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吕尚的故事——历史上的姜太公是个怎样的人?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8 属于:姜子牙
  • 第一节 姜太公巧遇周文王


      吕尚,本姓姜,字牙或子牙,名尚,传说是炎帝后裔。他的祖先在的时候曾经做过四岳(四方部落首领),又曾帮助大禹治水,立下功劳,在虞夏之际被分封于吕(在今河南南阳),所以又用封地为姓,姓吕。吕姓的后代后来日益衰落,到吕尚的时候,也就是商朝末年的时候,已经沦为庶民,四处迁徙流散。吕尚就出生在东吕乡(今山东省东部黄海之滨的日照、菖县一带),也就是《史记·齐太公世家》所说的"东海上人"。

      吕尚出身寒微,到成年时,由于家境贫寒而难以娶妻,为延续祖上香火而无奈地成为当地氏赘婿(古代男子就婚于女家,称为"赘婿")。赘婿是当时齐地流行的一种婚俗,赘婿的社会地位很低,在妇家多被人轻视,需要尽力劳作、置产理家,否则要被弃置或逐出。而吕尚并不善于经营劳作,增值家产,导致家庭愈加拮据窘迫,最终被妻子赶出了家门,成了"齐之逐夫"。

      吕尚被逐出家门后,决心发愤图强,于是在东海遍访圣贤,精心研习《易》理和兵道。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学有所成,还被人们称之为"东夷之士"。此后吕尚便离开了东海故土,希望得遇贤主明君,以使学有所用。吕尚不顾路途遥远,步履维艰,一路跋山涉水,经鲁山,跨奄国,来到了棘津(在今河南延津县汲津铺)。棘津位于黄河渡口,是商朝的军事重镇,于是吕尚决定在这里暂时栖身,以观察世事,伺机而动。但由于生活无着,为了糊口,他又不得已而卖身为奴,以替别人做杂役而艰难度日。在受人凌辱、卖力为生的日子里,吕尚看到毫无进身之机,于是便沿黄河西行到了孟津(今河南孟津)。盂津地近朝歌,交通便利,人众物华。为了养生糊口和结交俊杰,吕尚又做起了卖饮食的小买卖,在孟津开了个小饭店。但吕尚怜悯贫穷的人,重义轻利,最终因经营不善,导致小饭店破产。吕尚又决定离开孟津,前往朝歌城。朝歌是殷朝的国都,人物云集,官邸林立,他希望在这里能够有一展才华的机会。然而进入朝歌之后,仍然是进身无门,为了维持生计,吕尚不得不在朝歌干起了屠宰业。但他仍然不坠青云之志,并且还坚定地认为一把屠刀也可以"下屠屠,上屠屠国",因此周围的人都称他为"狂夫"。然而实际上吕尚也不善于经营屠宰业,以至于常常因牲肉腐败而赔本,很快生意就维持不下去了,他便又成了"朝歌之废屠"。年老穷困的吕尚后来又以占卜算卦为业,由于他精通《易》理,因此每占必应,前来求占的人愈来愈多。这时候商朝的王子比干也闻讯来访,吕尚便借机向比干讲述治国安邦和正君化民的道理,深得比干赏识,后来经过比干反复向商纣王推荐,吕尚被任为商纣王的灌坛令(主管在祭坛上酌酒灌地以降神)。

      吕尚入商为小吏之时,也正是商王朝日薄西山之时。殷纣王名受,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帝王。商朝自契至汤十四代,迁居八次,到了商王盘庚的时候,都城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市西),才稳定了下来,历史上人们习惯上称此后的商朝为殷,或殷商。到了殷纣王的父亲帝乙时候,他又将都城迁到了朝歌,但人们仍称商为殷,因此称纣王为殷纣王。殷纣王天资聪颖,思辨敏捷,对所见所闻都能迅速作出反应。他身材高大,有过人的力气。据说他曾倒着拖动九头牛,很轻易地举起木头更换房屋的梁柱,还徒手杀死过很多凶猛的野兽。他的智慧足以拒绝臣下进谏,他的口才足以掩饰自己的过失,所以他经常向群臣夸耀个人的才能,向天下诸侯宦扬个人的名声,目空一切,认为普天下的人都不如自己。因此尽管吕尚当时怀有满腹才学和经天纬地的韬略,却也不被殷纣王所赏识,终不得所用。但吕尚入殷为吏后,却是亲眼目睹了殷纣王的残暴荒淫,看到了百姓黎民生活的艰辛。纣王贪恋酒色,宠爱妲已(有苏氏的美女),对妲己言听计从。他让乐工师涓创作淫逸的靡靡之音,演奏荒唐的北里之舞乐。他还加重赋税,把鹿台钱库的钱堆得满满的,把钜桥粮仓的粮食屯得满满的,用来供自己挥霍。他多方搜集马和新奇的玩物,填满宫室,又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捕捉大量的野兽飞鸟放置在里面。还招来大量的乐工聚集在沙丘,作"酒池肉林",让许多男女奴隶裸体在酒池里追逐嬉戏。以殷纣王为首的王室贵族过着"为长夜之饮"(整夜地饮酒玩乐)的腐朽生活。吕尚由此知道纣王是无道之君,在纣王统治下的殷王朝为官,决不可能实现自已经世济民的宏伟抱负,所以吕尚毅然辞官而离开了商。

