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2 属于:郑成功

  •   战争概述:顺治十八年(1661年),活动在厦门、金门一带的抗清将领郑成功率两万五千人自厦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击败盘踞在台湾的荷兰殖民者,一举收复台湾。

      将帅星数:★★ 郑成功

      精彩星数:★★

      政治影响星数:★

      综合星数:4.5★☆

      战争类型:海战——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横渡台湾海峡作战。

      战争深度解析:

      顺治十一年(1654年),南明最杰出的将领、大西军领袖李定国发动了南明政权对清军最大也是最后一次的反攻,企图攻占广东,与福建的郑成功会合,在西南五省建立强大的反清根据地。

      在新会,号称有二十万大军的大西军久攻不下。

      李定国一直在等,等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盟友——郑成功。

      郑成功爽约了,第二次。

      李定国来不及失望,清援军至,李定国兵败,不久陷于与孙可望的内乱中,最后在绝望中病逝。南明,注定成为了一个短暂的名词。

      而与李定国一起堪称南明政权擎天双柱的郑成功,此时在想些什么呢?他的目光又放到了何方呢?

      郑成功,父亲郑芝是福建人,第一职业是商人,兼职海盗,常年奔走于中国东南沿海与日本之间,娶了一个日本妻子,生下了郑成功。

      后来郑芝龙被明政府招安,授为游击将军,因战功被提拔为福建总兵。

      崇祯皇帝北京煤山上吊,李自成在北京玩了几天,吴三桂打开家门山海关,让清军入关。年仅六岁的顺治皇帝很轻松地入主北京紫禁城。

      历史总是一次次地相似,明王朝的皇室宗族大臣纷纷南逃,在南方建立了流亡政权。

      无论是明王朝的皇帝还是南方的百姓,或许都只有一个希望,能够像东晋南宋一样,偏安一方。

      比较东晋和南宋,其实被后世史学家称为南明的流亡政权更有资本。清兵入关,仅三十万的兵力,而南方的南明政权有四五十万的兵力,加上当时大西大顺两大农民政权,能够号召起来反清的兵力多达百万。不要说偏安,就是将清军赶出中原,也是具备实力的。

      然而事实再一次证明了明帝国灭亡的最主要原因是内部统治阶层的腐败,而不是清军的强大。

       然而弘光政权没有意识到当时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移,依然把消灭农民起义军当成是首要目标。对入驻北京的清军竟然"感激涕零",认为清军为他们报了 君父之仇,竟封吴三桂为苏国公,赏银十万,米十万担,并给清军送去了黄金一千两,白银十万两,绢一万匹,要求和清军议和,南北夹击农民军。

      弘光政权政治上的白痴正中多尔衮下怀。入关后,面临的三大对手—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弘光政权,他需要一个个解决。对弘光政权他先采取了不战不和,在顺治元年将主要的兵力用于集中追击李自成和张献忠。

      等大顺、大西两大农民军势力基本被击溃,顺治二年,清兵才将矛头指向弘光政权。大军南下,他们惊喜地发现,敌人后院已经起火,自己打得正欢,东林人左良玉的二十万人马和阉党马士英、阮大铖调集的四十万大军正在南京城下杀得你死我活。

      清兵除了在扬州遇到史可法的抵抗外,几乎没有什么阻力。从北京出发到占领南京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弘光政权灭亡。

      但是江南人民自发组织的抗清斗争还是让清军吃了不少苦,野蛮的清军实施了江阴、嘉定等屠城行动。

      弘光政权灭亡后,时任南安守将的郑芝龙等人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是为南明隆武政权,而兵部尚书张国维等人则在浙江绍兴拥鲁王朱以海临国。

      两个政权都有一定实力,各自之间都以自己为南明正统,无法团结一致抗清,而内部依然混乱。隆武政权中,最大的实力派当数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拥兵二十多万,又把持着海上贸易,隆武帝不过是他扶立的傀儡。当清兵南下入闽,他根本就不想抵抗,率部投降了清军。

      作为儿子的郑成功却选择了一条与父亲不同的路,继续率部在厦门、金门一带抗击清军。

       后来由桂王朱由榔建立的南明第四任永历政权,一度因为大西军的四大将领——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率十多万义军的加盟联明抗清而有所起色,在西 南地区建立了抗清根据地。尤其李定国在广西大败孔有德,一举收复广西全境。又北上,连取湖南全州、永州,在衡州与大清亲王尼堪一战,击毙尼堪。清廷震惊, 一度曾有打算放弃云、贵、川、两广、湖南南方诸省的打算。

      然而还是内讧,孙可望妒忌李定国的赫赫战功,欲除之而后快;李定国为避免自相残杀,率兵离开湖南至广西,他把希望寄托于在厦门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身上,希望两人联合收复广东,把两广作为新的抗清基地。

      与李定国对明政权的忠心和一心北上收复中原的梦想相比,郑成功更为显得现实。经过近十年的抗击清军斗争,他明白明朝的灭亡已成定局,金、厦一带偏安只是暂时,北上西进,以南明政局之混乱,也无异于自投死路。

      他没有响应李定国,他把眼光更多地放到了海上。

      ——台湾。

       三国东吴孙权派一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并留下了对台湾最早的文字记述。隋唐时期台湾被称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到宋元时期(960 年—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并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十二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 兵戍守。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进入十七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

      十六世纪, 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十七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清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际,侵入台湾。 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双方为争夺台湾地盘发生火拼,1642年,西班牙人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台湾人民曾一度 起义反抗荷兰人的统治。1652年九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郑成功通过十年艰苦的抗清斗争,意识到必须在寻找一个抗清基地,台湾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二十三日,郑成功出发了,率领二万五千兵马,战舰数百艘,横渡台湾海峡。三月二十四日,他攻占了澎湖。随后又于四月初二占 领鹿耳门、禾寮港,在台湾岛上站稳了脚根。很快郑成功率一万二千人围攻赤嵌城,他断了城中水源,只三日的时间就迫使荷兰人投降。

      与荷兰殖民者最关键的一战是攻克台湾城(今安平镇),该城城垣坚固,有炮二十门,千斤巨炮两台,火力非常强大。郑成功采取侧冀迂回和正面进攻相结合的方式逐渐完成对台湾城的包围,并打败了从巴达维亚增援的荷兰援军,扫清了除台湾城外荷兰人的据点。

      最后,荷兰人不得不在投降书上签字,卷铺盖无条件走人。

      郑成功没有耗损太多的兵力,就在台湾岛上建立了独立的抗清根据地。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

      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朝皇帝在后来的二十年内无一日不惦记着台湾这座美丽的宝岛。郑成功入台后,他和他的儿子郑经在台湾采取民族和睦政策,开发治理台湾。台湾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拥有了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

      郑成功收复台湾一年后就因病去世,时年三十九岁,其子郑经经营台湾二十余年。郑经死后,郑氏集团发生政权争夺,1683年,清政府趁机派大将施琅进攻台湾。

      战争猜想:

      当初如果郑成功头脑一热,选择的是与李定国一起南下广东,在大陆与清军决一死战,那么台湾的未来是什么样呢?满廷是否会动用武力与荷兰人一战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