲许之。季友曰:“使弑君者不诛,何以戒后?”因私谓奚斯曰:“庆父若自裁,尚可为立后,不绝世祀也。”奚斯领命,再往汶上,欲告庆父,而难于启齿,乃于门外号啕大哭。庆父闻其声,知是奚斯,乃叹曰:“子鱼不入见而哭甚哀,吾不免矣。”乃解带自缢于树而死。奚斯乃入而殓之,还报僖公。

僖公叹息不已,忽报:“莒子遣其弟嬴拿,领兵临境,闻庆父已死,特索谢赂。”季友曰:“莒人未尝擒送庆父,安得居功?”乃自请率师迎敌,僖公解所佩宝刀相赠,谓曰:“此刀名曰‘孟劳\',长不满尺,锋利无比,叔父宝之。”季友悬于腰胯之间,谢恩而出。

行至郦地,莒公子嬴拿列阵以待。季友曰:“鲁新立君,国事未定,若战而不胜,人心动摇矣,莒拿贪而无谋,吾当以计取之。”乃出阵前,请嬴拿面话,因谓之曰:“我二人不相悦,士卒何罪。闻公子多力善搏,友请各释器械,与公子徒手赌一雌雄,何如?”嬴拿曰:“甚善。”两下约退军士,就于战场放对,一来一往,各无破绽,约斗五十余合,季友之子行父,时年八岁,友甚爱之,俱至军中。时在旁观斗,见父亲不能取胜,连呼:“‘孟劳\'何在?”季友忽然醒悟,故意卖个破绽,让嬴拿赶入一步,季友略一转身,于腰间拔出“孟劳”,回手一挥,连眉带额削去天灵盖半边,刃无血痕,真宝刀也!莒军见主将劈倒,不待交锋各自逃命,季友全胜,唱凯还朝。

僖公亲自迎之于郊,立为上相,赐费邑为之采地,季友奏曰:“臣与庆父、叔牙并是桓公之孙,臣以社稷之故,酖叔牙,缢庆父,大义灭亲,诚非得已,今二子俱绝后,而臣独叨荣爵,受大邑,臣何颜见桓公于地下?”僖公曰:“二子造逆,封之得无非典?”季友曰:“二子有逆心,无逆形,且其死非有刀锯之戮也,宜并建之,以明亲亲之谊。”僖公从之,乃以公孙敖继庆父之后,是为孟孙氏。庆父字仲,后人以字为氏,本曰仲孙,因讳庆父之恶,改为孟也。孟孙氏食采于成;以公孙兹继叔牙之后,是为叔孙氏,食采于郈。季友食采于费,加封以汶阳之田,是为季孙氏。于是季、孟、叔三家,鼎足而立,并执鲁政,谓之“三桓”。

是日,鲁南门无故自崩,识者以为高而忽倾,异日必有凌替之祸,兆已见矣。史官有诗云:

手文征异已褒功,孟叔如何亦并封

乱世天心偏助逆,三家宗裔是桓公。

封地

在费县城西北10公里处的上冶镇南,浚河西岸,有一座古城遗址,便是费阝国故城。故城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公里,周长6公里,面积约234平方公里。故城南半部土地平坦,是当年王府和市井所在地。随处可见一些古代瓦砾、陶片和砖块等。当地群众称此处为季王城。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 “厘公元年,以汶阳、封季友”。这座古城原是一个古老的东方姬姓封国的国都。《沂州志·藩封志》载:“费阝国,姬姓,伯爵,文武之后,春秋时去‘阝’为费。”后被鲁国吞并,成为鲁国大夫季孙氏,即季友的封邑。季友,春秋鲁桓公季子,即鲁桓公最小的儿子,鲁庄公弟,名友,号成季,故称季友,又称公孙友”。这就是季王城的来历。