      吕尚离开殷商的时候,已是七十多岁的老翁了。离开朝歌,吕尚又开始了流浪生活。他先后游历了70余国,并结识了很多贤能志士,如闳夭、散宦生等人。在长期的颠沛流离中,他亲眼目睹了民众生活的疾苦,亲身体会到世间人情的冷暖,这使他更加认识到殷王朝政治的黑暗腐朽。他听说周西伯"贤且善养老",于是来到了西岐。

      周族是我国西部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古老部落,起源于黄帝族,是轩辕氏的后裔。周族的始祖是弃,弃在夏朝的时候被任命为"后稷"(农官,负责管理农业)。弃以后到了四世公刘的时候,公刘率领周族迁居于泾水中游的豳地,在豳地大力发展农业,并重视军事建设,周民族开始兴盛,并开始进入建立国家的阶段。公刘以后大约又经过五六代的发展,到了周受封于商朝的时候,已经成为商朝西方的一个强大的诸侯国。此后又经过三代,到了古公亶父的时候,古公亶父率领周族又向东南迁居,到达岐山之南、渭水北岸的周原。在这里他们发展农业来开发周原,在周原建造城邑和祭祀的宗庙,设立官职,使不同的官员分掌不同的职务,还建立了强大的武装,并因为攻伐戎狄有功,古公亶父被商王封为"牧师",周成了商朝在西方的方伯。古公亶父死后,他的儿子季历继位。季历大力攻伐西北戎狄部落,解除了在西北的戎狄之患,继而向东发展。

      由于周人的势力不断壮大,到了商王文丁(殷纣王的祖父)的时候,文丁怕周的发展对商造成威胁,于是设计谋杀了季历。季历之子姬昌继承了其父基业,即后来的周文王。姬昌又称西伯昌,他笃信仁厚、尊老爱幼、礼贤下士,为了接待宾客,他甚至常常顾不上吃饭。很多贤能之士知道后都来投奔他,闳夭、散宜生也投靠了姬昌。周的势力于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到了殷纣王的时候,殷纣王为了统治诸侯,任命姬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个窈窕貌美的女儿,献给了纣王,但九侯的女儿端庄贤淑,不喜欢淫秽之事,惹得纣王大怒,纣王把她给杀了,又因此要杀九侯。鄂侯认为九侯没有过错,纣王不该杀九侯,于是极力为九侯申辩。结果纣王大怒,把鄂侯也一并杀了,并把九侯剁成了肉酱,把鄂侯做成了肉干。西伯昌听说此事后,暗暗叹息,不想被崇侯知道了,崇侯虎借机向纣王说西伯昌的坏话:"周西伯姬昌在西岐私下里积善累德用来收揽民心,如果诸侯都归向了他,将会对您不利。"于是殷纣王把西伯昌抓了起来,囚禁在羑里(商朝的监狱,在今河南汤阴)。西伯昌之臣闳夭等很担心西伯昌被杀,又早已结识并知道吕尚的贤能,于是他们向吕尚请教营救西伯昌之策。吕尚让他们寻求美女和奇珍异物献给纣王。于是他们依计行事,贿赂纣王的宠臣费仲,把有莘氏的美女、骊戎地区出产的宝马、有国出产的三十六匹骏马,还有其他一些珍奇宝物献给了纣王。纣王见了很高兴,说:"有了这里面的一件东西就可以释放周西伯,何况有这么多呢!"于是纣王相信姬昌不会谋反,释放了他,并告诉姬昌是崇侯虎在私下里说他的坏话。

      吕尚从"齐之逐夫"到"入殷为官",又辞官离开商朝而游历70余国,自己的亲见亲闻亲身感受,使他对当时的局势十分了解。他因听说"西伯贤且善养老"而来到西周,希望在西岐能有施展才华的机遇。然而在他七十二岁那年,终于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多舛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此,他的智慧和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为发生在三千年前的一次伟大的历史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使他成为传颂至今的神奇人物。

