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故事:衔恨起兵创大业,兵败宁远抑郁终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5 属于:努尔哈赤
  • <a href=/renwu/NuErHaCh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努尔哈赤</a>
    努尔哈赤
      坎坷少年,军门立功

      努尔哈赤出生在一个自元朝起就世代为官的贵族家庭。到明朝年间,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被明成祖朱棣封为 建州卫指挥使,并率部落南迁到图们江下游(今朝鲜会宁)定居。女真部落间互相征伐兼并的事情延续不断,到努尔哈赤出生的时候,女真各部之间的争斗依然没有 停息,这便给了自小就渴望建立一番功业的努尔哈赤以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

      努尔哈赤10岁的时候,母亲便因病去世了,由于继母对待他和弟弟非常刻薄、阴毒,因此,在努尔哈赤15岁那年,他就带着10岁的弟弟舒尔哈齐离家出走,投奔了外祖父王杲。

      王杲由于长时间和汉人打交道,因此汉化较深。在祖父王杲的影响下,努尔哈赤也结识了不少汉人,并学会了汉语和汉字。努尔哈赤当时最喜欢看的两本书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看到精彩处,他常常是情不自禁地拍手称赞,也正是这些英雄事迹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个少年。

       王杲是建州女真部落中著名的首领之一,随着自身势力的逐渐强大,王杲开始与明王朝作对。万历二年(1574年),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率兵消灭王杲,王杲 及其家属被杀,机智的努尔哈赤当即跪在李成梁的面前痛哭流涕,因而被李成梁收为随从和侍卫。此后,善于骑射的努尔哈赤因作战英勇、屡建战功而深受李成梁的 赏识和器重,李成梁待努尔哈赤也如儿子一般。

      三年后,对外祖父被李成梁所杀而怀恨在心的努尔哈赤借口回家成亲,离开了李成梁,并在结婚后另立门户。此后在辽东地区的六年游历生活,使努尔哈赤的人生见识和军事才能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到了25岁时,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被讨伐女真部落的明将意外给杀害了。噩耗传来,努尔哈赤悲痛欲绝,愤然责问明朝驻边官吏,为何杀死他一向忠于朝廷的 祖父和父亲。那官吏自知理亏,无言以对,只好抚慰努尔哈赤,并让他袭任祖父之职,担任现任的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努尔哈赤为了报仇,强忍了心中的仇恨,接受 了明朝的抚慰。

    誓师复仇,统一女真

      原来祖父及父亲的突然丧命是因为明将受建州女真图伦城主尼堪外兰的唆使而致。 为替父祖报仇,努尔哈赤整点出父祖的十三副遗甲,率领不足百人的部众,击败并杀死了帮助明军的尼堪外兰。此后,努尔哈赤东征西讨,势力日益扩大,万历十五 年(1587年)在烟筒山下建费阿拉城称王,并很快将整个建州女真统一在他的麾下。

      努尔哈赤的崛起,成为居住在开原以东和松花江中游 一带的海西女真的心腹大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海西女真各部集三万兵,分三路向建州进攻。当时,大家听说三万人马来攻建州都非常惊惧,努 尔哈赤却泰然自若地对众人说:"九部联军号称三万,但不过是些乌合之众;我们尽管人少,却心齐志坚,又能立险扼要,以一当十。只要先击杀他们的头目,其部 属必会不战自溃。"听了这番鼓动,将士们顿时信心倍增。战斗打响,努尔哈赤身先士卒,宛如天神一般神武无敌,力斩联军首领布斋,联军没了首领,顿时溃不成 军,这一仗努尔哈赤大获全胜,从此威名远震。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九月,叶赫与哈达两个部落之间发生冲突。哈达首领孟格布禄自 知不是叶赫对手,便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送到费阿拉城做人质,请求努尔哈赤派兵相助。这无疑给了努尔哈赤一个出兵的良机。他即刻派费英东、噶盖率领两千兵马前 去救援。叶赫得知哈达引来了努尔哈赤的援兵,顿时没了主意。后来有人提议将哈达收买,然后与哈达一起对付努尔哈赤,这样不仅可解目前之困境,还可使努尔哈 赤受挫。叶赫部派人给孟格布禄送去一封信,信中极尽威胁利诱之能事,并声言如果哈达能够捉住建州派来的两员大将,叶赫将与哈达重修前好。孟格布禄还真上了 叶赫的圈套,答应按其主意行事。得知此事,努尔哈赤火冒三丈,恨透了这个出尔反尔、过河拆桥的哈达,当即命令弟弟舒尔哈齐做先锋,率兵一千人去征伐那个恩 将仇报的哈达。舒尔哈齐率军赶到哈达城下,见敌军气势正盛,不可轻易交战,便在城下按兵不动。随即赶到的努尔哈赤冒着矢石带兵猛攻,经过七天七夜的激战, 终于攻克了哈达城,生擒了孟格布禄。