故城北半部是一座起状的小岭,据传系当年统治者屯积兵的地方。岭前有一眼古井。系春秋时季桓子所挖,季恒子,即季平子之子。古井遗址旁立有东西两幢清代石碑,东边

一幢系乾隆甲申冬月费县知事骆大俊所立,上刻“季桓子井”;西边一幢是嘉庆戊辰九月二十八日督粮道孙星衍和费县知县郭志清同立,碑文系“季桓子得贲 羊出井”隶书,古朴典雅。据考该古井系季友的六世孙季孙斯,即季桓子所挖。相传掘此井时,挖出一怪物。羊不象羊,不象狗,当时谁也不识是何物,季桓子便去请教孔子,孔子说这叫羊贲 羊。据《国语·鲁下》记载:“丘闻之,木石之怪曰、蝄蜽 ;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羊贲 羊。”此怪物便叫羊贲 羊。羊,古书亦记作土贲 羊,或作羊。唐杨盈川集四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碑:“季桓子羊之井,推木石之祯祥。”

古遗址偏北,东西横亘一片丘陵,将古遗址分为大小两块。南部地片较大,宽阔平坦;北部高低起伏,当地群众一般习 惯地称故城北部为兵马城。这里北眺蒙山,巍峨峻峭,逶迤起伏;东望浚河,碧波荡漾,滔滔北去;四周古城墙遗迹蜿蜒于岭边河旁,气势十分壮观,2600多年前,鲁国风云人物季友曾在这里执掌大权,左右鲁国局势。

季孙氏生活在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他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为了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他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争取了民众,扩大了土地。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他为了壮大自己,励精图治,"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节约财力用以招揽人才。所以,他拥有大量私田和大批依附他的民众,并拥有私人武装"甲七千",即7000多人的私家武装,其力量超过了当时鲁国国君。于是,他联合叔孙氏、孟孙氏与以国君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公室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因他们同属鲁桓公之后,历史上通称"三桓"。鲁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他增置中军,使鲁国旧有二军变为三军,便三家(孟孙、叔孙、季孙)各征其一,三分公室,并拥立鲁昭公。昭公5年(公元前537年),季孙氏又改为二军,加之叔孙氏、孟孙氏,即是四分公室。季孙氏独得2份。并把公室的军赋抢光。从此,鲁国人民只向季、孟、叔三家纳税,然后三家再向公室进贡。

鲁庄公死后,季友力挽狂澜,一举铲除了祸国殃民的庆父,稳定政局,又打败莒师,立了大功,僖公封汶阳之田及费邑给季友,为鲁国上卿,从此专国政,其后季友的后世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康子等继统治费邑,执掌鲁国,并一度自立费国,直至公元前250被楚国吞灭。西汉初年置费县又成县治所,东汉时又一度为侯国,直到魏孝文帝太和20年(公元496年)费治南迁,才废为故城。

故城自西周起后是姬姓封国、季氏封邑、费县县治、到费治南迁,长达千年。从故城遗址规模,可推测当年宏伟壮观的城郭,富丽堂皇的宫殿,鳞次栉比的店堂和车水马龙的市井繁华象。

中国成立以后费城古遗址北部的土层中曾先后挖掘出剑、戟箭簇等多种古代兵器,古遗址西南部靠近宁国庄一带出土过镌有“子秋万岁”篆体字的汉代瓦当,古城村一带是古代的墓葬区,先后出土过马骨、铜车和各种玉器,小月河以南是古代居民区,出土的有汉代“无耳灰陶罐”、货币以及各种装饰品。些文物花纹印模清晰,线条抽象,色调明快,记录着古代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发达程度,工艺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古遗址西面原有费阝城湖,与故城毗邻。今已毫无痕迹,仅“水湖”村名,可以证明它在历史上的存在。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正月二十七日,高宗弘历南巡,途经费县,曾题诗一首,名曰《费阝城览古》:

季氏初颁邑,南遗乃筑城。

庶几仆文出,不改井恒成。

无度卑公室,有权擅上卿。

名言思史墨,宜慎器和名。

后代

费姓宗祠

费(Bì 音必)支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鲁桓公之子季友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梁相费泛碑》载:“鲁桓公子季友为大夫,有功封费,因氏焉。”春秋时鲁桓公的第四子季友受封于费邑,子孙以费为氏。这一支来源比较单一,是由春秋时鲁桓公之子季友而来,以封邑名称为姓。相传,鲁桓公是周文王及周公的后代,在周公长子伯禽被封于鲁后,数传至他,相继担任鲁国国君。后来,他生子二人,其中长子即鲁庄公,在他去世后得以继承爵位;次子即季友,在鲁庄公时以君主胞弟身份执掌朝政。尤其是在鲁庄公去世后,他的权力更为集中,又拥立庄公之子班为君主,自己独揽大权。他的专权引起其他人的不满,一位名为庆父的人乘机作乱,杀死国君,他也被迫逃亡陈国。此后,他在陈国的帮助下回到

鲁国,继续任执政,并立班的儿子申为国君,申亦即历史上的鲁僖公。僖公时,为表彰他安定社稷之功,把国中一个叫做费邑的地方分封给他作为食邑。他及子孙后来也在这一带发展繁衍,再后来又以封邑的名称为姓氏,姓费。

费(Fèi,Bì)姓两支得姓始祖:

①费(Fèi 音沸)姓得姓始祖:费无极。春秋时期的鲁大夫费无极,因受封于费邑,他的子孙以封地名为姓。费无极的后裔“以地为氏”,当时的费邑,就在现在的山东省鱼台县的西南方 的“费亭”,相传就是以前鲁国费邑的旧址,是这一支费姓的最早发源地。望族居于江夏郡,即现在的湖北省云梦县东南部。此支费(Fèi)氏奉费无极为费姓的得姓始祖。

②费(Bì 音必)姓得姓始祖:季友。春秋时期的鲁国鲁桓公的儿子、宰相季友,因受封于费邑,其后世子孙以受封邑作为姓氏。根据《姓氏考略》上说,鲁桓公子季友为大夫,后代因以为氏。这个费邑,现在的位置在山东费县的西北一带,但与山东鱼台县那支费氏来源不同。望族居于琅琊郡,即现在的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此支费(Bì)氏奉季友为费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费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费姓远祖始于夏代,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夏代有费昌,费仲,据说是夏禹的后代,子孙就其以名字中的“费”为姓。因此,费姓起源于姒姓。另有一说,费姓起源于姬姓,春秋时,鲁懿公的孙子大夫无极的封地在山东费县西北,人称费无极,费无极的子孙就以“费”为姓。因此,这支费姓是鲁国公族的后代。另外,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北朝时期,代北的贵族的费连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汉姓“葛”。在三国时期,江夏费姓出了名人,是一名蜀国大将军,于是,费姓在湖北江夏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江夏望。又《姓纂》载:“夏禹后,系出姒姓,夏末有费仲,费昌;或云楚大夫费无极之后。”据《梁相费泛碑》载:“鲁桓公子季友封于费,其后氏焉。”费姓望出江夏(今湖北省中部,辖今豫、鄂各一部),据称是由河南、山东南迁的。在今江南主要聚居在苏州、吴兴地区。

历史名人

费 仲:一作费中,商代人。纣宠臣,善于阿庚逢迎,贪利,国人勿亲。纣囚禁西伯昌(周文王),周臣通过仲献美女、奇物、良马,文王得出。

费 直:字长翁,东莱(郡治今莱州市)人,西汉古文易学“费氏学”的开创者,官至单父(今单县境内)令。费直依古文古字本汉《易》,称《古文易》。“长于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即《易传》“解说上下经”,开幕训诂学史上以传附之先河。东汉时期,经学家陈元、郑众、马融都学习和传授费氏学,马融还为费氏《古文易》作“传”(指解释经文的著作)并把它传授给其高足、汉代经学集大成者郑玄,郑玄作《易注》。经学家荀爽也汉费氏《易》,作了《易传》。三国时传魏经学家王肃、玄学家王弼,王弼还作了注。费氏学大兴。南北朝时期,梁代、陈代正式把郑玄、王弼二注“列于国学”。今本《周易》与《费氏易》有很深的渊源。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费氏易》1卷、《费氏易林》1卷、《周易分野》1卷。另《释文》有《费直章句》4卷,系后人伪托。