      这一天,吕尚到渭水边去钓,正好碰上西伯昌出外打猎经过这里。说也奇怪,西伯昌这次外出打猎前,曾让史编为他占卜,想知道打猎的收获怎样。史编占卜出结果后,告诉文王说:"您这次到渭水的北岸去打猎,将会有很大的收获。您所猎获的,既不是,也不是影(chī,音吃;一种似龙的兽);既不是虎,也不是罴(pí,音皮;熊的一种),而是一位霸王之辅。"西伯昌又问:"占卜的迹象果真如此吗?"史编说:"我的远祖史畴曾经为帝占卜而得皋陶(东夷族首领,偃姓。传说舜时被任为掌管刑法的官,执法公正),那时候占卜的兆象和今天很相似。"占卜本来是古代社会的一种迷信活动,但这次却很凑巧:西伯昌打猎果然一无所获,却遇见了吕尚!不过开始西伯昌并不知道这位老先生就是"霸王之辅",只是上前随便和他聊聊。

      西伯昌问:"您是以钓鱼为乐吗?"

      吕尚回答说:"君子以实现自己的志向为乐,小人以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为乐。我今天钓鱼,看起来很像是在以钓鱼为乐,实际上并非那样。"

      西伯昌一听这活挺玄妙,又问道:"您说看起来很像以钓鱼为乐。这是什么意思?"

      吕尚说:"钓鱼也要讲权术。钓鱼的权术有三等:用鱼饵诱取鱼,就像用俸禄诱取人一样,这是第一等,叫做禄等;用香饵诱取鱼,鱼必乐食而上钩,就像重禄之下必有死士一样,这是第二等,叫做死等;根据所想钓得的鱼的大小,而施用不同的诱饵,就像根据人的才能的大小而授予不同的官职一样,这是第三等,叫做官等。这当中的道理很深,而且能以小见大,因此我说很像是以钓鱼为乐。"

      西伯昌说:"我倒很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吕尚说:"渊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其中,这是自然之情。根深而树长,树长而结实,这是自然之情。君子之间情同义合就会相亲,相亲才能成大事,这也是一种自然之情。人们的语言应对,只是情的外表。深切的语言,即所谓至情之言,也正是对事业至关重要的。我现在想谈一些至情之言,而毫不忌讳,您听了会厌恶吗?"

      西伯昌说:"只有仁人才能接受直言进谏,不厌恶至情之言。我怎么会厌恶呢?"

      于是吕尚又用钓鱼借题发挥,对文王说:"钓鱼的时候,钓绳细微,鱼饵明显,小鱼就会来上钩;钓绳粗细适中,鱼饵味香,中鱼就会来上钩;钓绳粗而长,大鱼就会来上钩。鱼贪吃鱼饵就会被钓绳牵着;人要吃君主的俸禄,才会服从君主;所以用鱼饵钓鱼,鱼就会上钩被人烹食;用官爵禄位收买人,人就会竭尽全力;以家为饵来夺人之国,国可以被攻破;以国为饵来夺取天下,天下可全被征服。"说到这里吕尚不由自主地感叹:"可叹哪!商王朝幅员广大,历代相传,连续不断,但那些聚敛起来的东西,终归要烟消云散;而周朝默默无闻,暗中蕴积力量,其光辉必定普照四方;真是微妙啊!圣人的德性,在于能以独到的见识来收揽人心。真是值得庆幸啊!圣人所考虑的事情,是使万物各得其所,从中建立起收揽人心的方法。"

      西伯昌于是又问:"制定什么样的收揽人心的方法而能使天下归心呢?"

      吕尚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人下,而是天下百姓共同的天下。能与天下人共享天下利益的,才能夺取天下;而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去天下。天有四时,地有财利,能和民众共同享有的,这就是‘仁’;谁有仁,天下就会归顺谁。赦免人们的死罪,解决人们的困难,解除人们的忧患,救人于危急之中,这就是‘德’;谁有德,天下就会归顺谁。能与人们忧乐同当,好恶同在,这就是‘义’;谁有义,天下就会归顺谁,大凡人们都是讨厌死亡而乐于生存的,欢迎恩德而且追求利益,能使天下人获得利益的,这就是‘道’;谁有道,天下就会归顺谁。"

      西伯昌听了吕尚的这番话,异常高兴,再一次拜谢吕尚,说:"您讲得太恰当了。我的先君太公(指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在世的时候就曾说过:‘将来当会有圣人到周地来,帮助我们周族兴旺发达。’您就是这位圣人吧!我的先公盼望先生您已经很久了。"于是文王带着吕尚同车一起回到国都,并立他为师,让他辅佐自己,完成兴周灭商的大业。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又称吕尚为太公望,又由此而有吕望、姜望、太公、姜太公等称呼。