      随后,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努尔哈赤先派精兵数十人装扮成商人混入辉发城,作为内应。然后自己亲率兵马逼近辉发城下,里应外合,一举灭亡了辉发。

      万历四十年(1612年)九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讨乌拉。人强马壮、骁勇善战的建州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下乌拉六城。贪生怕死的乌拉首领苦苦哀求努尔哈赤手下留情,才保住了自己的小命。努尔哈赤命令布占泰将人质送到建州,留下军士千人驻戍,遂率大军撤回。

      第二年,布占泰再次背约,努尔哈赤又一次兵临城下。在来势凶猛的建州大军面前,布占泰丢盔弃甲,只身逃往叶赫。建州军击溃敌兵三万,斩杀一万,获甲七千副,灭亡了乌拉。至此,海西扈伦四部仅剩下叶赫一部了。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努尔哈赤发动了攻取叶赫的战争。当时叶赫有东西两座坚固的城堡,分别由两个首领金台石和布扬古坚守。勇猛善战的叶赫兵与久 经沙场的建州兵拼杀得你死我活,经过多次激战,建州兵冲入东城,叶赫人据家死守。努尔哈赤见此就传下命令:凡城内军民,投降者一概不杀。结果此令一下,叶 赫军民纷纷放弃抵抗,只有首领金台石继续带着家眷、近臣躲在堡楼上负隅顽抗。努尔哈赤的兵士准备用斧子砍毁石楼,金台石见走投无路,又想放火自焚,结果建 州兵士一拥而上,将他俘获,随即被下令绞死。东城沦陷,西城也乱作一团,没过多久,布扬古的堂弟打开城门投降,布扬古被迫投降后也被努尔哈赤绞死。

      在统一建州和海西女真的同时,努尔哈赤对海东女真诸部也采取了征伐与招抚两手并用的策略。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开始,努尔哈赤从海东女真瓦尔喀部、窝集部和尔哈部先后向建州迁入五万多人。到万历末年,努尔哈赤统一了所有的女真部落,成为女真部落真正的王。

    创建八旗,颁布满文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建立了大金国,定年号为天命。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后金"。

       为了弥补建州地区的经济缺陷,努尔哈赤一方面积极发展建州地区的经济,另一方面致力于发展与汉族地区的贸易。他用当地出产的人参、貂皮、东珠、马匹等特 产,换回建州人民缺乏的生活必需品。为了解决鲜人参容易腐烂的问题,努尔哈赤还创造了煮晒法,即把人参煮熟晒干,然后保存起来待价而沽。这样做便避免了汉 商低买高卖现象的发生。仅在抚顺地区,努尔哈赤每年就获利高达几万两白银。

      创建八旗制度,也是努尔哈赤的一大功绩。八旗制度的雏形是 女真氏族公社末期的狩猎组织。那时,每逢出师行猎,氏族成员便每人出一支箭,以十人为一单位,称"录",汉语是箭或大箭的意思。十人中立一总领,称"牛 录额真"。牛录额真即大箭主。随着女真社会的不断发展,牛录组织也日益扩大,并演变成奴隶主贵族发动掠夺战争和进行军事防御的工具,但那时候它只是临时性 的。努尔哈赤把它扩展为常设的社会组织形式。万历二十九(1601年),他把每个牛录扩充为三百人,分别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作为标志。由于兵力不断增加,万 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又将五牛录作为一甲喇,五甲喇作为一固山,分别由甲喇额真与固山额真来管辖。每个固山还设梅勒额真二人,作为固山额真的 助手。这样,原来的四大牛录便扩大为四大固山。仍以四色旗为标志,又称四旗。同时又增编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与前面四旗合称八旗。八旗制度是"以 旗统人,即以旗统兵"的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八旗兵丁平时耕垦狩猎,战时则披甲出征。八旗旗主即八个固山额真,都由努尔哈赤的子孙担任,他 们集军事统帅和政治首领的身份于一身。努尔哈赤则是八旗的家长和最高统帅,他为八旗军队制定了严密的纪律。八旗制度的实行,提高了女真的军事战斗力,也促 进了满族社会的发展。

