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的故事:彩虹永不消逝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2 属于:徐霞客

  •   霞客病归故里,整日卧床不起,不能见客。但这时他仍然记挂着他的旅游事业。他把从外地带回的各种各样的怪石放在床头,摩挲相对。这些怪石都是他每次出 游精心捡回来的岩石标本。看到这些怪石,他就能回想起每一次的经历,仿佛自己又走进大自然了。他是多么希望自己还能再走进大自然啊!他一生游历了许多地 方,查明了许多问题,这是他值得欣慰的事。但他还有许多想去的地方没去呢,还有许多问题没弄明白。

      他在病中给朋友的信里也曾多次表明他的这一愿望,在给陈函辉的信中就说:当年我辞家西游,历尽艰险,本以为我这把老骨头再也回不到江阴了。现在我终于回来了,但因病魔缠身,只能卧游病榻,我多么希望能很快再与你同游雁荡啊!

      但世事不如人愿,他的病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还是日重一日。在1641年3月8日(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七),这位伟大的旅人,终于走完了他的人生之旅,永远告别了大自然,告别了社会和友人!

      徐霞客走了。作为旅人的一生,他并没有给自己和家庭带来财富和荣耀,但他却给社会和后人带来了无价的财富和永久的精神食粮——《徐霞客游记》和徐霞客精神。

       徐霞客在30余年的旅行生涯中,一直坚持写旅行日记,积累了大量的手稿。可惜的是他自己生前来不及整理成册,在临终前托付给了家庭教师季梦良。季梦良和 王忠纫一道花了3年的时间整理排序,查缺补漏,汇成一编。但尚未来得及付梓,即遭社会变革,清军大举南下,江阴被屠城,霞客的家人几乎全部遇难,游记也随 之散失。后来季梦良和霞客庶子李寄(霞客之妾李氏所生)四处访稿,重新整理得以付梓。但清初社会动荡,这个本子不久又失传了。幸亏霞客的游记文辞优美,内 容清新,许多篇章作为手抄一直在民间流传着。后来到徐霞客的族孙徐镇时,又进行了一次广泛的搜集和整理,并在霞客去世135年之后的1776年,终于正式 出版了《徐霞客游记》。

      经人考证,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徐霞客游记》,实际上只及霞客手稿的1/5,霞客手稿的4/5都因历史的原因 而散失了。这是个多么大的遗憾啊!也是历史的悲哀!但经历了社会大变革,几经周折,最终还是让我们看到了《徐霞客游记》,并且最主要的西南行的内容大部分 都在,这又可谓是不幸中之万幸!

      尽管世人能看到的《徐霞客游记》只及原稿的1/5,但这仍不失为一部闪耀着光辉的科学巨著,无论在中 国科技史上,还是在世界科技史上,都不失为一座历史的丰碑。它是一部实地考察地理的力作,没有道听途说,没有相沿抄袭,摒除了我国传统地理著述中的陋习, 开辟了我国地理研究的新方向。它还是一部地理与文学相结合的力作,清新的笔调,亮丽的文辞,生动的描述,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倡导了我国地理写作的新方 法。它在中国、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最早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岩溶地形和地下洞穴的一部力作,书中描述的岩溶地貌达22种,记述的洞穴达357个,其中分类和名称 概括都极为科学,推动了近代岩溶地形地理和洞穴学的建立与发展。

      尽管《徐霞客游记》只及原稿的1/5,这使徐霞客的很多经历和业绩我们都无从了解,但从这部书中所记述的霞客的有限经历中,我们还是可以充分领略到这位伟大旅人和科学家的伟大精神。

      徐霞客的精神是务实的精神。他不注重个人名利和社会地位,不迎合世俗社会的时尚,有文学却不求功名,而是去追求能带来实际知识和对社会有切实用处的地理考察事业。

      徐霞客的精神是为事业矢志不渝的精神。徐霞客自从确立了旅游的志向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无论是经历了什么样的家庭变故与社会变革,无论是经受了多大的肉体磨难和精神打击,都没有退却,甚至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表示要"乘化而游"。

       徐霞客的精神是为事业而不怕牺牲的精神。为寻雁湖,他曾坠悬崖,处绝地;为探武夷奇岩,他曾循凹隙过绝壁;为探三分石,曾露宿暴风雨夜;为览边陲胜景, 曾久历瘴疠之地……一生历险无数次,断粮、遭劫等陷入各种困境也无数次,他从未吝惜过自己的生命,直至把整个生命都交给了地理考察事业。

       到今天,这位伟大的旅人虽然已远去我们360多年了。在这期间,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历史的东西被淘汰,但徐霞客的名字,徐霞客的精神和《徐霞客 游记》一直没被人们所遗忘。在神州大地,历代有人传颂着"千古奇人"的故事,在他的家乡还流传着更多的关于奇人的传说。他的坟墓,他献给母亲的"晴山 堂",和他走过的石板桥,都一直被人们所保护着。在他无数次地进出家乡门口必须经过的石板桥上,人们刻下了这样一副对联:

      曾有霞仙居北坨

      依然虹影卧南旸

      这不正反映了后人们对这位伟大旅人的永久怀念吗?徐霞客的形象、霞客的业绩和霞客的精神永远不会消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