费 褘:(? - 253年)三国时江夏人,自文伟。刘备时任舍人,庶子。後主时历任黄门侍郎,昭信校卫,侍中,司马,尚书令,大将军,为诸葛亮所器重,多次出使吴国,终益州刺史,封成乡侯。

费 信:明代航海家、翻译家。他信奉伊斯兰教,通晓阿拉伯语,他追随郑和四次下西洋,担任通事教喻(翻译)。他每到一地,注意观察当地风貌,搜集资料,抓紧公务之余“伏几濡笔,叙缀篇章,标其山川夷类风习,诸光怪奇诡事,以储采纳,题曰《星槎胜揽》”于明正统元年正月写序定稿。《星槎胜揽》由前集和后集两部分组成,记录了四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包括郑和在非洲东岸的活动情况。现南洋群岛中除了有郑和群礁外,还有一个费信岛,就是为纪念他而被命名的。与马欢合著有《瀛涯胜览》和《星槎胜览》两书。

费 震:明朝鄱阳人,洪武初以贤良征为吉水知州。宽惠得民,升为汉中知府。岁遇灾荒,盗贼四起。费震发仓粟10余万斗贷民,到秋收时还仓,盗贼闻知,皆来归正。

费 密:清代道士、学者。字此度,新繁人。工诗,王士祯见其“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句。遂与订交。著有《鹿峰》、《燕峰》等集。

费 骅:(1912-1984)江苏省松江(今属上海市)人。字之骅。土木工程学家。毕业于交通大学。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后,入哈佛大学研究土壤力学。抗战初期归国。抗战胜利后到台湾,历任台湾公共工程局长兼总工程师。1953年任台湾行政院的工业委员会委员。1960年出任交通部次长。1969年出任行政院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副主委等职。后在散步中被车伤致死。

费长房:东汉人。据《後汉书.方术传》载,长房学道於壶公,不成,持符而归。相传能治百病,鞭打百鬼,又善变幻捉妖,後丢失符,被鬼所杀。

费冠卿:字子军,唐代青阳县人。元和二年(807年)及第进士后,居长安待授官 职。惊悉母病危,不及告假,即星夜驰归。至家,见母己安葬,悲痛欲绝,遂于母墓旁结庐守孝三年。嗣后,隐居九华山少微峰下达十余年之久。长庆二年(822年),御史李仁修察费之孝行,敬其志德,上疏朝廷推荐,穆宗遂征召费冠卿入京任右拾遗。费接诏后叹曰:“得禄养亲耳,丧亲何以禄为?”婉辞不就,长期隐居九华山,终生绝迹仕途。时人以其“征诏不出”,尊为“费征君”,人称其居宅“费拾遗书堂”,又名“费征君旧居”。费冠卿品性高沽,擅长诗文,曾与姚合张籍、马载、肖建、殷藩等名诗人交游甚密,互相唱和。隐居在九华山期间,写了不少咏吟九华山诗篇。元和八年(813年)撰写的《九华山化城记》记述了新罗僧金乔觉的身世和卓锡九华山的经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费逝世后,葬于母山下的拾宝岩,后世许多诗人、学者前往费居遗址和墓地访问、凭吊。晚唐诗人杜苟鹤在《经九华费征君墓》诗中赞道:“凡吊先生者,多伤荆棘间,不知三尺墓,高并九华山”。费著有诗一卷,收入《全唐诗》。

费孝先:宋代有易学家。四川省成都人,善轨革,世皆知名。相传为宋仁宗时费孝先创三是卦影。据记载:“自至和、嘉佑已来,费孝先以术名天下,士大夫无不作卦影,而应者甚多。”此术“取人生年、月、日、时成卦,系之以诗,言人之休咎”,“又画人物、鸟兽,以寓吉凶。”