      创制和颁行满文,对满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努尔哈赤兴起后,女真族仍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因为这时 的建州经常与明朝、朝鲜有公文来往,所以每次都只能让汉人用汉文书写。每逢向女真人发布政令,则先用汉文起草,然后再译成蒙古文。女真人讲的是女真语,书 写却用蒙古文,语言与文字的不统一为女真社会的发展设置了层层阻碍,这便促使努尔哈赤决意创制记录满族语言的符号——满文。他命额尔德尼和噶盖承担了创制 满文的任务。但他们俩都觉得女真人使用蒙古文由来已久,现在要创造自己的文字,真是困难重重,不知如何下手。努尔哈赤便让他们参照蒙古文字母,并结合女真 语言的发音方法及发音规律,通过拼读成句的方式,撰制成满文。噶盖后来因罪被杀,就由额尔德尼完成了创制满文的任务。满文的创制和颁行,加速了满族社会封 建化,加强了满族人民内部以及满汉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大败明军,迁都辽阳

      万历末年,明朝的政治已经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宦官把持朝政,党派之争激烈。神宗朱翊钧已二十多年不问朝政,整日在深宫与宫女、太监厮混,"穷耳目之好,极声色之欲",而广大人民早已不堪这种黑暗的统治,日日夜夜不停地挣扎在水深火热的痛苦生活之中。

       对于明朝内部的种种暴政恶行,努尔哈赤了如指掌,并认为这为他南伐创造了有利的社会因素。那时正逢辽东女真地区灾荒严重,饿殍遍野,整个女真社会人心不 稳,努尔哈赤认为这是一个南征大明的绝好机会。这不仅可以将女真人的不满情绪引向明朝,还可通过对明战争掠夺汉人的财富,来缓和后金的危机。

       天命三年(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春天,努尔哈赤召来众大臣,向他们宣布了自己准备出师伐明的决定。四月十三日,兵马粮草准备就绪,努尔哈赤率领 众臣众兵,祭祖告天,宣读了"七大恨"伐明誓词。第二天,努尔哈赤率领着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向抚顺进发。青年时代的努尔哈赤经常在抚顺这个明朝边防的重镇进 行贸易活动,因此对抚顺的地形了如指掌。这次他便以三千女真人要来做生意为由,让自己的先遣部队混进了抚顺城,然后来了个里应外合,一举攻取了抚顺城。抚 顺守将李永芳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束手就擒。这时,努尔哈赤派往东州、马根单的一路大军也传来了捷报。辽东总兵张承胤闻讯率兵万人仓促来援,然而这时努尔哈 赤早已带着缴获而来的大批武器辎重撤出了抚顺,并在中途设下埋伏,全歼了张承胤的援军。

      抚顺、清河两地在短短时间内相继失守,全辽震 动,告急文件如雪片般飞向京师,一向置国家大事于不顾、只一心渴求长生不死的万历皇帝此刻也坐立不安了。他亲自颁布圣旨,交九卿科道会议辽事,并当即起用 杨镐为兵部右侍郎兼辽东经略。为了进攻后金,明朝在全国加派军饷,转输粮秣,以应军需;辽东都司咨文朝鲜,胁迫其出兵,合力征讨。

      万 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杨镐坐镇沈阳,调动十几万大军,号称47万,分兵四路合力进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这时,突然天降大雪,出师日期只得向后推 迟四天。杜松和刘分别以大雪迷路和不熟地形为由,请求再缓行期,但骄傲自大又无谋略的杨镐只想着自己人数众多绝对可以取胜,因此在前路未明,敌我不辨的情 况下置各种不利因素于不顾,仍然大举进兵。明朝十几万大军压境,后金大臣顿时乱作一团,努尔哈赤却依然镇定自若,谈笑风生。

