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祭侄文稿》颜真卿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7 属于:颜真卿
  •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行书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此文是为祭奠他的侄子颜季明而写的。

      乾元元年(758),颜真卿出任蒲州刺史。秋日里的一天,散失多年的侄子颜泉明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向他诉说了一家人的悲惨遭遇:

       当年,颜杲卿在常山郡抵抗,杀了井陉关的叛军将领李钦凑,为官军收复河北打开了通道。颜杲卿派儿子颜泉明带着叛将的人头,去朝廷报捷。当时,有一个叫张 通幽的县官哭着找到颜杲卿,称其哥哥在叛贼安禄山手下当宰相,恐怕全家族要受牵连,要求和颜泉明一起去都城长安表明忠心,心地善良的颜杲卿毫不犹豫地答应 了。

      出人意料的是,一行人到达太原时,张通幽竟然勾结太原尹王承业扣留了捷报,并伪造战报,将功劳归于自己,被欺骗的唐玄宗封王承业 为羽林大将军。后来当颜杲卿遭困向王承业求援时,他竟然按兵不动,坐看常山郡失守,颜氏一家三十余人遇难。颜杲卿为国捐躯,张通幽又在杨国忠面前百般诋 毁,颜杲卿不仅未得到褒扬,反而蒙受了不白之冤,连尸骨都下落不明。颜泉明也被叛军捉住,恰巧安禄山被杀,才获释放。后来他辗转数百里,好不容易在蒲州找 到了亲人。

      颜真卿听罢,怒火中烧,发誓要为壮烈牺牲的堂兄申冤雪恨。后来终于真相大白,颜杲卿被追赠为太子太保。颜真卿派颜泉明到河北寻找杲卿一家的流落人员,结果同时找回了颜杲卿、颜季明、外甥卢逖等人的遗骸。其中颜季明的遗骸只剩下一颗头颅,身躯已经找不到了。

      颜季明是颜杲卿的第三个儿子,常山起义时仅有十几岁,他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这个颜真卿十分疼爱的侄子,却不幸惨死在叛军的刀下。

      当侄子的头颅运到蒲州时,颜真卿悲痛欲绝,难平的激愤和着胸中的血泪,像滔滔的黄河水从笔底一泻千里,他顾不上笔墨枯干,一气呵成了《祭侄文稿》。

       当时的颜真卿深受残酷打击,对叛军的刻骨仇,和对亲人捶心的思念,一发而难收。这篇草稿真是字字如血、行行是泪啊!作为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 的,但正因为如此,所以字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变幻莫测,一泻千里,虽不经意却有自然生动之妙,取得了十分高超的艺术效果。颜真卿在他的笔下倾注了 强烈的感情,这种感情又借助深厚的书法功力而流露到纸面上,从而产生了可遇不可求、不可能再次重现的艺术精品,也成为书法史上少有的感情佳作。

      《祭侄文稿》长75.Scm,宽28.2cm,共二十三行,计二百三十四字(另有涂抹字三个余个)。十分难得的是,这篇祭文墨迹被人保存下来,至今一千二百多年仍然完好,珍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祭文如下: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 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 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茶毒?念尔遘残,百身何 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 尚飨。

      阅读这篇祭文的时候,通篇的波澜起伏让我们仿佛看到颜真卿时而沉郁痛楚,时而低回A-抑,声泪俱下,痛彻心肝。《祭侄文稿》墨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的巧妙之处。

       从结体看,《祭侄文稿》字字疏朗开宽,字中留白较多,显得气势雄奇,神采飞动。如第四行的"刺"字、第五行的"酌"字,第七行的"惟"字等,这样的例子 比比皆是。在体势上,大部分字左冲右突,一会儿正一会儿斜,变幻莫测,但点画集结的地方不拥挤,开阔疏朗的地方又不空乏。如第十六行的"倾"字,右侧的 "页"部作右倾之势,整个字一下子显得动感十足。该行的"天不悔祸"四字,"天"字呈右上势,"不"字紧随其势,之下的"悔"字上开下合,险绝至极, "祸"字右侧部件势耸,与上字紧密相连,几个字穿插呼应,欹侧相生,气势流动。

      此稿用的是圆转遒的篆籀笔法,也就是以中锋、圆笔为 主,入笔收笔都用藏锋。在转折之处,看不到一般的提、按,而是直接的压、转,或者化繁为简,或者直接杀笔,戛然而止,如"祸"、"祭"等字。尤其是祭文最 后连绵的地方最为痛快淋漓。正因为如此,才使这件作品显得非常自然,没有丝毫的雕琢之感。颜真卿书写此稿时所使用的是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毛笔、浓墨和麻 纸,行笔之中大量使用了枯笔,产生了大量的飞白,表现出浓重而枯涩的墨色,十分生动。这一效果与颜真卿当时的悲痛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

       整篇文稿在章法布局上开张自然,融合了书家最真实自然的情感。行气随着感情而起伏不断调整,笔下也完全没有顾及到工拙,随处是圈点涂改,有时几行粘连在 一起,有时因为行文的原因而戛然而止,可以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变化。我们看到祭文的前半部分字迹较小,行款也相对整齐,表明开始时颜 真卿的,心情还算平静。从第八行开始,字迹变得粗壮起来,字行也开始倾斜了,并且有了大面积的涂改,书家的愤怒之情开始涌动。写到第二十行"再陷常山,携 尔首榇,及兹同还"时,前后左右多次改写,书家仿佛已经冲进了情感的漩涡之中。至倒数第三行的"震悼心颜"已经达到了情感的高峰,字体已经由行书变为草 书,迅疾奔放,气势恢弘。尤其是祭文最后的"呜呼哀哉!尚飨",颜真卿的悲痛之情已经达到了极点,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他的笔下几乎书 不成字了。在这个过程当中,颜真卿的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自然不拘。字与字之间有非常娴熟的连带,也有直截了当似断还连的断笔;有时似细筋盘曲而行, 有时又铺毫直下,绮丽多姿,妙趣横生。点画集结的地方不显得拥挤,开阔疏朗的地方又不觉得空乏。整篇都在左冲右突,一会儿正一会儿斜,显示出了颜真卿真实 的内心世界。

    分享到: