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故事:7.克服三耻:薄学、无恒、不专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27 属于:曾国藩
  •   曾国藩认为人生有了一个高远的志向,你的一些行动,诸如或进或退,或去或从,或取或舍,都不失为盲目之举,徒劳之举。为此他说:

      愧奋直前,有破釜沉舟之志,则远游不负。若徒悠忽因循,则近处尽可度日,何必远行百里外哉?

       这正符合中国古代寓言所讲的人生原理,那则寓言说一只头鹰因当地人厌恶它的叫声而欲迁往别处。其时有人问它,说"子能更鸣乎?"意思是说你能改变自己 的叫声吗?否则,你搬到新的地方不也同样会遭到人们的反对吗!立志也是如此,正如曾国藩所说,若无破釜沉舟之志,何必远行百里外哉?

      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一个志气十足的曾国藩经营自我的意志是多么坚强。从某种角度上说立志并不难,难的是时时刻刻按照自己的志向去踏实苦干,勤恳地践履自己的志向。曾国藩说:

       余自咸丰三年(1853)冬以来,久已以身许国,愿死疆场,不愿死牖下,本其素志。近年在军办事,尽心竭力,毫无愧怍;死即瞑目,毫无悔憾。他还说:余 自从军以来,即怀见危授命之志;丙戌年在家抱病,常恐溘逝牖下,渝我初志,失信于世;超复再出,意尤坚定;此次若遂不测,毫无牵恋。自念贫窭无知,官至一 品,寿愈五十,薄有浮名,兼秉兵权,忝窃万分,夫复何憾!

      尽管这样,曾国藩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总觉得尚有背离了自己志向的地方。他说:

       余生平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岸,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认,薄学也;每做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无恒也;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 家之体,遂至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多,废搁殊多,不专也。他还说:日月如流,倏已至暮年。学业既一无所成,而德行不修,尤悔 丛集,自顾竟无剪除改徙之时,忧愧曷已!

      正是这种深深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才使得曾国藩在做人、做事中能够比常人更多地具备主动性、紧迫感和自觉性。有了这种意识,才能够经常地将自己的行为与目标进行对照,从而校正人生的方向,矢志不渝地走向前方。

      曾国藩语录精粹:

      余尝细观星冈公仪表绝人,全在一重字。余行路容止亦颇重厚,盖取法于星冈公。尔之容止甚轻,是一大弊病,以后宜时时留心,无论行坐,均须重厚。早起也,有恒也,重也,三者皆尔最要之务。早起是先人之家法,无恒是吾身之大耻,不重是尔身之短处,故特谆谆戒之。

      ——咸丰九年十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