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志》第二辑 里籍居处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8 属于:姜子牙
  • 继太昊伏羲氏之后,姜姓炎帝神农氏部族成为东夷的大族。他们开发着滨海地区的自然资源,创造着上古东夷文化。姬姓黄帝族侵入东夷,对东夷人的财物实行剥夺,对东夷人的人身实行部分占有。但他们没有也无法消灭传统的东夷文化,更无法剥夺或消除东夷人,主要是姜姓族人的超前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作为东方氏族的首领,唐、虞继黄帝而先后兴起,他们开始调动东夷民族的首创精神而为己所用。因此,作为共工蚩尤之后的伯夷被授以众诸侯之长,封国于吕,并使之执掌制礼、立刑的重任,姜姓族人衰而复兴。“下论孔墨,上述羲炎”(《温国文正公集·稷下赋》。),说明由炎帝裔族传承和发展的羲炎文化没有也不可能被截流、被替嬗。 唐、虞以后,伯夷子孙的封国很多,申、吕、齐、许最为著名。申是姜尚先祖的始封,在今陕西山西之间,直至周宣王时有一部分东迁到谢(今河南南阳)地立国,近于吕、许。留在原处的部分称西申,或称申戎,也叫姜氏之戎。西周末曾联合犬戎攻幽王而扶立平王,后灭于秦。 伯夷受封,姜姓族人复兴,故炎帝后裔遍布夷夏各地,其族人繁育众盛,三代未衰。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载晋人将执戎子驹支。驹支就是姜戎氏,即申戎之君。驹支对范宣子说:“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杜注:“四岳,方伯,姜姓也”“四岳之后皆姓姜。”驹支自谓诸戎,说明姜姓族人众盛,止于春秋战国时期,仍有己氏之戎、北戎、允姓之戎、伊洛之戎、骊戎、戎蛮、山戎等多支。夏商之际,申、吕衰落,姜尚的高祖回归到东夷地区。淄、潍、沂、沭、淮、泗流域是他们的聚居点,而姜尚一支则迁回到沭水中下游的近海处,即今山东江苏毗连的沿海一带,主要包括今莒县、日照、赣榆、郯城等曾属郯郡、东海郡或琅邪郡的市县。故《吕氏春秋》称姜尚为“东夷之士”,而《史记》则称姜尚是“东海上人”。 东夷与中原相对, 地域广阔。 古代“东海”则指今黄海或兼指今东海北部,如《礼记·王制》或《战国策·楚策》所指。《礼记·王制》:“自东河至于东海。”注:“徐州域”;又《战国策·楚策》:“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按:东海即东海郡,太史公以其当代区划称指。应劭说:高帝所置东海郡即秦所置的郯郡,领海曲等38县。海曲县有东吕乡东吕里,是姜尚的祖籍及生地,也是他曾经“避纣,居东海之滨”的故地。 东吕乡东吕里因三代吕氏族人聚居而得名。古地名沿用至秦汉魏晋而不改。吕、莒本是一字。古人以地为氏,从夏商之世迄于秦汉,吕、莒故地一直是伯夷裔子吕氏族人的居地。周初大封建,立莒子国于此。西汉为城阳景王刘章的封国。新莽天凤四年(17年),海曲人吕母在莒城一带聚众起义,远近响应。可知当时莒地的吕氏族人依然众盛。第二年,琅邪人樊崇继吕母之后再在这里起义,声势更大。不久,东海人谢禄等起兵响应,震动王莽朝。莒历代为国、为州、为县,即今山东莒县。东吕乡东吕里固在莒城东南60里处,原属莒县,今属日照市。 海曲县置于西汉,东汉改名为西海,其地即莒县东南近海处。日照县始置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今为日照市。 为寻求进身用世的机会,为实现“兼利天下”的意愿,姜尚数度离故乡,走投各地。他先后寄身于商都朝歌,漂泊于棘津,流落于孟津,奔波访旧各故诸侯国,察风情,观时变,先栖身于河内,后垂钓于渭阳,关中、关东、周原、商都,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行迹;申、吕作为他先祖的故封,姜尚不辞摩顶放踵,觅祖武,求先德,走访于河、洛各地。多年栖迟之所,多处浪迹之地,必有遗存遗物,必有遗迹逸事或逸闻。也正因如此,造成了姜尚故里多地的歧说。但是,姜尚的故里不离其姜姓吕氏族的聚居地。故知“东夷之士”和“东海上人”之说本是渊源所在。 故里问题另外尚有汲县说、冀州说、魏邑说、许州说和不知何许人说,详情参见所附诸说资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