    第二节 献谋策灭商做准备


      商纣王腐朽堕落,又连续不断地发动对外战争,对周边国家兴兵征讨。他先向太行山黎人(在今山西黎城县东南)发动进攻,接着进军西北的黄土高原,继而又挥师东向,全力镇压东夷各部。殷纣王这种穷兵黩武的做法,更激化了社会矛盾,正如《经》中所描述的,当时的民怨"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全国到处是不满和愤怒之声,整个社会像开锅的水一样沸腾起来)。但是商纣王却更加淫乱不止,还加重刑罚,设立了炮烙之法(在铜柱上抹膏油,铜柱下加炭火,令人在铜柱上行走,不一会儿就会坠入炭火中身亡)。这种形势,对周人势力的发展却非常有利。西伯昌继承先人的志愿,积极准备灭商大业。在得到吕尚之后,西伯昌就向吕尚请教灭商的方略。

      吕尚曾勤学《易》理和兵法,并曾游历诸国,对时势了解得十分清楚,于是他向周文王献"阴修德以倾商政"的策略,也就是表面上要服从商的统治,恭顺事殷,以此来防止纣王的猜忌而不利于发展自己的实力;暗中则要通过修德,来争取民心和更多小罔的支持,这样来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剪除商的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最后达到灭商的目的。

      西伯昌采用吕尚的谋略,以尊商爱民为由,把洛西之地献给纣王,请求纣王废除炮烙之刑,纣王非常高兴,答应废除炮烙之刑,并完全放弃了对周西伯的猜疑,还赐给周西伯弓矢斧钺,授给他征伐的专权,并且更加相信西伯昌。

      殷纣王不任用忠诚贤能之臣却任用小人为政,诸侯因此而渐渐地疏远了纣王。纣王任用费中来处理朝政,而费中是一个善于阿谀逢迎并贪图小利的人,举国之人都不愿和他亲近。纣王还任用恶来,而恶来又是一个善于诋毁和进谗言的人,因此诸侯从此更加疏远纣王,原来臣服于商的一些诸侯方国,也开始背叛商而归附于周。这时,西伯昌又依吕尚之策,率领诸侯入贡纣王,从而又获得了纣王的宠信。

      西伯昌采纳并施行厂吕尚的"修德"之策,施德行善,尚贤爱民,诸侯们因此都尊西伯昌为贤者,遇上难以解决的事情都来找他来裁决。当时,虞国人和芮国人因争夺土地发生矛盾,很久没能得到解决,就互相商量说:"听说周西伯是位仁人,何不去找他问问?"于是两人来到了西周。刚到西周边境,就看到西周种田的人互让田界,年幼之人谦让长者,都尊礼崇德,民俗纯朴,一派君子之风。看到这里,虞、芮二君都感到非常惭愧,说:"我们所相争的正是周人认为羞耻的事情。我们还找周西伯于什么?只会去自讨耻辱罢了。"于是两人没有见到西伯昌就回去了。回国后,两国互相推让所争之地。诸侯们听说这件事后,更加敬慕西伯昌,认为西伯昌大概就是"受命之君",先后有四十多个小方国,都因仰慕周的政教,加上不堪忍受殷商的统治而来归附周。

      有一天,西伯昌问吕尚:"商王非常残暴,经常虐杀无辜,您辅佐我,有所忧虑吗?"吕尚说:"人自己的作为不给自己造成灾害,别人也不可谋害他。争取天下如同追搏猛兽,参加的人都可分得一份肉;也像同舟共济一样,如果船翻了,大家都遇难。我现在就是与王同舟共济呢。"吕尚又告诉西伯昌:"鸷鸟将要搏击的时候,先收身缩翼而后发;猛兽将要搏击的时候,先垂耳伏身而后出;圣人将有所动作的时候,也必先显出愚笨的样子。我观察商都的郊外,野草疯长,胜过庄稼。我观察商王朝的人,邪曲的人多而正直的少。商王暴虐残忍,败法乱刑,这些都是亡国的征兆。所以我有信心辅王灭商。"

