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初露锋芒的故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2 属于:戚继光
  • <a href=/renwu/QiJiGua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戚继光</a>
    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7),明抗倭(wō)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今蓬莱)人。出身将家。初嗣职登州卫指挥佥事,嘉 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浙江,次年任参将,抵抗倭寇。招募义乌农民、矿工,编练新军,人称戚家军,为抗倭主力。嘉靖四十年在台州大胜。次年调往福建, 捣破倭寇在横屿(今福建福安南)的老巢。四十二年再到福建,升总兵。后经多年奋战,终于解除东南倭患。隆庆二年(1568年)以都督同知调镇蓟州,加强战 备,在镇16年,以功进左都督。张居正死后,南调广东,不久辞官罢归,病死于家。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 堂集》。

      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早年任登州卫指佥事,以后升至神机营(使用火器的部队)副将。戚景通具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戚继光自幼就舞枪弄棒,还从父亲那里学到不少的军事知识。

      儿童时代的戚继光,常常同小伙伴们做打仗的游戏,用泥块瓦石摆阵式,竹杆色纸做旗号。年幼的戚继光扮作指挥官,领着一群孩子,攻守进退,很有办法。

      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戚景通去世,17岁的戚继光依例袭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他的职责是管理屯田事务。

      戚继光刚刚开始军事生涯,就碰上倭寇入侵。这时,他关心的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祖国边防的安全。他在这一时期写下的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平定海疆的志向。

       那时,不仅外来的沿海倭患很严重,在中国内部,明朝中央政权同蒙古各部地方势力之间的冲突也十分尖锐。原来,蒙古贵族建立的元王朝覆灭后,蒙古各部封建 主势力对于明朝,有时臣服,有时对抗,影响全国的统一。嘉靖年间,蒙古族的鞑靼(dádá)、土蛮和朵颜等部多次南下进攻。鞑靼首领俺答曾要求明朝中央政 府赐给他封号,允许在长城关口贸易从而臣服于明朝。但明朝中央政府没有同意,地方官甚至杀死俺答派来的使人,从此俺答就准备攻打明朝。

       1550年(旧历叫庚戌年)秋天,在山东考中了武举人的戚继光,到北京参加会试。正好碰上俺答率领骑兵从长城古北口南下,围攻北京城,这就是有名的"庚 戌之变"。京师危急,连应试的武举们也奉命守城。戚继光被委派为传达命令的总旗牌官,他还向朝廷提出了一套御敌方略。兵部很重视他的建议,除了上报皇帝, 并印发给将士,作为练兵的参考。有的官员还上疏推荐,说他善于骑射,而且通晓兵法,可以委以重任。戚继光的名声在京城传扬开来了。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夏,戚继光晋升为署都指挥佥事,整顿山东的军备,以防倭寇入侵。他在山东督修海防工事,加紧练兵。他在练兵时很重视整顿军纪。 当时军营中有他的一个长辈亲戚,这个人仗着自己是长辈,不服从指挥,戚继光当即按照军法处罚了他。当天晚上,他主动找这位长辈,耐心地解释了必须重视军纪 的道理。对方被他一心为公的精神所感动,对他说:"你执法如山,以后我再也不敢违背命令了。"

      在戚继光的主持下,山东沿海的防务日趋巩固,倭寇不敢再来侵犯山东了。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秋天,朝廷把他调到浙江,负责全省的军队屯田事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