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厚黑诛心智典:残杀李秀成以绝后患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27 属于:曾国藩
  •   李秀成与湘军作战十几年,是最了解湘军底细的知情人,生擒的李秀成成为曾国藩手中的烫手山芋。

      太平天国后期,李秀成实际上成为了太平天国的核心,与其说是湘军与太平天国斗,不如说是曾国藩与李秀成斗。势均力敌的对手往往是最理解对方的人,多年的征战,曾国藩对满清多有不实之言,李秀成是最好的人证。

      攻克天京,对于湘军最好的结果不是生擒李秀成,而是见到李秀成的尸体。

       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天京城墙终被湘军炸塌了一个缺口,想要凭借高大坚固的天京城墙来作为同湘军对峙的条件已化为泡影。李秀成眼见着太平天国经营 11年之久的天京,被大火所吞噬,但面对着残酷的事实,何去何从,他还真有些束手无策。此时,幼天王已从天王府跑至忠王府来寻求保护,尽管天王洪秀全一再 对他表示不信任,但他仍不忍舍天王的骨血于不顾。

      于是,李秀成集合200余骑兵,千余步兵,挥泪辞别母亲、胞弟、侄儿,保护幼天王躲 避到清凉山,见幼天王骑着一匹劣,时有掉队的危险,遂将坐骑让与幼天王,自己骑着劣马。他先后率领人马欲冲出北门、水西门、小南门,均没成功。三更以 后,命令大家穿上清军号衣,从太平门倒墙缺口冲出,才出千余人。李秀成一行人马,经孝陵卫向句容大路逃去,沿途驻扎的湘军多半入城参予劫掠,绝少有阻拦。 但由于李秀成胯下的这匹劣马已经精疲力尽,渐渐脱离大队,与幼天王相失。无奈李秀成只好逃至方山附近的一座荒山,以寻脱身之法,但在六月十九日即被俘。

      赵烈文在日记中记述了如何俘获李秀成的经过,

      "伪忠酋系方山民人陶大兰缚送伊(即萧孚泗)营内,伊既掠美,禀称派队擒获,中丞(即曾国荃)亦不深究。本地之民一文不赏亦可矣,萧又疑忠酋有存项在其家,派队将其家属全数缚至营中,邻里亦被牵曳,逼讯存款,至合村遗民空村窜匿,丧良昧理,一至于此,吾不知其死所。"

       由以上材料记载来看,李秀成并非是由萧孚泗亲擒,而是逃到方山以后,由于所携带的财物引起老百姓的争执,起了冲突,李秀成才藏身不住,被两个老百姓缚送 萧孚泗营。曾国藩秉奏由萧孚泗亲擒李秀成,无非就是为了报功,这样曾国荃和萧孚泗不仅获得了"擒获敌首"的大功,同时萧孚泗也由纵敌劫财,残虐百姓的罪 人,而一跃被封为功臣,后来又居然被封为一等男爵。

      7月23日,李秀成被押至曾国荃大营,曾国荃亲自审讯李秀成,当时的场面是曾国荃 穷凶极恶,"置刀锥于前,欲细割之。或告余,余以此人内中所重,急趋至中丞处耳识止之。中丞盛怒,于座跃起,厉声言:‘此土贼耳,安足留,岂欲献俘耶?’ 叱勇割其臂股,皆流血,忠酋殊不功。"

      这时的李秀成,在曾国荃惨无人道的行径面前,看到的是死路一条,虽然此时周身被锥刺遍,流血不止,但仍然毫无惧意。然而,当晚上赵烈文探视李秀成时,在曾国荃淫威面前凛然不屈的李秀成,却被赵烈文一番心平气和的话语所感动,明显地流露出"乞活"的想法:

       晚同周朗山至伪忠王处,与谈良久……余问:"在伪朝亦知其不足恃耶?抑以为必成也?"曰:"如骑不得下耳。"余云:"何不早降?"曰:"朋友之义,尚 不可渝。何况受其爵位,至于用兵所到,则未尝纵杀,破杭州得林福祥、米兴朝皆礼之,官眷陷城者,给票护之境上,君无独所闻乎?"……又曰:"今天京陷,某 已缚君视天下遂无事耶?"余曰:"在朝政清明耳,不在战克,亦不在缚汝"。……因问:"汝今计安出?"曰:"死耳。顾至江右者皆旧部,得以尺书遣散之,免 戕贼彼之命,则瞑目无憾。"言次有乞活之意。余曰:"汝罪大,当听中旨,此亦非统帅所得主也。’遂俯首不语。"

      7月28日曾国藩从安 庆顺江东下,到达江宁(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市)。从赵烈文处了解到了李秀成有"乞活"想法的曾国藩,在亲自讯问李秀成时,便因势利导,一改曾国荃暴 跳如雷的狰狞面目,如同在和老朋友交谈一样地进行讯问,言谈话语中有意流露出对他的赏识,曾国藩审讯李秀成时曾说:"若亦人杰也,不早遇知己,乃至此,可 惜!可惜!"

      这就使李秀成有了一个错觉,以为曾国藩真的赏识他,于是便对曾国藩产生了感恩思想。当曾国藩要其写下《自述》时,他欣然允命,在囚笼中忍着痛苦,以一天写七千字的惊人速度,奋笔疾书,在短短的九天时间里,写出了长达数万字的《自述》。

       铁笼中的李秀成,由于抱着"乞活"的渴望,因此,在《自述》中竭尽奉承之能,一味颂扬,对曾国藩、曾国荃进行了肉麻的吹捧。如:"恩深量广","中丞大 人量广","仁爱惠四方,兼有德行之心","满天同歌而颂中堂、中丞大人恩德巍峨"等等,那么曾国藩究竟有什么恩德,能使李秀成进行如此的感激,只因为他 没有像曾国荃那样对其进行残忍的肉体摧残吗?还是因为他曾对其抱以惋惜,使之感觉遇到知遇之恩?

      当然不是,李秀成的媚词,不过是为了 想达到幻想中的目的而已,希望曾国藩、曾国荃真的能"仁爱惠四方",枉开一面,免其不死。为达到这一目的,将其对天王洪秀全的猜忌所引发的怨恨跃然纸上, 骂洪秀全"不修德政",是"蒙尘之主",而自己为之奋斗了十年,实是"未逢明主",为此情愿做洪秀全的逆臣,凭借自己在天国的威望,来招降余部,并提出了 "招降十要"供曾国藩进行参考。并提出如若"中堂不信我有此为,仍锁在禁,容我办为,付人我用,可在皖省居中,两岸好办。心虔有余,无二意,如承因(恩) 肯纳,具(惧)办齐全,决不负意。"为的就是要表示出自己"先忠于秦,亦丈夫信义;楚(定)肯用人,亦而死报"的决心。

      李秀成的乞降言词,对于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来说,无疑是一个背叛,在他英雄的一生中,留下了这明显的污点,但这不能导致人们对他应有历史功绩的抹煞,他仍不失为一位为太平天国做出极大贡献的人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