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

属于::唐朝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时期政治家。

出身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抚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四个月后,为酷吏来俊臣诬以谋反,夺职下狱,贬为彭泽县令。营州之乱时,得到起复。神功元年(697年),再度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迁纳言。勇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培植举荐忠于唐朝的势力,成为大唐社稷得以延续的重要支柱。

久视元年(700年),拜内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中宗复位后,追赠司空、梁国公,累赠太师,配享中宗庙廷。

狄仁杰

人物生平

踏入仕途

狄仁杰年轻时参加科举,以明经及第,授汴州判佐,后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推荐,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

仪凤年间,狄仁杰升任大理寺寺丞。他在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后改任侍御史。

调露元年(679年),狄仁杰改任度支郎中,并加朝散大夫,后随唐高宗巡幸汾阳宫(在今山西静乐),充任知顿使。 

累职拜相

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被外放为宁州刺史。任内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深受爱戴。宁州百姓立碑勒石,以颂扬他的德政。当时,御史郭翰巡察陇右,弹劾了大批州县官吏。但当他到达宁州(治今甘肃宁县)境内后,却不断听到当地百姓称颂刺史,因而向朝廷推荐狄仁杰。不久,狄仁杰被征拜为冬官侍郎。 

垂拱四年(688年),狄仁杰充任江南巡抚使。当时,江南之地遍布淫祠(指民间自行设立、不在祀典的祠庙)。狄仁杰奏知朝廷,焚毁淫祠一千七百余所,只留下四所祠庙,以供奉夏禹、太伯、季札伍员。不久,狄仁杰又改任文昌右丞。

同年九月,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当时,越王李贞在豫州(治今河南汝南)起兵反抗武则天。宰相张光辅率军讨平叛乱,但却纵容部将大肆勒索。狄仁杰一概不予听从,还正言斥责张光辅,称其之罪甚于李贞。 张光辅怀恨在心,便于回朝后弹劾狄仁杰出言不逊,侮辱宰相。狄仁杰因此被贬为复州刺史。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由洛州司马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书事务,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武则天对他道:“你在汝南为官时有良好的政绩,但却有人在中伤你,你可知道是谁吗?”狄仁杰答道:“如果陛下认为臣做错了,臣当改过;如果陛下明白臣并无过错,这是臣的幸运。臣不想知道中伤我的人是谁,还会把他视为我的朋友。”武则天叹服。 

谪贬彭泽

长寿元年(692年)正月,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当时律法规定,一经审问即承认谋反的人可以减免死罪。狄仁杰当场认罪道:“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来俊臣得到口供,将狄仁杰等人收监,只待来日行刑,不再严加防备。狄仁杰向狱吏借来笔墨,从被子上撕下一块帛,书写冤屈情况,塞在棉衣里,请求送回家中。负责看守的王德寿并未起疑,让人送交给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狄光远持帛书向武则天诉冤。

武则天看罢帛书,召来俊臣前来质问。来俊臣辩称:“臣并未对狄仁杰等人用刑,连他们的冠带都未曾剥下,饮食寝宿也一切如常。假如没有谋反的事实,他们如何肯承认谋反?”武则天便派通事舍人周綝到狱中查看。来俊臣先给狄仁杰等人穿戴齐整,然后让周綝入内查看。周綝惧怕来俊臣,只是唯唯诺诺,甚至都没有看狄仁杰等人一眼,便回去向武则天复命。来俊臣还命人假冒狄仁杰等人的名义,伪造《谢死表》,让周綝呈给武则天。

武则天决定亲自过问狄仁杰谋反案。她召见狄仁杰,询问他为何承认谋反。狄仁杰道:“我如果不承认造反,已经死于酷刑了。”武则天又问为何要作《谢死表》,狄仁杰则答称并未写过。武则天便让人拿出《谢死表》,方知道表章是伪造的,因此免去狄仁杰等大臣的死罪,全部贬为地方官。其中,狄仁杰被贬到彭泽,担任县令。此后,魏王武承嗣多次请求诛杀狄仁杰,但都被武则天拒绝。