      西伯昌还经常向吕尚请教有关国家治理的道婵和方略,姜太公向他提出了很多治国方略,为之谋划运筹。一次,西伯昌问道:"天下熙熙攘攘,纷扰复杂,有时强盛,有时衰弱;有时气运好,国泰民安;有时又气运乖蹇,国危民乱,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是因为其君主贤与不贤的关系吗?还是由于天时变化自然造成的呢?"吕尚认为,国运的昌盛与否取决于君主的贤能,而不足因为外在的原因,于是回答说:"国君不贤,国家就会危亡,人民就会变乱;国君贤明有德行,国家就会太平,人民就会安定。所以国家的福祸在于君主的贤与不贤,而不在于天时的变化。"西伯昌又问:"可以把古代圣贤君主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吕尚说:"从前帝尧统治天下的时候,上古的人都称他为贤君。"西伯昌问:"他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呢?"吕尚说:"尧治理天下的时候,不用金银珠玉作装饰品,不穿锦绣华丽的衣服,不观赏珍贵稀奇的物品,不玩弄宝贵的奢侈品,不听淫逸的音乐,不粉饰宫廷的院墙,不雕饰宫殿的甍(音méng,屋脊)、桷(音jué,方的椽子)、椽、楹(音yíng,厅堂前部的柱子),不修剪庭院的茅草。以鹿皮挡风御寒,穿粗布做的衣服,吃粗粮做的饭,喝藜藿(灰菜和豆叶)汤。不使劳役妨碍农耕、纺织的时节,约束自己的心志,治理国家以清静无为,升迁忠正守法官吏的爵位,增加廉洁爱民之人的俸禄。敬重那些孝敬父母、爱抚幼小的人,慰劳勉励那些致力于农桑耕织的人。区分善恶良莠,表彰善良的人,提倡公正操守,以法律制止奸邪诈伪的行为。对自己所厌恶的人,如果他有功也一定加以赏赐;对自己所喜爱的人,如果他有罪也一定加以惩处。赡养鳏寡孤独的人,救济那些遇到祸患而伤亡的人家。尧帝自己则非常节俭,很少征用民役赋税,所以天下百姓生活富裕,安居乐业,而没有饥寒的面容。百姓则像景仰日月一样感戴他,像亲近父母一样亲近他。"西伯昌说:"尧帝真是一位伟大的有德行的贤君!"

      西伯昌曾经向吕尚请教治国的首要任务,说:"我很想知道治理一个大国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想要使君主尊贵而人民安定,应该怎样做呢?"吕尚是主张爱民修德而治国的,于是回答西伯昌道:"爱民而已。"文王又进一步的请教:"怎样才是爱民呢?"吕尚解释道:"要时刻想着有利于民,而不要危害他们;要成就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而不要破坏他们;要使人民能得以生存,而不要杀害他们;要经常想着给予人民什么,而不要剥夺他们;要使人民生活得快乐而不感到痛苦,使人民欢喜而不愤怒。"吕尚又具体地解释说:"民众不失去职业就会获得利益;农民不失去农时就会得到收成;减轻刑罚民众就能生存;少征赋税就是给予民众实惠;少修建宫窜台榭就会使民众安乐;官吏清廉不敲剥百姓就会使民众喜悦。反之,使民众失去职业、没有工作,就是损害民众的利益;耽误农时、没有收成,就是败坏民众的事业;官吏贪污笥扰,就会引起民众的愤怒。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开明君主,管理民众就会如同父母爱护自己的子女,兄长爱护自己的弟弟一样,看到他们的饥寒而为他们担忧,见到他们劳苦而为他们悲痛,对他们的赏罚如同对自身的赏罚,向他们征收赋税如同夺取自己的财产。这就是爱民之道。"

      吕尚还向西伯昌谏言围君要拥有"六守",也就是选拔贤能人才的六条标准,分别是"仁、义、忠、信、勇、谋"。吕尚把符合这六个条件的人称为"贤人",他说:君主治理国家,必须尊崇和任用德才兼备的贤能之人才能富国强民。西伯昌问吕尚:"怎样慎重地选取符合这六个条件的人才呢?"吕尚回答说:"使他富贵从而来观察他是否作恶犯法,不作恶犯法的人可称之为仁;使他尊贵从而来观察他是否骄横傲物,不骄横傲物的人可称之为义;使他担当再任从而来观察他是否怀有二心,不怀有二心的人可称之为忠;使他奉命出使在外从而来观察他是否隐私欺骗,不隐私欺骗的人可称之为信;使他身临危境从而来观察他是否惶恐变节,不惶恐变节的人可称之为勇;使他处理各种不断变化的事情从而来观察他是否能随机应变,能随机应变的人可称之为谋。"

      在发展国家的经济方面,吕尚向西伯昌提出要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足,就要发展生产,而发展生产就应该"三宝"(农业、工业、商业)并重。他告诉文王说:"如果把农民组织在一起进行农业生产,粮食就会充足;如果把工匠组织起来进行工业生产,器具就会充足;如果把商人组织在一起进行贸易活动,财货就会充足。而让这三大行业的人都能各安其处,各从其业,民众就不会谋乱。"吕尚又辅助西伯昌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在周境内实行"九一租税制",即农人租用公田,只缴纳九分之一租税的低税制度;给大大小小的官吏"份地",作为官吏的俸禄,而且子孙可以继承,等等。这些经济政策正符合当时西周的发展状况,调动了农民在官田上努力生产、官吏们自觉地搞好份地生产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为以后灭商奠定了经济基础。