      而此时,东、北两路明军由于山路崎岖等各种原因,行军速度相当缓慢。唯独杜松一路日行百里,昼夜兼程,于三月初一来到萨尔浒。他兵分两部,一部在萨尔浒山下扎营,另一部由杜松亲自率领向东北方向的吉林崖进军。

      努尔哈赤率军迎战。奉命在萨尔浒扎寨的明军,初至萨尔浒谷口便遭后金四百名埋伏者的袭击,后军又受到八旗军的拦截,还没有开始战斗,就已经锐气大挫,兵伤马毙。

       随之,努尔哈赤挥师前往吉林崖。原来驻守吉林崖的后金军队见杜松率部抵达山脚,便从山上冲下来迎击。此时,代善皇太极率领的两旗兵马正好赶到。杜松军 腹背受敌,正准备鸣金收兵,谁知努尔哈赤率军正好赶至,挡住了明军的去路。本就士气不高的明军在经过长途跋涉之后,早已兵困马乏,腹背受敌之时便都无法支 撑,这下只能是任人宰割了,没多大一会儿,明军尸横遍野。明军主将杜松左右冲击,也未能杀出重围,最后矢尽力竭,落马而死。

      接着,北 路明军被后金的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打败,仅总兵马林等少数人脱逃。之后,努尔哈赤又命明军降卒假扮杜松的使者去催促东路明军统帅刘前来会战,刘立功心 切,果然中计,结果落入了努尔哈赤的包围圈,由于孤军深入,难以退出,兵力几乎被消灭殆尽。刘自己奋战了几十个回合,最后力竭身亡。李如柏的另一路明军出 师最晚,且行动迟缓,还没同后金交手,就接到明军辽东主帅杨镐的命令,仓皇撤军,得以保全。

      征战后金的四路大军三路被灭,一路败逃。萨尔浒之战的惨重失败使整个大明朝廷震惊,万历帝在严惩主帅杨镐和总兵李如柏的同时,随即起用因党争之祸回籍听勘的前任御史廷弼宣慰辽东,收拾败局。

      熊廷弼的到来使人心惶惶、准备外逃的百姓又安下心来,濒于溃散的军队重新焕发了斗志,一度陷于混乱的前线终于稳定下来。这一切也迫使努尔哈赤不得不谨慎从事,放慢了继续进军的脚步。

       然而,明朝内部的矛盾,又给了努尔哈赤可乘之机。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万历皇帝病死后,刚刚即位的太子朱常洛即明光宗又因吞红丸而于继位后的一 个月死于乾清宫。朱常洛的长子朱由校继承了皇位,是为熹宗。从此,统治集团内部的党争愈演愈烈。大臣之间结党营私,排斥异己,互相攻讦。熊廷弼虽然身居千 里之外的边陲,但由于他性情刚直,不受贿徇私,不巴结权贵,得罪了一些奸佞之人,遂被卷入了这场政治旋涡之中,成为被攻讦的对象。忌恨他的权贵们屡次上 书,以莫须有的罪名弹劾熊廷弼。他先后五次上疏自辩,针砭弊政要害,并请求圣上信任边吏,用而不疑。但是这时的朝政早已由魏忠贤把持,而魏忠贤肯定是不容 这些正直而固执的忠臣的,因此熊廷弼被罢免,改派袁应泰任辽东经略。

      而袁应泰根本就不懂军政管理,实属草包一个。他很快就将熊廷弼费尽心力整治好的辽东地区又弄得一塌糊涂。袁应泰又不分良莠,收纳了许多蒙古和女真的降兵,大量敌探乘机混入,成了后金的内应。

       努尔哈赤抓住这个时机,于天命六年(明天启元年,1621年)春发动了辽沈之战。他先于沈阳城外设下埋伏,然后诱敌出战。沈阳守将贺世贤在没有充分了解 敌方的情况下,轻兵冒进,结果可想而知,不但全军覆没,自己也中数箭而亡。之后,努尔哈赤统军奋力攻城。激战之中,一些原先混入城内的女真降民突然将吊桥 绳索砍断,放下吊桥,后金兵一拥而入,攻占了沈阳城。