复居宰辅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作乱,攻陷冀州,一时间河北震动。武则天为了稳定局势,起用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当时,前任刺史为了抵御契丹,尽趋百姓入城,缮修守城器具。但狄仁杰到任后,却让百姓返田耕作。孙万荣闻听狄仁杰被起复,不战而退。魏州百姓争相立碑颂德。不久,狄仁杰调任幽州都督,获赐紫袍、龟带。武则天还在紫袍上题写了十二个金字,以表彰狄仁杰的忠诚。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当时,朝廷征发百姓戍守安西四镇,以致怨声载道。狄仁杰为此上表劝谏,又建议废除安东都护府,复立高氏为高句丽君主,暂停江南粮草运输,抚慰河北百姓。他的建议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却得到了有识之士的赞同。不久,狄仁杰又代理纳言之职,兼任右肃政台御史大夫。 

圣历元年(698年),突厥南下骚扰河北,劫掠百姓万余人。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征讨突厥,并许以便宜行事之权。突厥军杀尽俘虏,由五回道(在今河北易县西)退回漠北。狄仁杰率十万大军追击,但未能追上,只得退回河北。武则天又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让他安抚河北。当时,河北百姓多被突厥胁从,在突厥退军后害怕受到牵连,纷纷逃匿。狄仁杰奏明皇帝,赦免河北诸州百姓,使他们回乡生产。 

晚年生活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随武则天巡幸三阳宫。当时,文武百官多随驾前往,唯有狄仁杰获赐宅第一所,恩宠冠绝当朝。是年九月,狄仁杰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武则天废朝三日,追赠他为文昌右相,赐谥号文惠。

元年(705年),唐中宗复辟,追赠狄仁杰为司空。

景龙四年(710年),唐睿宗继位,追封狄仁杰为梁国公。

天宝六载(747年),狄仁杰与张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庙,附祭于中宗庙廷。

后晋天福六年(941年),狄仁杰被后晋朝廷追封为太师。

狄仁杰的野史解密

更多 >>

狄仁杰的故事

更多 >>
  • 第十八章 酷吏政治第十八章 酷吏政治

      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   (唐)狄仁杰   天授二年对狄仁杰来说是一个喜忧交杂的年度,喜的是登上了为士大夫们所企慕的宰相宝座;忧的是当时酷吏横行[更多]

  • 第三十三章 高洁的品格第三十三章 高洁的品格

      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其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的基本特征,往往更集中、典型地蕴含着时代文化精神的内核和本质。狄仁杰所具备的种种品质和人格特征,则集中地体现了他所处的那[更多]

  • 第四十七章 长生院之变第四十七章 长生院之变

      长安四年(704)十二月,武则天患病,居于宫中长生院,宰相也不能轻易见到,只有张易之、张昌宗日夜陪伴身边。经崔玄奏请后,太子李显才得以进宫探 视。由于皇帝患病,外臣轻易无法见君[更多]

  • 第三十二章 安边定国的主张第三十二章 安边定国的主张

      武则天统治时期,周边地区正值多事之秋。在西北吐蕃不断地向外扩张,与唐朝争夺西域地区;在北方突厥再度强盛,频繁地侵扰唐朝边疆;在东北自从唐高宗征服高丽、百济以后,唐朝的驻[更多]

  • 狄仁杰拜相的故事狄仁杰拜相的故事

    狄仁杰   听闻季仲阳把孟孙杀了,藏孙却放声大哭。   季仲阳愕然说:"主人,把您的心腹之患除掉,您为何却闷闷不乐?"   藏孙对季仲阳说:"孟孙无错,你怎能诛之?孟孙虽然与我关[更多]

  • 第四十六章 政变集团第四十六章 政变集团

      政变集团中的骨干分子是张柬之、敬晖、袁恕己、桓彦范、崔玄以及姚崇等人,他们都是狄仁杰的门下桃李,早就以匡复唐室为己任,也是发动政变的主要策划者。这次政变之所以能一[更多]

  • 第三十一章 反对佛教、谏造大像第三十一章 反对佛教、谏造大像

      武则天尊崇佛教,狄仁杰反对佛教,君臣之间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大的分歧,由于狄仁杰在这个问题上措置得当,信仰上的分歧并没有破坏她(他)们之间政治上的合作关系。    武则天的[更多]

  • 《狄梁公传》的撰者与史料价值《狄梁公传》的撰者与史料价值

      《狄梁公传》是唐人所撰的一部有关狄仁杰事迹的传记,全书共3卷,《新唐书·艺文志》二有著录。该书在唐宋时期流传颇为广泛,书名也颇为杂乱,或称 《狄仁杰传》、《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