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富民,控制豪强——别在经济上产生大波动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9 属于:朱棣
  •   中国封建社会一直都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明朝也不例外。这种制度存在的根源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作为封建统治者,要想支撑整个国家的官僚机构以及庞大 的军费开支,必须要有稳定的财政收入,而通过土地获得地租无疑是一种稳定而且可靠的做法。 朱棣和封建社会的其他统治者一样,把农业看做是"一国之本", 这就注定了他会打击富民、打击工商业。因为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容不得任何威胁自己统治的行为出现。而富民之所以能够富,大部分都是商贾之家,商 业的兴起必然会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所以朱棣上台后,依旧沿袭朱元璋重农抑商的政策。 在朱棣看来,自己初登帝位,经过了四年的靖难之役,虽然还不至于民 不聊生,但是由于战争的过度消耗,国家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当务之急,必须要让人民休养生息,以使国家的人丁兴旺、国库粮食充足。 据史料显示,朱棣非常 的注重农业的发展,在他统治期间,曾组织过多次移民屯田,而且还发放耕、种子、粮食等,从很大程度上稳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除此以外,三年免征税粮,大 大减轻了农民的税负负担。 在朱棣的农业政策下,农民的积极性得到调动,整个国家的农业和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国家征收的税粮在仓库中往往是堆积如 山。 面对这样的成绩,朱棣本该高兴,但是常年的战争生涯让朱棣有着很强的居安思危的意识。虽然经过自己的一系列的治理,国家的经济状况已经基本稳定下来 了,但是要想让经济一直平稳的发展,不出现什么大波动,惯有农业政策还是远远不够的。 精明的朱棣早就看到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工商业的抬头,然而在 这个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王朝里,是容不下工商业发展的。 在朱棣的眼中,那些工商业者通过商品交换来盘剥农民,而且工商活动的优厚回报也会 自然而然的引导着农民"舍本逐末",这对于一个封建集权制的国家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好事。为了让经济不出现大波动,朱棣很快就把自己的政治眼光锁定在了那些 可能会动摇统治基础的"富民"身上。 如何才能削弱这些"富民",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呢?对于刚登帝位不就的朱棣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新课题,是自己从未遇 到过的问题,但是好在有先例可循,早先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巩固农业基础,便采取过相应的政策。 朱棣很清楚的记得,当初,父亲朱元璋吴元年攻苏州,擒获 张士诚后,就立即下达了一道指令,那就是让苏州的富民统统都迁到当时的京师——南京,后来又把这种迁徙富民的政策普及到了整个江南地区,一大批江南富商或 迁到京师南京,或迁到中都凤阳。 现在想想父亲朱元璋的政策,朱棣顿时觉得迁富确实很高明。一方面,可以精准有力的打击工商业的发展,从而稳定农业的基础 地位,并且还可以利用统治阶级的意志,来告诉广大的农民们,好好种粮才是你们唯一的出路。 迁富能够把"舍本逐末"的路封死了,这样无论是曾经的那些工商 业者,还是一直从事农业的劳动人民,都会安下心来踏踏实实的从事农业生产,这样无形当中,国家的经济基础就会更加的巩固了。

      作为一国 之君,朱棣当然知道,自己所辖的整个大明朝土地是十分宽广的。 江南地区虽然土地肥美、雨水充足,适宜耕作,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江南地区也是全国人口最 多的地区。也正是因为人口多,物产富裕,所以才会出现以物品交换为生的工商业者。 而自己曾经的封地北平周边,却是人烟稀少。当然这和北方多战乱也有莫大 的关系,如今战乱已经平息,北部已经没有太多的军事威胁,想想北方宽广的尚未开垦的土地,朱棣有了主意:何不让那些江南的富民到北方开垦土地呢?这对于北 方的农业发展来说可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啊! 也许是因为朱棣曾在北平就藩,并在北平度过了22个年头,所以对于北平,总是有一种很难割舍的情怀。自从朱棣登 上帝位之后,曾经的北平也跟着变成了兴之地。虽然,朱棣是在南京即位,但是对于北平一直念念不忘。 其实,早在登帝之初,朱棣就有了迁都北京之心,只 是,考虑到即位之初,国家尚不太平,再加上天下人心中的统治中心就应该在南京的固定思维,迁都只怕会动摇统治的根基,这才把迁都一事一直推后。 但是,朱 棣一直都记挂着迁都一事,所以很早,朱棣就开始命人营造北京城,为迁都做准备。与此同时,为了,打击地方豪强,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他继承了父亲朱元璋的 迁富政策。 从永乐初年,朱棣精心筹划的迁徙富民政策便开始进入实施阶段,据记载:永乐年间,仅从山西到北平的大规模迁徙就有三次之多。"成祖核太原、平 阳、泽、潞、辽、泌、汾州,令其丁多田少和无田之家分其丁田,以实河北山东。" 当然朱棣迁徙富民、控制豪强的地区并不仅仅局限在今天的山西地区,当时 迁徙富民的政策涵盖整个国家,尤其以富庶的江南地区为重点。山西也只是但是全国情形的一个缩影而已。对于江南地区的富民的大规模迁徙,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 记载,不过从山西的"移民"不难想象出当时的迁富场景。 为了保证迁徙富民的过程能够顺利,朱棣还专门成立了"移民"机构,当时在山西的机构就设在今天的 洪洞县的广济寺内。对于这些"移民",朱棣所采取的政策还是很温和的,不仅主动的为他们提供必备的川资,还派人专门为他们办理凭证。 这些"移民"大大充 实了北平极其周边地区的人口,从而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也使得北平的人力、物力都得到充实。 经过朱棣的迁徙富民政策,明初的富民基本上已经被消灭, 此举虽然是意在巩固封建统治,但是事实上也确实带来了不少益处。迁徙富民的政策,客观上缓和的阶级矛盾,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而且充实了国家 北部地区的经济实力,有利的巩固了北部边防。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朱棣于永乐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421年,正是迁都北平,并改名为北京。迁徙富民的政策 使得本来人烟稀少的北方变得渐渐热闹起来,朱棣利用政治手段,一方面削弱了地方豪强势力,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一方面充实了京都的人丁和农业生产,起到了 稳固边防的作用。

      【"谋治"术】前辈的智慧,成功的基石

      朱棣登上帝位后,苦于地方豪强威胁农业的基础地位,为了 稳固自己的统治,他必须要削弱地方上从事工商业的富民势力。但是怎样做,才能在既保证经济稳定,又能有效的削弱富民的势力呢?前辈的智慧也是不容低估的, 当初朱元璋采取的迁徙富民的政策是经过他深思熟虑后的结果,而且还经历过具体的实践,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