      沈阳失守,辽阳顿时门户洞开。努尔哈赤大军赶到辽阳城下时,袁应泰自知大势已去,即使此刻不被努尔哈赤所杀,亦会被朝廷重罚,遂焚楼身亡,监军崔儒秀上吊自杀。占领辽阳后,努尔哈赤随即迁都辽阳。然后挥师南下,兵锋所指,攻无不克。不久,山海关已经在眼前了。

    迁都沈阳,安抚蒙古

       长期的激战使辽沈地区的生产破坏严重,许多人民都已逃离了这个是非之地,所以这片地方已经成了荒凉之地。新迁入的八旗军民和当地汉民,都急需恢复生产以 安定社会。天命六年(明天启元年,1612年),努尔哈赤颁布了"计丁授田"以及"按丁编庄"的命令。将大量闲废田地分给后金旗兵,将所有被俘获的奴隶均 编入田庄,这样便使原来的私有庄田转变为官田,使私有财产转变为国有财产,从而增加了征税的土地面积,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以"计丁授田"和"按丁编庄" 为标志,后金初步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

      努尔哈赤进驻辽阳之后,便开始大量任用汉官。他下令"释辽阳狱中官民,查削职闲住 者,复其原职。设游击八员、都司二员,委之以事"。努尔哈赤深知,没有汉族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支持,汗、贝勒是很难在辽东站稳脚跟的。他还多次宣布,对尽 忠效劳的汉官,要破格提升,要"嘉赏赐财",要"赏以功,给与为官",要使他们"终身享受",而且功臣的子孙可以世代承袭祖、父的官职。这项措施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后金军进入辽东初期,不少明朝官、将、生员降顺新君,献计献策,告密送信,催征赋税,迁民分地,查点丁口,追捕逃人,对巩固后金的统治起了相当 大的作用。

      努尔哈赤采取的这些措施,暂时缓和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但自天命八年(明天启三年,1623年)以后,年迈的努尔哈赤也犯下了一系列错误。

       后金天命八年(明天启三年,1623年)六月,努尔哈赤听说复州的汉民人数增加且暗地里接受明朝"派来之奸细和札付",他派大军前去镇压,大行杀戮夺其 子女和牲畜。天命九年(明天启四年,1624年)正月,努尔哈赤还遣派大批八旗官兵大范围查量汉民粮谷以"区别"汉民,凡系抗金者,一律处死,满汉关系一 时极度恶化。努尔哈赤还在十月初三的"汗谕"中命将劳动者全部编隶汗、贝勒的拖克索(庄),这样一来原来"计丁授田"的汉民失去了"民户"的身份,沦落为 奴仆性质的"庄丁",受到的剥削更为厉害。此外天命八年以后,努尔哈赤放弃了大量任用汉官的正确政策,转而采取了疏远的态度。汉官人人自危,也客观上加剧 了辽东的动乱。

      努尔哈赤晚年犯下的这些错误,严重地破坏了辽东的生产。这一"田人富谷,泽人富鲜,山人富材,海人富货"的富饶地区,竟变得人丁锐减,田园荒芜,百业凋敝,社会混乱,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悲惨现象。

       努尔哈赤迁都辽阳一年后,认为辽阳城面积过大不宜防守,遂另建新城,并将新城命名为"东京"。还将景祖、显祖的陵墓也迁到附近的鲁阳山上。后经过一番考 察,努尔哈赤认为沈阳的战略位置不可小视,西可征明,北可攻蒙古,南可御边,于是他又在沈阳大兴土木,并于天命十年(明天启五年,1625年)迁都沈阳, 使之成为后金新的统治中心。

