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知县袁崇焕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2 属于:袁崇焕

  •   ――康有为《袁督师庙题联》
      袁崇焕(1584年~1630年)是明朝末年的著名军事统帅,在1622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明、明朝边关岌岌可危之际,袁崇焕挺身而出,在此后数年间率领明朝守军成功击退了后金的进攻,威震辽东。1630年,在皇太极的反间计下,袁崇焕蒙冤而死。后来,南明和清朝政府都曾为袁崇焕平冤昭雪,周恩来彭德怀等人也都曾至其墓前,凭吊袁崇焕。
      袁崇焕悲壮的一生,一直被后人所称誉景仰,其投笔从戎之前在邵武任知县的短暂三年经历,也在邵武地方志中留下了“分文不取”的极高评价。
      袁崇焕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次年出任邵武知县。初到邵武,袁崇焕提笔写下一首《初至邵武》:“为政原非易,亲民慎厥初。山川今若此,风俗更何如。讼少容调鹤,身闲即读书。催科与抚字,二者我安居。”
      根据记载,袁崇焕在邵武知县任上,做了以下几件惠民大事:
      ――救民水火。据《邵武府志》记载:袁崇焕“尝出救火,着靴上墙屋,如履平地”。
      ――平反冤狱。《邵武府志》记载“明决有胆略,尽心民事,冤抑无不伸”。
      ――关心辽事。当时明朝形势非常严峻,沈阳辽阳、广宁等先后失陷,关外危机严重,袁崇焕公务之暇,偃文习武,志图报国。
      ――聚会奎英。袁崇焕企盼做一番大事业,初至邵武,就联络了志同道合者,为共同理想而奋斗。
      袁崇焕在邵武做的这些事,凝固在他题写塔名的聚奎塔中。
      聚奎塔位于邵武市和平镇东南1公里的天符山,为六角五层高塔,始建于1621年。塔的门额上书有“聚奎塔”三字,上款题“天启元年秋月吉旦”,下款题“赐进士第知邵武县事袁崇焕立”。塔额中“聚奎塔”三个颜体大字,笔触舒朗苍、刚挺而又圆浑流畅,功力非凡。1990年,邵武市修缮聚奎塔,当地文物部门认为,塔名系袁崇焕初任邵武知县时书题。著名满学专家阎崇年也曾两度专程前来考察,他充分肯定这是至今袁崇焕留下唯一可信、极为珍贵的墨迹与文物,是20世纪关于袁崇焕文物最重要的发现。
      袁崇焕以“聚奎”二字名塔,涵义可诠释为会聚天下之文武英才。阎崇年认为,塔没有以“报国”“报恩”为名,而命之“聚奎”,充分说明袁崇焕朴素的民本思想。这是他关怀民瘼、救民水火,进而投笔从戎、图复辽疆的思想底蕴。
      袁崇焕任职地方,却心系社稷。三年任上,他时刻关心着前方战事。赴京城述职时,他自告奋勇,单骑深入辽东敌后,了解形势,并自请戍卫辽东,奋力支撑辽东困局,多次击败后金。努尔哈赤自称“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战无不捷,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宁远大捷中,袁崇焕以万余人力挫后金军13万人。一次决战,用炮火将努尔哈赤击伤致死。
      袁崇焕不给自己留后路。上前线时,他不仅豪迈地写下“策仗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的句,抒发自己气贯长虹的胸怀,更是把妻子和80岁的老母亲都带上前线,一起镇守边城,表示对于国家和民族义无反顾的耿耿忠心。
      袁崇焕做了一任知县,邵武地方志对他的评价是“分文不取”。袁崇焕在辽东时父亲老家过世,他连回家处理丧事的路费都没有,袁崇焕被处死后,抄家的报告说“家无余资”。
      数百年来,英雄一直被人们记在心中。北京分别有袁崇焕的墓、祠堂和庙宇,“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是康有为撰写并题书在袁崇焕庙前的对联。袁崇焕的原籍东莞投资千万元建设了“袁崇焕纪念园”,他生活、读书过的广西藤县保留了他的故居,袁崇焕浴血奋战过的辽东,也有纪念他的遗迹。
      编辑点评:
      提到袁崇焕时,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战绩和冤情,却不知他曾是一位心怀大善、受人爱戴的邵武知县,也不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清廉之官。
      他曾任职从一品高官,手握兵权,管理粮钱。在明朝最腐败黑暗的时期,竟然做到了两袖清风。在他的抄家报告中,“家无余资”这四个字重似千斤,烁破了历史时光,闪耀着高贵的光芒。(李瑞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