      在军事方面,吕尚提出用兵之道在于吊民伐罪、惩恶扬善,而用兵之略在于谋取不战而胜。于是吕尚向文王提出了"文伐"的策略,也就是不用交接兵刃而讨伐、征服敌人的策略。吕尚具体解释了文伐的策略道:"文伐的策略有十二条。一、因其所喜,顺其所好,使其志骄气盈;二、亲其所爱,分其威权,使其内部分化,廷无忠臣;三、暗中收买其手下,使之为我提供情报;四、厚赂以珠玉美女,纵其淫乐,并对其卑辞委听,顺其意而合其心,使其在邪恶的道路上不能自拔;五、对其手下的忠臣,少用贿赂的办法,而暗中设计,阻其成事,以促使其国君撤换他,然后我再对他亲而信之,并促使其国君重新启用他,这样他就可为我所用;六、收买他内部的人,离间他外部的盟国,使其人才外流而敌国入侵;七、笼络其宠爱者,暗中以利相诱,纵其轻财挥霍,造成其国库空虚;八、为其谋划而使其得利,这样他就会对我言听计从,任我摆布;九、尊之以虚名,使之妄自尊大而疏远其圣贤的人;十、对其曲意奉承以得其信任,使之视我如同亲生兄弟,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夺其权柄;十一、暗中揽其豪杰,而将我之智士和勇士推荐给他,使其周围充塞我之党徒;十二、收买其乱臣以迷之,进献美女淫声以惑之,赠送良犬宝马以纵其欲,时机一到,便可与天下共谋而伐之。以上十二条具备了,武事也就成功了。"

      为实现灭商的目的,吕尚又积极帮助西伯昌策划首先向西北和西南用兵,先征服商的一些附属方国,以进一步孤立商王朝,然后再向东发展,东渡黄河,为最后灭商扫除障碍。当时仍然忠于商的方国主要有密须(今甘肃灵台县)、黎(今山西长治市)、邗(yú,音于。今河南沁阳县)、崇(今陕西西安沣水西)等国。西伯昌原想先对邗用兵,但又想听听吕尚的意见,于是问吕尚:"我想对外用兵,您看先征伐哪个国家好呢?密须氏对我们疑心重重,是否可以先征伐密须?"管叔认为不可,说:"密须国的国君是圣明的君主,先征伐密须是不义的举动。"然而吕尚说:"要先征伐密须。"当时密须在商的属国中是力量较强的一个,它对周很不恭顺,屡次抗拒周,并且侵略它附近的小国阮和共(都在今甘肃泾川县),所以吕尚说:"先王用兵,都是讨伐那些不守道义的人,而不讨伐恭顺之国;讨伐那些险恶的人,而不讨伐易于顺从之国;讨伐那些过分嚣张的人,而不讨伐那些还不怎么坏的国家。"文王说:"您说得对。"于是决定对密须用兵,并把密须消灭了。接着又相继消灭了黎、邗、崇等国,还打败并驱逐了西北方面的犬戎,解除了他们对周的威胁。这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使周的势力范围迅速扩大,成功地实现了孤立商王朝的战略目标,为后来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而在这一系列胜利中,"吕尚之谋计居多",据说多是一些"兵权和奇计"。这所谓的"兵权和奇计",大概就是运用的"文伐"的策略吧,因此后世谈论兵法权谋的人,都推尊吕尚为本谋。

      西伯昌灭崇之后,便在崇的故地沣水西岸兴建丰邑,并把国都从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迁移到丰。此后不久,西伯昌由于长期操劳于国事。染疾而亡。西伯昌临终的时候,太子姬发在身边,于是西伯昌召来吕尚,心怀遗憾地说道:"唉!上天将要抛弃我了,我要把周朝的社稷嘱托给你。现在我想学习一些至理名言,以便明确地传给子孙。"吕尚忍住内心的哀伤,回答道:"您要问些什么呢?"西伯昌仍然心系国家之事,于是向太公问道:"先前圣贤的治国之道,他们有所废止,也有所实行,可以把这些讲给我听吗?"吕尚说:"见到善事却怠惰不为,时机到来却迟疑不决,知道不对却泰然处之:这三者是先人治国所以废止的地方;能柔能静以待己,能恭能静以待人,能强能弱以接物,能忍能刚以待机:这四者是先圣治国之策得以实行的原因。所以公义胜过私欲,国家就会昌盛;私欲胜过公义,国家就要衰微;为政勤恳胜过怠惰,国家就会吉祥;怠惰胜过勤恳,国家就会灭亡。"

    第三节 辅武王孟津会诸侯


      西伯昌死后,太子姬发即位,这就是后来的周武王。武王尊称吕尚为"师尚父(音fǔ)",让他辅佐自己完成文王未竟的灭商大业。武王即位时,东至嵩高(即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县),南及江汉,北上太原,西到巴蜀,这广大范围内的邦国和大部分少数民族部落,都已归附于周。据说当时周的势力范围,已经达到三分天下而有其二。其他地区"殷之叛国"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东夷诸部的叛离情况更为严重。在这种形势下,周武王又在沣水东兴建镐(音hào)京,作为新的都城,积极进行灭商准备。