      明后期,蒙古逐渐形成了漠西厄鲁特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南蒙古三大部,其中漠南蒙古与后金接壤。为了 消除同明军作战的后顾之忧,努尔哈赤对蒙古采取了攻抚结合、以抚为主的策略。漠南蒙古的科尔沁部曾参加以叶赫为首的九部联军,努尔哈赤尽弃前嫌,欣然与科 尔沁部通婚。他的十几个儿子都先后娶蒙古王公之女为妻,同时将后金女子嫁给蒙古王公为妻。对来朝的蒙古王公,他也是礼遇有加。努尔哈赤的这些策略,对蒙古 诸部首领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科尔沁、喀尔喀等部先后成为后金的政治同盟,同时亦成为进攻明朝的有力力量,而且也解决了一直困扰努尔哈赤多年的兵力不足的 问题。

      但是,以察哈尔部林丹汗为首的蒙古诸部,却一直与明朝交好,成为明朝抗金的同盟军。而明朝为了对付后金,也在极力笼络林丹汗。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十月,林丹汗遣使给后金送了一封信,信中自称"蒙古国统40万众的英主成吉思汗",称努尔哈赤为"水滨三万人的英主"。但林 丹汗统治后期骄奢无度,残暴至极,从而导致了蒙古国内部分化严重,不仅人心涣散,而且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他属下的一些部落将领暗中与后金来往,就连他的 两个孙子也跑到后金,向努尔哈赤叩首行礼。努尔哈赤对林丹汗始终采取孤立、打击的策略。明天启五年(1625年),林丹汗与后金的姻盟科尔沁部发生战争, 努尔哈赤立即出兵援助,大败林丹汗。

      努尔哈赤以抚为主的对蒙政策,为日后满族统一蒙古诸部奠定了基础。与蒙古交好也成为清朝历代的基本政策。

    兵败宁远,抑郁而终


       辽东地区的失陷使明朝政府深感国势的衰微,如果说此时能保住大明王朝不被后金铁蹄侵略的,那就只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山海关了。因此,大明王朝又 一次征调全国各地的军队会集山海关,全力固守,并将积极主张抗击后金的大学士孙承宗、兵部主事袁崇焕派往关外主持军务。

      孙承宗早年就 对辽东的形势特别关注,对这一片的地形也较为熟悉。广宁兵败后,他曾亲赴山海关考察,否定了兵部尚书王在晋于山海关外再修关城的计划。在朝廷无人愿往山海 关前线督师的情况下,孙承宗毅然自请出任辽东经略,得到熹宗同意。孙承宗上任后,重用部将袁崇焕,立即着手整饬边防。

      袁崇焕本来就在 边关治理边防,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原来的辽东经略王在晋手下,他的许多想法都不能实现。孙承宗上任后,袁崇焕的雄才大略才得以充分发挥,他提出要固守 山海关必须先守宁远的建议,要求重新修建宁远城。宁远(今辽宁兴城)地处辽西走廊中段,它依山傍海,地势险要,是由沈阳通往山海关的咽喉要塞。孙承宗采纳 了袁崇焕的建议,同意修筑宁远城。

      努尔哈赤此时正忙于迁都,探知孙承宗在辽西严阵以待,他一直没有贸然进攻。但不久明朝内部的党争再 起,满腹雄才伟略的孙承宗即便是守边有方,却也敌不过一手遮天的阉党魏忠贤,在党派之争中,被排挤出了朝廷,继任孙承宗的是魏忠贤的同党高第。高第精于投 机钻营,对打仗却是一窍不通。贪生怕死的他整天想的都是如何躲在山海关之内苟全自己的性命。因此,他不顾袁崇焕等人的强烈反对,尽撤锦州等地的防务,将各 城兵力强行调入山海关。孙承宗苦心经营的"宁锦防线"就这样被破坏了。只有袁崇焕坚决不撤。

      而因孙承宗及袁崇焕镇守山海关后一直愁眉不展的努尔哈赤,在得知明军撤换主帅、全线撤防的消息后,喜出望外,决定立即出兵。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亲率十余万八旗大军向辽西杀来。

       由于锦州等地的防线尽撤,一路上,后金军队长驱直入,不费吹灰之力就占据了锦州、松山等大小城池,只剩下宁远这座孤城还由袁崇焕固守着。努尔哈赤认为, 后金大军压境,袁崇焕自然没有招架之力,攻地拔城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此他便派人给袁崇焕送去招降信,用高官厚禄引诱他献城投降。袁崇焕毅然拒绝了后金的 招降,而且准备全力迎战,誓与宁远共存亡。