费子贤:明初人。从朱元璋渡江,数有功。取武康、安吉,筑城御张士诚兵进攻。曾以三千人击退张氏八万之众,以功进指挥同知。取福建、攻元都、定西陲皆有功。官至大都督府佥事,世袭指挥使。

费茂公:字谨与,清朝长白山东巴海人。崇顺治间从攻山东、江南,取 劳山,拔苏州。自入关以来,大小百余战,身受创伤无完肤,而 锐气不少挫。官至盛京工部侍郎。

费丹旭:清代画家。字子苕,号晓楼,别号环溪生等。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其叔祖、父亲均善画,自幼天资聪颖,能诗文书画,曾流寓江浙、上海等地,以画为生。擅仕女、人物,尤精肖像。多作群像,精于布置,人物形象逼真,生动传神,所绘仕女体态轻盈,婀娜多姿,笔墨松秀,格调淡雅。有《东轩吟诗图》、《姚燮纤绮图像》、《果园感旧图》等传世。著有《依旧草堂遗稿》等。

个人作品

下面的三副均是他的作品: 季友

费孝通:江苏省吴江县人(生于南通)。1935年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193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社会人类学)学位。同年起,先且在云南大学、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授、系主任、副教务长。194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五届常委,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等。著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乡土人权》、译有《人文类型》、《世界史》、《文化论》、《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

下图均为其作品封面:

费彝民:江苏省苏州人。1925年毕业于北京法文高等学校。曾任校学生会主席。1930年进天津《大公报》工作,翌年“九·一八”事变时,担任《大公报》驻沈阳通讯员,对日本侵占沈阳的经过作了及时报道。1932年春任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法文翻译。抗日战争期间,为保管大公报馆的资财留沪,先后为“孤岛”时期抗日报纸《文汇报》、《译报》、《中美日报》撰写社评。抗日战争胜利后,担任上海版《大公报》副经理兼社评委员,兼任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广州岭南大学董事。1948年香港《大公报》复刊后任经理,1952-1988年任社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郡望堂号

1、郡望

据《姓纂》记载:系出姒姓,禹后。夏未有费仲、费昌。望出江夏。

江夏郡:汉置江夏郡,治安陆(今湖北省云梦县),辖今豫、鄂各一部。三国魏吴各置江夏郡,吴江夏治武昌(今鄂城),魏江夏治上昶(今云梦西南)。晋灭吴,还治旧地,改为武昌郡。南朝宋移治夏口(今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隋唐江夏郡即鄂州。此为(费 Fèi 氏望)

琅琊郡:春秋齐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县南琅邪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在此置琅琊县,并以之为琅琊郡治所。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汉治东武(今诸城)。东汉琅琊国改治开阳(今临沂北)。北魏治即丘(今临沂东南)。隋唐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琅琊国起,琅琊台及秦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此为(费 Bì 氏望)

2、堂号

费姓的主要堂号有:“衍庆堂”、“念本堂”、“源述堂”、“职思堂”、“尚志堂”、“承志堂”、“授易堂”等。

其他

王季友原名王徽(714-794),本是河南洛阳的大家族。其父王仪,字景肃,曾任丹阳太守,可能是王仪在任期间出了重大变故,致使王家家道中落,一家人失魂落魄地避居豫章(南昌)东湖,备受旁人的嘲笑和歧视。王季友的家庭在出事之前看上去是不错的,父亲是封疆大吏,妻子是河东郡著名的柳姓家庭的小姐。但一切变化太快,猝不及防之时,一切荣华富贵成过眼烟云。从青云跌落尘埃的王家,生计也成了问题,以致王季友被迫做起了最简单的手工艺活——卖履,也就是卖草鞋,以换取绵薄的收入,维持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柳家知道自己女儿跟着一个倒霉的家伙在南方过着乞丐般的生活以后怒不可遏,他们决定中止这种无疑是羞辱他们门第的事件。在家族的胁迫下,柳氏不能与丈夫同甘共苦、患难终生,终于在王季友出门卖履之后,柳氏留下一纸休书,别他而去。