      武王也经常向吕尚请教一些军事问题。一次,武王询问太公,"用兵之道,究竟是怎样的"?吕尚说:"用兵之道,贵在专。专一才能通达兵道,把握制胜的神机。"又说:"圣王把兵看作凶器,不得已才用之。现在商王滥用兵威,只知生存而不知灭亡,只知享乐而不知祸殃。虽然,生存并不在于能考虑到灭亡,享乐并不在于能虑及祸殃,而在于能考虑到决定生死祸福的根源。大王您如果已经考虑到了问题的源,还用忧虑它的流吗?"武王又问:"如果两军相遇,各自固守壁垒,互相对峙,谁也不敢先发动进攻,而我想袭击对方,但又不能保证胜利,该怎么办呢?"吕尚回答道:"使我军外示混乱而内整饬,外示饥饿而实际饱食,内藏精锐而外示愚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谋策划而严守机密,高筑壁垒而埋伏精锐,兵士衔枚而廖若无人,使敌方不知我谋而放松戒备,欲击其东而攻其西,这样就可以迷惑敌人而夺取胜利。"武王又问:"如果敌人知道了我们的计谋该怎么办呢?"吕尚说:"用兵制胜之术,在于密察敌情,抓住有利战机,迅速进击,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而决不可泄露我方机密,为敌所乘。"

      有一天,武王姬发问吕尚:"我打算减轻刑罚而又能树立我的权威,少施行一些赏赐而又能使人们从善,少颁布一些政令法规而民众又都能自觉按一定的规范行事。请问师尚父,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吕尚回答武王说:"如果你杀了一个人就能使一千个人害怕而不再犯罪,杀两个就能使一万个人害怕而不再犯罪,杀三个人就能使三军军威大振,那么你就把他们杀了。如果你赏了一个而使一千个人高兴,赏两个人而使一万个人高兴,赏三个人而能使三军上下都高兴,那么你就赏他们。如果你能通过法律条令约束了一个人而使一千人遵照执行,那么你就用这法律法令去约束他。如果你能通过禁止两个人的错误行为而使一万个人不再去犯错误,那么你就玄禁止。如果你能通过教育三个人而使三军上下都受到教育,那么你就去教育。总之,能够杀一个而惩戒上万人,赏赐一个而激励更多的人,这才足有道明君的权威,幸福之所在啊!"武王听了,顿开茅塞,照着吕尚的话去做,时时慎于刑赏,力求令行禁止,于是周国的政治更加清明,背叛殷商而依附周国的人越来越多,出师伐纣的日子已经指日可待了。

      武王即位的第九年,在吕尚的协助下,策划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盟会,实际是一次灭商的军事演习。这次军事演习的目的,主要在于观察一下天下人心的向背和各诸侯国的态度。这次会盟,准备东渡黄河,约各国诸侯会集于孟津,而由吕尚担任军事总指挥。大军出发前,吕尚左手持着象征军事统帅权的黄钺(一种长柄的黄色大斧),右手拿着白旄(饰有白色牦牛尾的军事指挥旗),召集全军举行誓师大会,并发布命令说:"勇猛的官兵们,集合好你们的队伍,准备乘船渡河,后至者斩!"于是大军出发,并顺利抵达孟津。天下诸侯纷纷响应,据说当时不期而会的诸侯就有八百之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津之会"。这次盟会,标志着天下诸侯大都叛商而听命于周,周的"王业"已基本形成。当时诸侯们都鼓励武王说:"可以伐纣了。"但武王考虑到时机还没有完全成熟,决定回师。回师后,吕尚帮助武王又积极地准备发布伐商的战争檄文,向各诸侯国宣告伐商的誓言:"只有天地是生长万物的父亲和母亲,只有人是万物中最灵的动物。忠诚聪明的人为天子,天子就是人民的父母。如今的商纣,不敬奉上天,使得灾害降于人民。纣整天迷于酒色,肆无忌惮地施行暴政。一人有罪而诛及其父母兄弟,任官不用贤才却只因父母的官爵而宠任其子弟。他的宫室、楼台、亭阁、陂池极尽奢侈之能事,以残害于你们广大的人民。又用炮烙之刑杀害忠良,剜孕妇的腹腔以察看究竟,上天大为震怒,命令我文王,敬奉天命,以除邪恶。文王大功未成而去世了。所以我姬发,与你们众多诸侯观察殷商政治的得失。而纣王毫无悔改之心,傲慢无礼地坐着,废弃对上帝百神的祭祀,对祖宗宗庙的祭祀也置之不顾,所有用于祭祀的牛、、豕以及鲜美的谷物等,全被盗贼所窃。于是纣王自我解释说:‘我有亿万人民,我有天命保护,任何人不能轻侮于我。’他对于自己的胡作非为毫无悔改,上天保佑下民,为之立君,使人民有所依靠。为之立师,使人民接受教育。只有这样的君师,才能配合上帝,安定天下四方。有罪当罪,无罪当赦,我怎么敢离开这个宗旨而一意孤行。力量均等,有德者胜。德行均等,秉义者胜。纣王有臣民亿万人,则有亿万条心。我只有臣民三千人,但共同一心。商纣的罪恶已经盈满,上天命我来诛杀他,我若不顺天诛纣,我的罪过和纣的相同。我姬发日夜恐惧,接受命令于文王之庙,告于上帝,祭祀大社,与人民大众一道,奉天命以讨伐商纣。上天哀怜人民,民有所欲,上天必然顺从。你们大家辅佐我而永远使四海清平,现在正是时候,不可失去天时。"这就是著名的《尚书·太誓》一文的上篇。