      努尔哈赤见袁崇焕如此坚决,敬酒不吃吃罚酒,便亲自指挥千军万马齐攻宁远城。后金的战车、骑兵、步兵铺天盖地向宁远压来。努尔哈赤采用战车同步骑结合的战术几乎是所向披靡,不知攻下过明军多少城堡,但是在宁远城下,他们的战术失效了。

      努尔哈赤指挥后金军队在宁远城下整整攻了三天三夜,部下死伤无数,他自己也负了伤,但宁远城依然固若金汤,巍然屹立。努尔哈赤知道,要想拿下宁远,必须另想他法,草率不得。在凛冽的寒风中,他带着残存的兵力撤回沈阳。

      宁远之战后不久,努尔哈赤又率兵征讨蒙古喀尔喀巴林部。受宁远之败的影响,喀尔喀巴林部背弃与后金的前约,转而又与明朝修好。但这仍然不能掩盖努尔哈赤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神勇无敌的英雄气概。

      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因痈疽突发离开了人世,享年68岁。

       努尔哈赤死去多年,但关于他的死因却始终没有定论。清代官书说他是得病而死,至于得的是什么病却没有提到。后人分析,努尔哈赤是被袁崇焕的炮火所伤而 死。袁崇焕率兵民万人架设的11门大炮很可能是英国制造的早期加农炮,炮身长、射程远、威力大,可以说是当时全世界范围内最先进的火炮。努尔哈赤喜欢亲自 上阵督战,在威力极大的火炮的猛烈攻击下,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他会不会受伤呢?朝鲜人李星龄著的《春坡堂日月录》记载,朝鲜使团的译官韩瑗来到明朝的时 候,在定远城与袁崇焕相见,亲眼目击了这次战役,战役结束后,袁崇焕派自己的手下带着礼物前往后金军营向努尔哈赤"致歉",当时,袁崇焕派去的人发现,努 尔哈赤"先已重伤",备好礼物和名马回谢,约期再战,最后终于"因懑恚而毙"。另外《明熹宗实录》中也有努尔哈赤之死的相关记载。

      但 是,也有专家对此提出质疑。如果努尔哈赤真的身受重伤,这当然是特大功劳、重大胜利,不仅袁崇焕要炫耀自己的威风,而且明朝朝廷上下、文武百官也会对这件 事大书特书,以激励军民的士气。可是,无论是袁崇焕本人的报告,还是朝廷的圣旨或者是朝臣的奏疏,都没有提到努尔哈赤受伤的事。另外,宁远战败,时间是 1626年的正月,努尔哈赤是在八月二十死去,这中间总共有8个多月的时间。史载,在此期间,努尔哈赤并没有静养疗伤而是"整修舟车,试演火器",还到 "远边射猎,挑选披甲"。四月,他还带领大军,征蒙古喀尔喀,"进略西拉木伦,获其牲畜"。五月,努尔哈赤回师沈阳。六月,他还亲自出城郭十里迎接蒙古科 尔沁部的鄂巴洪台吉来朝,根本不像是重伤之人。

      综合来看,宁远之败给努尔哈赤以沉重打击,使他"大怀愤恨而回"。努尔哈赤回到盛京 后,心情一直很糟糕,便经常以打猎、攻略小城排忧解闷。《满洲实录》记载:"天命十一年七月二十三日,帝不豫,诣清河温泉坐汤。十三日大渐,欲还京,遂乘 舟顺太子河而下。遣人召后,迎之于浑河相遇,至瑷堡,离沈阳四十里。八月十一日庚戌未时崩,在位十一年,寿六十八。国政及子孙遗命预有告诫,临终遂不言 及。"官修史书只说"不豫",后人无法知道努尔哈赤是伤,是病,是忧郁,也许是三者都有,所以伤病缠身、怒火攻心而死。当然这只是揣测,努尔哈赤的真正死 因至今还没有人知道。

      不管努尔哈赤是怎样死去的,在他的身后,后金政权里开始了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充满血雨腥风。这些都是围绕着汗位展开的。最后,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成为这场夺位斗争的大赢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