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的故事:修崇祯历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4 属于:徐光启
  •   明朝崇祯二年(1629)五月初一,根据钦天监的预测,这一天上午将出现日偏食。清晨,钦天监的官员们就爬上了北京东城齐化门城头上的观象台,忙着做 各种准备工作,他们有的用日晷来核对时间,有的看漏壶,也是为了定时间。还有的人搬出了几只盆子,里面盛着清水,这是供人们观察日食用的,因为长时间注视 太阳,会损伤眼睛,所以观察日食,采用水中倒影的办法比较好。

      根据预测,日食将于上午十点三刻得开始。可是,时间到了,太阳仍射着光芒,没有一点日食的迹象,官员们立刻紧张起来,有的人额头上沁出汗珠。因为在封建社会,日食预示着国家的兴衰治乱,所以一直是受到严肃对待的,如果预测出了差错,很可能丢官,甚至丢掉性命。

      官员们谁也没敢走开,都站在观象台上等着。直到午初一刻(就是上午11时1刻),一个黑影开始出现在太阳的西南边缘,日食开始了。

      这次日偏食,从开始到结束,共经两小时。比预测迟半小时开始,也比预测迟半小时结束。

      钦天监在日食前早把预测情况报告了崇祯帝。日食以后,他们又把实际经过情况向崇祯帝作了报告。过了几天,礼部转来了崇祯帝的一项批示:

      "钦天监推算日食,前后刻数皆有差谬。天文历法,事关国运兴衰,民生大计,岂可掉以轻心!应研究对策,防止错讹。对敷衍塞责、尸位素餐者,严惩不贷。"

      负责推算日食的官员戈丰年看了这项批示,大吃一惊,面如土色。他立即带着这张批示,到礼部找徐光启。徐光启这时在礼部任左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钦天监正是他的属下。

      戈丰年见到徐光启,也没顾上施礼就说:"徐大人,您看到了皇上给我们的批示了吗?"

      "看到了,我也着急哪。"

       "是呀,徐大人,您是知道的。"戈丰年说,"我们钦天监推算日食,都是按照元朝郭守敬《授时历》的推算方法,结果刻数不对,我们也没有办法。如果要预测 的准确,必须把郭守敬的推算方法大加修改,但要修改,谈何容易,我们哪有这么大的才能?我们只好等待下次推算错误,让皇上严惩不贷了。"

       徐光启笑了笑,安慰戈丰年说:"不要着急,我会替你们奏明的。郭守敬虽是有名的天文学家,但他的推算方法也不能说完全精确。我记得史书记载,他在世的时 候,预报日月食出现过差错。现在时隔300多年,他所实测的许多数据,误差逐渐加大,使钦天监的预测,提前几刻或推迟几刻,是常有的事,怎能保证无错?如 要完全不错,必须重新实测天文方面的许多数据,把郭守敬的历法大加修改才行。我把这意见奏明皇上,看皇上如何指示。你看如何?"

      "大人这样说,真是救了我的命了!"戈丰年说。

       提起历法,徐光启是很感兴趣的。20多年前,徐光启曾向利玛窦学过西洋历法,也同厐迪我、三拔(传教士)等人讨论过历法。传教士传来的西洋历法,虽然 不拒绝采用哥白尼"地绕日转"的先进理论,但是他们把地球看成一个球,地有经度、纬度,因而推算日食、月食,比中国旧法更准确。徐光启曾在1610年用西 法推算预测过一次日食,和实际出现的日食符合;所以1612年钦天监预测日食误差四刻以后,就有人建议由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和西洋教士共同修订历法,但当 时明神宗没有批准,也就作罢了。现在徐光启任礼部左侍郎,钦天监工作在他职权范围之内,所以,他很想把旧历法进行彻底的修改,以西洋历法为主,力求贯通中 西,制订出更精确的新历法。

      他的打算得到了崇祯帝的批准。崇祯帝决定成立一个历局,和钦天监配合,专管修订历法工作。历局由徐光启负责,从南京调李之藻来协助,并把西洋传教士华民(意大利人)、邓王函(瑞士人)请来,翻译西洋天文学理论和测算方法。

       徐光启到观象台上检查一遍,感到仪器太陈旧。天文数据出自仪器的观测,仪器陈旧,观测数据岂能精确?数据不精确,推算日月交食怎能准确呢?他决定改进和 制造新的天文仪器,学习西洋的长处。例如,"万国经纬地球仪"、"列宿经纬天球仪",虽然中国早就有过类似的仪器,但这次充分吸收了西方天文仪器的先进技 术。至于制造三架天文望远镜来观测天体,更是中国从古所无,是中国天文观测的一大进步。

      为了修订历法,徐光启主张广招人才。对那些世行天文理论,精于观测计算或精于制造天文仪器的人,不问原来有无官职,都量才选用。并且他还挑选能写会算的青年,作为学生,一面参加修历工作,一面学习天文知识。

      经过三个月的筹划和奔走,历局的工作稍有头绪了。可是就在这时候,金军逼近北京,徐光启又接受了守卫京城制造兵器的任务,他不得不暂时放下历局的领导工作,以主要精力从事制造兵器和保卫京城。

      在这次战争中,金军攻州打县,骚扰乡村,抢劫粮食,掳掠人口,明朝人民受到极大的损失。勉强可以自慰的,就是保住了北京城。按徐光启的看法,金军不敢再攻北京,也不敢再攻涿州,都是害怕西洋大炮。

       涿州的西洋大炮哪里来的呢?是澳门商人送的。葡萄牙人以澳门为据点,垄断了欧洲和东方的贸易,每年获得很高的利润。这些商人为了讨好明朝,在1629年 献给明朝四门大炮,由神父陆若汉率领军官、士兵和翻译等共24人,把大炮护送到北京。他们到涿州后,刚巧遇到金军南下,就担负了守卫涿州城的任务。直到金 军撤离,他们才把大炮运进北京。

      通过这次实战的检验,徐光启进一步认识了火器的威力。他认为中国必须仿造西洋火器才能克敌制胜。因为 西洋火器"物料真,制作巧,药性猛,法度精",打起仗来,发射快,射程远;有瞄准器,能精确命中;破坏力、杀伤力又强,小的能穿透几层铁军,大的一炮敌几 百人。西洋大炮还装有车轮,便于进退行动。

      徐光启主张趁金军撤走的时机,赶快整顿军备。他全力担负起铸炮、制火药、制炮弹以及教练使 用火器的工作。澳门来的陆若汉等人,也被他挽留下来,协助工作。他还把西洋传教士罗雅各(意大利人)、汤若望(德国人)从河南陕西请到北京来帮助制造火 器。他请汤若望讲解西洋火器的制造和使用,记录整理出来,就编成了一部《火攻挈要》,作为中国人制造、使用火器的指南。徐光启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伟大先 驱者之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