当王季友回到破烂不堪的家时,似乎觉察到一丝异样,空寂无人的家中没有任何声响,只有一束从破屋空隙中投射进来的光线火辣辣地照射在一张纸上。有着不祥预感的王季友双手颤抖捧起了这张纸,这张纸明白无误地告诉他这段婚姻的结束。王季友的泪水滴落在休书上,墨迹边由此晕染开来而变得模糊,泪水滴落在地上,溅起一点点不易觉察的灰尘。

在一个清晨,王季友默默离开了东湖边的破屋,辗转来到了丰城株山脚下,在他仰慕的徐孺子隐居的地方,结茅而居,开垦荒地。伴随他的行李除了书之外,还有那一纸休书。他在这里勤劳耕作,发愤苦读,有时感时伤事,对酒当歌,歌中有汉息,有愤怒,也有期待。

多年以后的开元二十四年(736)三月,这一科的进士考试结束,一条消息迅速传遍各地,本科新状元,就是丰城客子王季友。举朝惊叹之余,河东柳家也骚动起来,气急败坏的有,后悔不迭的有,欢欣鼓舞的也有。他们又尝试恢复他们女婿的名份,但又怕遭到王家断然的拒绝而被人耻笑,况且打听到王季友在丰城已有了一位患难之妻陈氏,柳氏回来什么地位也未可知,事情就这样暂时搁置下来了。

王季友雁塔题名之后,受职御史台治书,旋即又因与权倾一时的李林甫之流不合而弃官而去。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出逃,北方领土大部沦陷。 在相对安定的江西,王季友依然过着且歌且饮的隐居生活。历经磨难的他已对官场感到厌倦,陈氏的去世引起他淡淡的忧伤,对故国的思念也使他魂牵梦萦,他多想国家一声召唤,回到北方的战场,去收复失地,抗击叛军。

一个月夜,茅屋外一阵犬吠之后,响起了清晰而略有些颤抖的敲门声,剥剥啄啄,似曾相识。王季友迟疑地起身,他明显感受到一种异样的气氛流贯全身,使久惯人生的他竟然莫名其妙地心跳起来。“吱呀”声后,在门外如水的目光下站立的,正是发妻柳氏。多年未见的她略有些老态,但仍不失大家闺秀的风韵。躲避战乱的颠沛流离,使她显得疲惫而憔悴。 凝望之际,泪水奔涌而出,模糊了两人的视线。两人抱头痛哭,一夜无眠,相互倾诉久别的思念。对妻子的仇恨与愤怒,随同那纸箱底的休书一同化为灰烬。没有这张薄纸的千斤重压,也许他会潦倒终生不思进取,何况,受到家族重压的妻子这么多年也不容易。

天宝十四年(755)四月,经左拾遗杜甫,左补阙岑参和礼部尚书崔灏等人的大力推荐,朝廷下诏起用王季友,他先后担任陕西华阴县郡,虢州录事参军,后来在江西观察使李勉幕中任洪州司仪,最后入朝任太子司仪即御史中丞。贞元十年(794),81岁的王季友与世长辞,归葬丰城林山龙泽坑智度寺后,赠豫章伯,妻柳氏附葬。

今天,在白镇株山脚下的墓冢中,我们只知道这里埋藏着一位状元,一位朝廷重臣,却不知道这里还埋藏着一个凄美曲折的爱情故事。此时耳边仿佛又响起王季友的挚友杜甫为他写的《可叹》的句子: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近者抉眼去其夫,河东女儿身姓柳。丈夫正色动引经,丰城客子王季友。群书万卷常暗之角,孝经一道看在手。贫穷老瘦家卖履,好事就之为携酒。明月元暇岂容易,紫气郁郁犹冲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