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志》第一辑 姓氏名字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8 属于:姜子牙
  • 姜尚炎帝神农氏的裔子。《太平御览》七八引《帝王世纪》说,炎帝“神农氏,姜姓也”。以氏族之姓为姓,所以姜尚姜姓。 姜姓氏族作为上古东夷的土著,有共工蚩尤伯夷等部族首领先后兴起。他们以反抗外族侵略、保卫本族领土著称,因而是上古的强项民族。这种强项精神,延至汉初田横兄弟及海中五百壮士的不屈而死,犹见遗风。 关于共工,《山海经》《国语》《淮南子》《史记》《汉书》《补史记·三皇本纪》等史籍都有记载。按:《国语·周语》,共工是神农氏之后。共工是第一个与水害抗争的部族。他们发明了“以水乘木”。“乘木”当是舟船的雏型。《易·系辞》“刳木为舟, 剡木为楫。 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的记载,正说明了“乘木”的发展过程和共工的贡献。 多智多力可以称强。所以《汉书》说“共工霸九州”,《三皇本纪》说“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而《淮南子·天文训》则称共工是胜利的英雄。毛泽东在1931年春写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自注道:“毛按: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 共工治水虽然没有得到最后成功,但他迈出了平治水土的第一步,因而称霸称强。高诱注称“其后子孙任智刑以强”,当指蚩尤、伯夷、姜尚、齐桓公等而言。 关于蚩尤,《通鉴》注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好兵喜乱,作刀、戟、大弩……”此外,《尚书》《山海经》《管子》《吕氏春秋》《河图》《春秋元命苞》《竹书纪年》《尸子》《世本》等等多种史籍都有记载。或称“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或称“造冶者,蚩尤也”;或称“蚩尤造九冶”。蚩尤是金属兵器的发明人,以武勇威震天下。作为中原氏族的部落首领,姬姓黄帝侵犯东夷,遭到了蚩尤的坚决抵抗,使黄帝连受重挫。黄帝到处搬兵求助,最后蚩尤终因寡不敌众被黄帝战败。王献唐指出:“神农之后有蚩尤,蚩尤之后为三苗,推之江汉诸蛮,皆神农后也。”(②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齐鲁书社,1985年。)这与《左传·襄公十四年》 “谓我诸戎, 是四岳之裔胄也”的说法完全一致。王献唐又说:“《史记》:‘蚩尤作乱,不用帝命’。帝指黄帝。不肯屈服,故不用其命。”?②蚩尤战败,黄帝占领了东夷。东夷姜姓土著便成为黄帝族的奴隶。从此开始了炎黄文化的融合。王献唐的话就道明了这一点。但是,蚩尤毕竟留下了很大的影响:黄帝杀死了蚩尤,引起了天下的扰乱,黄帝不得不“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人都说蚩尤没有死,故“八方”复归安宁(《龙鱼河图》。)。《史记·封禅书》说:齐有祠八神或八主的古俗。八神之“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冢)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汉书·郊祀志》也有与《史记·封禅书》相同的记载。汉高帝祀蚩尤。秦始皇汉武帝都先后来齐礼祠蚩尤。《皇览》说:“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墓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郡钜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晋书·地理志》载:兖州东平国寿张县有蚩尤祠。又青州乐安国临济县也有蚩尤祠…… 作为黄帝族的罪人,蚩尤受到历代东夷人乃至帝王的礼祠崇拜,除了他的武功,为保卫同胞和领土而杀身成仁是主要原因。正是因为共工和蚩尤等的强项精神,姜姓族人都受到了黄帝族的贬黜和压迫。但姜姓族人繁衍众盛,到继黄帝而兴起的之世,姜姓族人的智力和武勇更盛而不衰。《尚书》说:舜命伯夷掌管祭天、祭地、祭祀祖庙之礼,又命他制定五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唯赖姜姓族人肇基了先礼后法的治国之道。 《国语·周语》 说:尧命共工的从孙伯夷佐禹治水,有大功。以“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而命伯夷为四岳,任诸侯之长,并使恢复姜姓,以继承炎帝之业;封国于吕,姜姓氏族复兴。申、吕、齐、许都是伯夷子孙的封国。申是姜尚先祖的封国,逄伯陵为殷代诸侯,立国于齐,也是姜尚的先祖。《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对曰:‘……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 因之,有逢(逄)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杜注:“逢伯陵,殷诸侯,姜姓。”孔疏:“逢伯陵,是殷之诸侯。”《炎黄氏族文化考》:“炎帝生器,器生钜,钜生伯陵,居齐,为太公始祖。”此处省略共工、蚩尤、伯夷等数代。贾逵《国语解诂》说:“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表明共工继炎帝之后而立,是东夷姜姓族人的先期首领之一。 由以上而知姜尚姜姓吕氏,名尚,字牙,或尊称为子牙。文王访姜尚于渭滨,与他交谈之后大喜,说:我先君太公早已说过:定有圣人来佐周,周国会因之兴盛起来。他说的圣人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世又称姜尚为“太公望”,意即周太公所久盼望的人。或说姜尚为周代齐国的开国君主,故称齐太公,后则省称为“太公”或“姜太公”。以姓命名,姜尚有姜子牙、姜太公等称号;以氏命名,姜尚更有吕尚、吕望、吕牙等称号。此外,姜尚还被称为“臧丈人”。《庄子·田子方》说:周文王视察臧地,看见一丈夫垂竿而钓。但他的钓钩无钩,似钓而非钓。文王想举他为官而任以国政,又怕大臣父兄以事出突然而不安;想将他弃置而不用,却不忍万民无所仰仗和依托。熟思一夜,天亮嘱大夫们说:我夜来得一梦,梦见一男子面黑而多髯,骑一匹毛色不纯、偏蹄朱红,大声呼告我说:把国政交给臧丈人,老百姓可得好日子过。众大夫蹴然而异口同声说:这是先君太公吧!文王说:要不占上一卦?众大夫说:先君之命,我王不必怀疑,何需占卜? 文王于是迎接臧丈人入朝,授他以国政……丈人为政三年,移风易俗,上下安宁,君臣各行其道,尽职尽责,不需劝谏规矩,同规同度同制,国家大治。……这位臧丈人就是姜尚,虽然被庄子寓言化了,但却是历代注家的共识。 总之,姜尚的名号很多。虽然他的名号不是成于一时,而多出于后人对他的崇敬之情,故其名号无不含有褒扬的意义。文王得姜尚,深知他“用能造周”(《潜夫论》。),因之拜他为师。文王去世,武王即位,尊姜尚为“师尚父”。于是姜尚又有了“师尚父”或者“尚父”的称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