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立唐碑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17-06-05 属于:鲁班

嵩阳书院大门外西侧,立有一通大石碑,全称是“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该碑高九余米,唐天宝三年(744年)立,为嵩山地区石碑之冠。石碑由三部分组成。碑下部为精雕长方形石座,四面刻有十个石龛:前后各三,两侧各二,龛内十座浮雕武士像。中部碑身上刻碑文。碑首分三层,上层为素面的束腰带座宝珠,宝珠两边,两只卷尾石狮,后脚盘蹬在宝珠的基座上,前爪把持宝珠,狮嘴吞吻在宝珠上面,栩栩如生,十分壮观;中层较大,上面浮雕连绵的大朵云气图案;下层的四边稍大于碑身,前面篆刻额文,额文两边浮雕双麒麟。该碑雕工精细,笔法圆熟,是唐代石刻艺术之珍品,也是研究嵩阳书院历史及宗教不可缺少的史料。

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嵩阳书院叫嵩阳观。观内住着一位老道士,名叫孙太冲,道号“嵩阳真人”。他终日上山刨药,炼取仙丹,为人治病,疗效很好。方圆百里甚至很远地方的人,都来嵩阳观取药治病。后来孙太冲就成了嵩山地区一位德高望重的道人。

一次,唐玄宗李隆基身染重病,久治不愈,他听说孙太冲炼的仙丹很灵验,就派大臣到嵩阳观讨取仙丹。玄宗皇帝吃了仙丹,疾病果然好了。事后,为了纪念这件事,唐玄宗派了一个监工大臣,到嵩阳观立碑铭志。各地挑选来许多能工巧匠。开工时,领作的石匠问监工大臣:“碑做多高?多宽?多厚?啥式样?”监工大臣随口答道:“碑越高越好,碑首要戴个帽,由嵩阳县(登封县原名)知县监办,限工期一百天完成。”

唐碑

数百名工匠,按照监工大臣的旨意,做了81天。谁知,碑做好了,立不起来。后来碑身立起来了,碑帽却戴不上,工匠们急得团团转,谁也想不出好的办法。监工大臣为了催促尽快地戴上碑帽,一连杀了三个县官,六个领工头目,但碑帽仍然无法戴上。最后,监工大臣亲自到碑前,对石匠下令说:“再限你们三天,要不把碑帽戴上,就把你们统统杀掉。”说罢,袖子一甩,两眼一瞪,扬长而去。全体石匠听到命令,一个个愁眉苦脸,束手无策。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忽然从东南方向来了一个老头,走到碑前,这边瞅瞅,那边看看,笑眯眯的一言不发。有一个石匠对老人说:“哪里来的师傅?你还是快些走吧!免得在这里跟着我们受灾。”老头回答说:“我也是一个手艺人,走到哪里,吃到哪里,做到哪里,管他什么灾不灾。我这半辈子入土的人了,还怕个啥?还不是推一天少一天,啥时候土圆到脖子上,也就算完事。”那位老人说罢,转眼不见了。

这“土圆脖子”四个字,使大家受到了启示,提醒了众位石匠。于是,工匠们就抬了大量的黄土,圆到石碑脖子的根儿,大家顺着土坡,把碑帽推了上去,安到了碑身顶上,完成了全部竖碑任务。据传,那个老头就是鲁班。从此,鲁班立唐碑的故事,就在嵩阳观一带传开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