      商王朝的有识之士也早已觉察到了殷商的败落与周国兴盛的迹象。早在文王把黎国灭掉后,纣王的大臣祖伊看到了周人的势力东渐,而商王朝在西北的势力已大大缩小,就急忙跑去向纣王劝谏说:"上天已经断绝我们殷国的寿运了。不管是能知天命吉凶的人的预测,还是用大龟占卜,都没有一点好征兆。我想并非是先王不帮助我们这些后人,而是大王您荒淫暴虐,以至于自绝于天命,所以上天才抛弃我们,使我们不得安食。而您既不揣度天意,又不遵循常法。如今即使是我们国家的民众,也没有不希望殷国早早灭亡的,他们都说:‘上天为什么还不显示你的威灵?灭纣的命令为什么还不来?’大王您如今想怎么办呢?"纣王却回答道:"我生下来做国君,不就是奉受天命的吗?"祖伊回去后只好无奈地说:"纣已经无法规劝了。"

      孟津会盟之后过了两年,商纣王更加淫乱昏虐,商王朝的各种矛盾更加尖锐激烈,商的上层统治集团开始分裂。微子多次劝谏纣王,纣王不听,微子为避祸而逃离了商。箕子也劝谏纣王要励精图治,不要沉湎于酒色,纣却置若罔闻,箕子为避祸而装疯为奴,结果纣还是把他给囚禁起来。纣的叔父王子比干看到这种情况,说:"为人臣者,不能不以死相谏。"于是竭力劝谏,而且连谏三日不离去,纣王一怒之下竟把他给杀了,还剖开他的心来看是否有七窍。商朝当时有个叫商容的贵族,是个贤人,百姓都很爱戴他,纣却把他废为庶人,据说商容后来到太行山隐居去了。在这种情势下,商王朝人人自危,惶惶不安,成天提心吊胆,许多大臣都离纣而去。太师疵和少师强抱着祭祀时演奏用的乐器投奔到周,内史挚也带着图籍典册逃亡到周,殷商王朝出现了土崩瓦解的局势。而这个时候,殷纣王又集结了商朝的主力军队远征东夷,商人对东夷人曾发动过多年的战争,这次征伐却遭到了东夷人的强烈反抗,商朝由此陷入了对东夷战争的泥淖之中,并为此付出了极大的牺牲:族人战死或被掳去当奴隶,牲口和财物大量被抢走或毁坏掉。殷纣王因此而众叛亲离,孤立无援,而他却仍然一意孤行,以天子自居,自高自大,迷信鬼神和天命就在自己身上。

      与此同时,周已羽翼丰满,国势日隆。整个形势对于灭商来说,都极为有利。于是周武王问吕尚:"商的仁人、贤人都逃亡了,您看现在可以讨伐商了吧?"吕尚审时度势,认为伐纣的时机已到,于是对武王说:"我听说,了解天道的人不怨天,了解自己的人不怨人。先谋划而后行事就会昌盛,先行事而后谋划就会败亡。天授予我而我不取,反而会遭受罪责;时机到了还不行动,反而会遭受祸殃。只有夏天的枝条才可打结,只有到冬天水结成冰才可折断。现在时机已到,难得而易失!"于是武王决定伐商。武王又问吕尚:"我想不战而知胜,不占卜而知吉利,有办法做到吗?"吕尚说:"有办法。如果大王得民心,而图谋讨伐无道的人,那就不战而知胜;任用贤能的人,讨伐邪恶的人,那就不占卜而知吉利。现在纣以为人民和贤能者都对他是有害的,而大王则以为是对我们有利的,这样,即使不属于我们的人民,也可以为我所用呢。"武王说:"说得对。"于是武王整顿军旅,厉兵秣马,准备正式出兵伐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