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守边陲,忠心护大明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9 属于:徐达
  •   徐达在车道岘大败扩廓帖木儿李文忠于应昌扫荡故元巢穴,沉重打击了元朝残余势力。但是,爱猷识理答剌在逃离应昌、转道逃至和林后,又在和林即帝位, 其部下残余兵力依然不可小觑。他们随时都有可能重整旗鼓,在东起辽东西至甘肃明朝漫长的北部边境线上找到一个甚至若干个缺口,纵骑南下骚扰掠夺。明朝政 府统一北方后,部署在北部沿边地区的驻防官兵训练不足、军事防御体系尚不健全,当时的明朝北部边境地区确实非常需要一个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人前去统筹镇 守。也许在明太祖看来,他自己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了,可他是明朝的最高统治者,自当坐镇京城,甚至不可能随时亲临远离京城的北部边境地区巡边、指挥作战或 者具体操作布防等方面的事宜,于是其时身为明朝武将之首的徐达便成为了明太祖的最佳人选。因此,徐达在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自西北地区班师回京后 不到两个月,又被明太祖派出镇守北部边塞。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初三,明太祖为了加强北部边防,命中书右丞相魏国公徐达前往北 平负责"操练军、缮治城池",同时令济南卫指挥佥事盛熙领兵2000人、济宁左卫指挥房宽和厉达领兵5000人、青州卫指挥佥事周兴领兵4000人、莱 州卫指挥同知胡泉领兵3000人、徐州卫指挥佥事李彬领兵2000人随同前往,全部听从徐达调度管束。徐达奉诏出征,不仅仍佩"征虏大将军"印,而且如同 统兵外出作战一般,被明太祖赋予"便宜"行事之权。

      明初,由于边防的需要,明朝政府在北部边境地区部署了大批驻防官兵,而这些地区道 路崎岖、交通运输极为不便,使得守边将士的粮饷及其他物资的运输和补给十分困难。为此,徐达在镇守北平期间,一面训练军队、修缮城池,一面又积极推行移 民、屯田之法,力求在保障北部沿边地区、特别是极边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巩固和加强边防的同时,设法开发和建设边疆,发展和繁荣当地社会经济。

       洪武四年(1371年)春天,因顺宁等地百姓"密迩虏境,虽已招集来归,未见安土乐生",徐达担心他们"久而离散",于是动用其便宜行事之权,先斩后 奏,命令都指挥使潘敬、左傅、高显将顺宁、宜兴州沿边地区居民,共计17274户、93878口,全部迁往北平,让他们"屯戍"该府所辖州县之地,同时派 部下曾经驻守顺宁、宜兴一带的将校前去"抚绥安集"这些移民。待一切处理停当以后,徐达将事情上奏朝廷,获得了明太祖的认可。

      徐达坐镇北平半年多后,明太祖又因其时山西北接蒙古大漠,极易遭受北元骑兵的骚扰和掠夺,决定将徐达调镇山西,设法巩固和加强当地边防,以抵御外来入侵,保障晋北沿边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稳定当地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

       同时,明太祖许诺:如果山西以西地区需要调兵遣将进行征讨,徐达可以"从便行之",也就是说徐达可以事先不经请示,见机行事。此外,他还明确规定:驻守 太原、蔚州、朔州大同、东胜州的明朝卫所官军及当地新近收编的鞑靼官军,一律听从徐达调度管束。八月十三日,明太祖因北平、山西驻军人数众多,粮饷运输 艰难,又下令有司用白金三十万两、棉布十万匹,就北平、山西附近郡县换取粮米,发给两地驻防将士。

      同年十二月,徐达在山西训练军队、修缮城池五个多月后,回到了京城,正式结束了为期近十三个月的北方之行。

       扩廓帖木儿逃到和林后,爱猷识理答刺"复任以事"。后来,扩廓帖木儿的权势又日渐膨胀。明朝君臣对此极为关注,担心扩廓帖木儿卷土重来,危害其北部边 塞。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十七日,明太祖召见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分别赏赐交趾弓、彤弓,并对他们说:"古者诸侯有四夷之功,则 赐之弓矢……",徐达等知道明太祖心中不忘北元,估计朝廷将会再度兴师北伐。据记载,徐达等在拜辞明太祖后,曾私下谈论其事,都说:"天下甫息肩,得无又 有大兴乎?"由此分析,可以发现:一方面徐达等预料到了朝廷可能再次出兵征讨北元;另一方面徐达等很可能对朝廷连年兴师动众征讨北元持有不同的意见。换言 之,就是他们并不完全赞同明太祖的做法,内心里认为明朝政权成立不久,自元末以来连遭天灾人祸、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广大百姓尚未安居乐业,朝廷不宜一再兴 兵。但是,徐达身为臣子,加之他对明太祖一向恭谨有加,所以他后来不但没有出面劝阻明太祖,反而顺从明太祖的意愿,主动请战。

      洪武五 年(1372年)正月二十二日,明太祖在武楼召集朝廷诸将商讨边境事宜,中书省右丞相、魏国公徐达主动请缨,说:"今天下大定,庶民已安,北虏归附者相 继,唯王保保出没边境,今复遁居和林,臣愿鼓率将士以剿绝之。"如前所述,明太祖早有征讨扩廓帖木儿之心,而且对出征所需的兵员数量及进军路线等都早有考 虑,但是老谋深算的他为了解部下将领们的态度、试探他们有无进取的决心等,却故意说:"彼朔漠一穷寇耳,终当绝灭,但今败亡之众,远处绝漠,以死自卫,困 兽犹斗,况穷寇乎?姑置之。"这时,在场的将领们纷纷表示:"王保保狡猾狙诈,使其在,终必为寇,不如取之,永清沙漠。"明太祖见众将领都赞成出兵,便趁 机问道:"卿等必欲征之,须兵几何?"徐达自信地回答说:"得兵十万足矣。"明太祖认为兵分三路同时出击,十万兵力不够,于是他以不容争辩的口气道出了自 己胸中的计划,说:"兵须十五万,分三道以进。"随即,明太祖仿效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北征残元时的办法,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总帅三路兵马,大 举讨伐扩廓帖木儿。徐达除充当三路官兵的总指挥外,还亲自统领其中的中路军,东路军和西路军则分别由左副将军曹国公李文忠和征西将军宋国公冯胜具体负责。 中、东、西三路,各为五万兵马。明太祖这次调拨给大将军徐达统领的十五万兵力,基本上都是能够在辽阔的沙漠和草原地区作战、适合克制北元军队的骑兵。

       正月二十六日,明太祖正式派遣征虏大将军徐达、左副将军李文忠、征西将军冯胜等率军征讨扩廓帖木儿。徐达等临行前,明太祖告诫道:"卿等力请北伐,志气 甚锐。然古人有言:‘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今兵出三道:大将军(徐达)由中路出雁门,扬言趋和林,而实迟重,致其来,击之必可破也;左副将军(李文忠) 由东路,自居庸(关)出应昌,以掩其不备,必有所获;征西将军(冯胜)由西路,出金兰,取甘肃,以疑其兵,令虏不知所为,乃善计也。卿等宜益思戒慎,不可 轻敌。"徐达等受命,即日率军启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